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的功能定位研究*

2013-08-15 00:46苏君华
档案与建设 2013年5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权益档案馆

苏君华

(南昌大学历史系,江西南昌,330031)

公共档案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具有传承、启蒙与沉淀文化的作用[1],它的存在“ 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存在”[2],因为“ 它的产生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新文化的萌生与发展,它汇集了具有重要文化内容的档案,珍藏着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历程,是社会文化的宝库与集聚地”[3]。 它是公众实现公共文化权益、获得文化熏陶以及构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体现公共档案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文化存在意义,使其更好地协调与社会的关系,做到自觉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有必要对其功能定位进行科学的反思与追问。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档案馆功能定位的必要性分析

1.1 制定公共档案馆科学工作方案的前提

我国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已达到3800 多个,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群体,要想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并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科学且合理的工作方案与工作计划。 从宏观来看,要站在国家层面对这个系统群体的整体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做出长短期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指导方案,如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并使其朝着既定的路线稳步推进; 从微观来看,个体公共档案馆在宏观指导前提下,要根据其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其自身发展的长短期工作方案。 然而,要想让这些工作方案科学且合理就必须得解决其社会功能的定位问题,只有做到了准确的功能定位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案。

1.2 保证公共档案馆日常服务质量的关键

虽然我国《 档案法》 及《 档案法实施办法》 中都明确规定公共档案馆是文化事业机构,但同时公共档案馆在用人问题上的“ 参公” 性质,使部分工作人员在日常服务工作中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把自己当成了管理者而非文化服务者的角色存在。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完善,使其没有做出其本应该做出的文化贡献。 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倡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其功能定位的认识,特别是其文化功能的定位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公共档案馆工作人员认识到其文化使者的身份地位,对其提升日常服务质量,特别是文化服务中的工作质量将起到关键作用。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的功能定位

2.1 实现公众文化权益

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实现业已成为政府文化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与十八大报告都指出要使“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国家“ 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与《 国家“ 十二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全文分别多次出现有关保障“ 公民文化权益” 的表述。“ 公民文化权益” 进入执政党的政治纲领,清晰地表明政府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重视,体现出一种应有的文化自觉,并对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界定为“ 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

从中可以看出,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基本性、福利性、均等性、保障性与时代性等特点,对于深化对文化权利理论的认识以及区分公民文化权益实现上的政府与市场职能的差异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价值。 就公共档案馆而言,切实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实现,一方面是在践行其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理想,另一方面也是在对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积极回应。 公共档案馆此项功能定位既是其自身文化机构的内在要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外在要求,更是公众权益意识不断凸显的根本所在。 因此,如何更好地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已成为公共档案馆未来在发展方向的把握、发展路径的选择等方面不得不重点思量的问题。

2.2 满足公众文化熏陶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除了要从保障公众文化权益的角度履行好其功能外,还要从满足公众文化休闲、文化消遣等的角度来实现对公众的文化熏陶功能。 充分发挥公共档案馆作为一个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天然优势,起到文化化人、文化开智与文化养人的效果。 应该看到公共档案馆的文化熏陶功能与其存史、 资政功能相比,更加贴近于公众的生活,是其社会化服务实现的最佳选择之一,更是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种“ 接地气” 的服务功能,能够使其更好地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密切与公众的关系。 早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满足公众的休闲功能就成为了会议的主要议题,并认为休闲并不单纯是消遣和娱乐,而是更注重于个人素养和才能的培养提高[5]。 可以看到,公共档案馆对公众文化消遣与休闲功能的实现,“ 使得档案不再单纯地为政府机关、学术研究者或极少数的普通市民所用,而是为社会各界有空闲时间的人士所用。 ”[6]丰富了公众的精神世界与文化修养。

2.3 构建先进社会文化

公共档案馆作为人类历史文化资源的集聚地,其丰富的历史资料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它文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应该说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任何文化机构所无法取代的。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公共档案馆参与建构先进社会文化的功能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它有参与的条件。 一方面,因为它所保存的原始历史文化资料比任何其它文化机构都要齐全完整;另一方面,它所保存的资源都是原始活动的原始记录,而不象图书资料等属于二次甚至三次资源,它的权威性与真实性是其它文化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其次,它有参与的义务。公共档案馆作为法定的文化机构,法律赋予其享受文化机构身份的同时,也无形之中赋予了其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履行相应责任的义务。 最后,它有参与的机会。 公共档案馆再也不是深藏于高墙大院之内,其内敛的品格特性正在逐渐消失,社会正在为其全方位地融入社会提供了立体的条件,从馆舍地址的选择到各种社会事件的参与,从默默无闻的后台开始走向社会的中心。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功能实现的策略分析

3.1 塑造公共文化形象,增强社会关注力度

公共档案馆作为法定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应该从其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上都进行全方位的塑造。 通过塑造来提升其文化身份的认同,并在这种认同中提升社会对其关注力度。 只有社会对公共档案馆关注力度增加了,其才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资源与发展空间,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局面。

公共档案馆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塑造其公共文化形象。 首先,公共档案馆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当地文化活动中去。 如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口述史的形成、城市文化记忆与乡村社会记忆的构建以及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 用实际行动告诉社会,公共档案馆是社会文化的构建者、 参与者与服务者,更是文化的使者与文化的象征。 其次,公共档案馆应该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自己的文化形象,积极地与电视媒介、网络媒介、报刊平面传媒等合作宣传自己的文化身份。 如江苏省档案馆与《 扬子晚报》 合办的报刊专栏《 档案穿越》 、泉州市档案局与《 东南早报》 合办的《 泉州档案》 专栏、《 中国档案报》 社与北京电视台合办的电视专栏《 档案》 ,以及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所拍摄的网络专题视频《 档案天天看——毛泽东档案系列》《 共和国脚步》《 自从有了共产党》《 新四军》 等,为公共档案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找到了一种非常合适的方式,使“ 死的档案”变成一种“ 活的文化”,使公共档案馆的文化存在形象深入社会。 这些传播方式极大地宣传了档案文化,引起了社会公众对公共档案馆与档案的兴趣和热情,《 档案穿越》 栏目荣获江苏省“ 2012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提名奖”[7]就是社会对其认可的有力证明。最后,公共档案馆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改变过去过于内敛与严肃的文化形象,形成自已开放与自信的特有文化气质,并且,让这种文化形象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如北京推出的“ 档案见证北京” 学术报告讲座,天津、湖北、广东等举行“ 档案馆日” 与“ 公众开放日” 等纪念活动,都是吸引社会关注度的有力策略,为公共档案馆公共文化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3.2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增强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涉及到全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系统工程。 公共档案馆要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履行好职责,发挥其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权益、文化消遣的功能作用,并为构建先进的社会文化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就必须在构建资源平台上下功夫,构建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服务平台,以提升其为公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首先,构建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用户的服务方式。 如对于那些中老年人而言,他们在档案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还是比较偏好于传统服务方式,因此,那些传统的服务手段必须完善和规范,如用于借阅用的目录、指南等各种检索工具都必须齐全。 而对于青年用户,由于他们具有利用现代化信息检索的能力,因此,网络检索工具就是他们利用档案过程中的首要选择。 其次,构建合纵连横的资源网络。 公共档案馆必须做到合纵连横,扩大资源共享程度,使公共档案馆之间以及与相关职能单位之间做到互通有无、互相支援。 即在合纵层面上,尽量做到不同级别的公共档案馆之间构建成一个网络平台,以便实现资源的共享,解决档案资源利用中的地域性问题。 在连横层面上,尽量做到各公共档案馆与同级别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保持网络平台的互通以及资源的共享,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的职能部门,如民政、房产、水电等,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民生档案由于形成的动态性而无法及时移交给公共档案馆带来的利用难题。

3.3 扩大资源采集范围,丰富服务内容

公共档案馆要想实现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文化功能,除了要在服务形象、 服务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必须在服务内容上下功夫。 为了保障文化服务的可行性,公共档案馆必须扩大资源采集范围,收集除政务信息资源以外的各种档案文化资源,以此来增强其服务能力。

首先,地方特色档案文化资源的采集,主要是指那些代表区域性特色的重大历史事件档案、风土人情档案、名产名店档案文化资源等。 如革命老区的红色档案文化资源、工业老基地的工业发展史档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景区的档案文化资源等,都是公共档案馆提升其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资源。 其次,民间民俗档案文化资源的采集,主要是指兴起并流传于各地的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民间传说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档案文化资源。如兴起于赣南与赣西的滩舞与采茶戏、炎帝与黄帝的传说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应该说是公众非常感兴趣的,公共档案馆注重对该资源的采集必定会吸引大量的文化用户,为其文化形象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 再次,地方名人、地名变迁以及城市变迁等档案文化资源的采集,这主要是指那些属于本地的历朝历代的名人、名家,以及那些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的变迁而带来的地名的变化与城市面貌的变化等方面的档案文化资源。 最后,网络网页档案文化资源采集,主要是指各网站的网页资源。 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即寿命非常短,平均只有44 天[8],但其也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事件的反映,因此,充分地收集网络网页资源也是当前公共档案馆必须的工作范围,这也是在为以后的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注释

[1][2][3] 周林兴.论档案馆的文化自觉[J].山西档案,2010(06):16-19。

[4]张晋生.“基本文化权益”的内涵与意义[J].党史博采(理论),2012(1):42-43。

[5] 何塞,本尔那,里瓦斯,费尔南德斯.档案在休闲社会中的作用[C].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论文选:206-213。

[6]王晓雪.我国公共服务型档案馆建设研究——从档案文化休闲视角[J].档案与建设,2012(2):25-27

[7]袁光.《档案穿越》历史文化专版”荣获江苏省“2012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提名奖”[N].《中国档案报》2013年2月4日,总第2417期,第一版。

[8]周林兴.Web Archive 保存研究:现状、意义与发展策略[J].档案管理,2009(5):26-28。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权益档案馆
意外伤害与权益保护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漫话权益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
你的权益被什么保证?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