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以查考性”是档案的一般属性非本质属性——兼与伍振华教授商榷

2013-08-15 00:46:44桑毓域
档案与建设 2013年11期
关键词:样书本质属性事物

唐 莉 桑毓域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档案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点,是区别档案与其他事物的根本。近十几年来,伍振华教授所提出的“备以查考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笔者在拜读了伍教授的相关论文、资料之后,对此观点有一些思考,着力从档案信息角度分析,对档案的本质属性是不是“备以查考性”进行商榷。以此,就教于伍教授和档案界各位学者,不当之处欢迎斧正。

1.“备以查考性”内涵质疑

伍教授在其论文中多次强调“备以查考性”的深刻内涵,即“档案是在其特定的形成过程、特定的形式和满足特定的需要三位一体意义上根本区别于非档案文献的,‘备以查考性’的基本含义可以由此来加以认识。或者说‘备以查考性’包括前提、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作为证据或依据而具有保存价值,为了要实现这种价值和保存起来且形成了档案这类文献的外表特征。”[1]

伍教授的观点在于,他所提出“备以查考性”是包括前提、动机和行为的一个体系,切不要拆开来对“备以查考性”望文生义。但即便是涵盖了三位一体的“备以查考性”,就能将档案与其他文献区分开了吗?下面笔者将从前提、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阐释一切附着了档案信息的文献,均具有“备以查考性”。

1.1 档案信息

由于,“一切附着了档案信息的文献,均具有‘备以查考性’”这样的观点是首次提及,因此这里有必要解释“档案信息”这一概念。

笔者认为,社会中人们对于档案的查考,主要是针对档案中所表达的或蕴涵的那些真实可靠的档案信息来进行查考的。我们理解的档案信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档案信息通常指的是档案中所记录的内容信息。而这里的档案信息是广义的,“是指来源于档案的能消除人们不确定性的,反映已经发生的各种事物运动状态、方式及其规律的征象或知识。它包含三个层面:档案载体信息(包括制成材料、规格等);其二,档案内容信息;其三,档案目录、索引、指南、论述、评述等档案再生信息。”[2]也就是说“档案文献的非物质的那部分就是档案信息。”[3]

而对于“档案信息”这一认识的理解,能很好的解释伍教授的一个疑惑,即“只有用‘备以查考性’才能将作为样书出版物档案保存使用的回忆录与作为普通图书资料保存使用的其他回忆录区分开来。”[4]首先,笔者认为“出版样书”和“出版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并不仅是样书与正式出版书在名称和形式上的不同。依照档案信息的观点,样书之所以成为档案保存,是因为其上附着的档案信息是其他出版书中所不具备的,二者身上所承载的档案信息量并不对等。档案信息是广义的,仅意识到样书与出版书在内容上的共同点当然是不足够的,还应注意到隐藏在样书身上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始的制作、编辑过程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出版书所不具备的。出版社保存出版样书,保存的并不仅是书中的内容,而保存的正是这些编辑、制作该书所产生信息的过程,而这些“过程信息”,才是样书身上真正的“档案信息”,也是将样书保存为档案的根本原因。所以真正使得样书与出版物区分开来的,并不是因为样书具有“备以查考性”,而是更深层次的成为档案的“样书”身上的的原始记录性。

1.2 一切附着了档案信息的文献,均具有“查考性”

伍教授在其文章中强调了“查考”的含义,他说“辞书中‘查考’一词的定义为‘调查考究,弄清事实’。查考的内涵与查阅不同。一般图书资料的利用,我们通常讲‘查阅’,侧重于利用文献内容的知识性、教育宣传意义、参考借鉴或欣赏消遣价值。而富有档案特色的利用,往往讲‘查考’,侧重把档案作为客观的历史物证来利用。”[5]但笔者认为对于图书资料的利用,人们侧重于“查阅”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所以,由“查考”还是“查阅”来区分开档案与图书资料等物说服力不够。

我们知道,档案信息是可以脱离开档案本体而单独发挥作用的。那些流散到其他文献中的档案信息(在信息传递中无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发挥一部分“档案”作用。我们不能说,原本具备查考性的档案信息,因为脱离开了档案实体,就不具备查考价值了。相反,附着了该“档案信息”的任何文献,也是具有“查考性”的。进而可以推论,“查考性”不是档案所特有的,因此只有档案才能“调查考究,弄清事实”的观点,略显片面。

现实利用上也是如此,比方史学家对于史料的利用,虽然大部分依赖于对档案的利用,但也绝非仅局限于档案,也会借助于古书典籍来加以研究利用,甚至有些典籍具备绝对的“查考”价值。再例如,许多史学研究是没有可供直接利用的档案的。比方说“文革”时期的档案就因为存在保密的因素,不对外开放,那么研究“文革”的学者就无法通过档案来研究这段历史。但我们知道,这段历史的研究从未停止,学者们更多的是通过当时的报纸、期刊杂志、影像资料或者是亲身经历的当事人所编著的回忆录,来进行研究。而这些图书资料等文献之所以能提供利用,就在于其上承载了相对真实的、可靠的档案信息,都是具备“查考性”的。

因此,笔者认为,一切附着了档案信息的文献,都具有“作为证据或依据而具有保存价值”,符合“备以查考性”三位一体中的“前提”。

1.3 一切附着了档案信息的文献,均可以“备”

伍教授对“备以查考性”中的“备”也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他认为:“‘备’最基本的要义,则是实践主体对文献客体是否具有或在什么意义上具有这种价值进行鉴定,将其中有必要作为档案管理和使用的部分纳入档案范畴,并为其价值实现创造必要条件。”[6]

经过上文中的论述,我们认识到凡是附着“档案信息”的文献,都具有“查考性”,也就都存在查考价值。实际生活中,人们也依照这样“查考”价值的大小,合理地进行着“备”的工作,而这一工作也绝不仅限定在“档案”这单一的文献种类上。例如,图书也具备以资为凭的价值,人们自然会意识到要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满足对这种价值的利用与实现。比如,图书馆的建立,以及图书馆中实施的越来越现代化的管理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图书所存在的一部分“查考”价值而做出的工作。也就是伍教授所谓的“动机”方面。

因此,那些附着了“档案信息”的重要文献,通常是相对接近事实真相的,是客观、原始的,人们自然会意识到其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其实施一系列的保管措施,而这绝不仅是“档案”所独有的。人们想要保存这样文献的动机,也绝不会站在载体形态和文献类型这样的角度来进行考量(即该文献是否是档案),而更多的是出于其“查考”价值的大小来进行审视与判定。所以,“为了要实现这种价值和保存起来”,要作为档案所特有的“动机”也就不攻自破了。

1.4 经过“备”的文献,均存在一定的外表特征

伍教授在其论文中指出:“‘备以查考性’是科学完备意义上的档案的要素,包括:具有查考保存价值,为其价值实现有意识地行了保存,并留下的外部特征(如特有的实体排列结构、卷内文件目录、卷皮、备考表、形成背景说明以及‘档号’、‘卷宗’、‘立卷单位’或‘保管期限’等之类字样以及处于特定的保存状态等)。我们无法想象档案以外的文献(如普通图书馆保存的图书)都同时具有这类特征,也无法理解为何同时具备这类要素的文献(如国家档案馆等各种档案机构保存的档案)不能称之为档案。”[7]我们可以看到,伍教授在档案的本质属性的论述中,加入了“形成了档案这类文献的外表特征”的条件。

首先,笔者认为依照档案所具备的特定外部特征来反过来定义档案、成为档案本质属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有“循环定义”之嫌。笔者对于伍教授观点的理解是,档案之所以是档案,而非其他文献,是因为他们自身具备了档案的外部特征。即某文献为什么是档案,因为他们具有档案的外部特征。但进一步问:为什么有档案的外部特征就是档案?从伍教授的观点中,笔者只能推导出“因为他们是档案”的结论。具体地说,伍教授认为,具有“查考性”前提的、同时存在保存“动机”的图书这一文献,之所以不能成为档案的原因,就在于被保存的这些图书身上不存在“档案”的外在特征。那难道图书的管理也同样采用了档案的体系,图书身上也有了档案的外在特征,图书就是档案了?这显然不合道理,因此,依照档案外在特征(例如档号、保管期限等字样)来区分档案与其他事物,显然不具有说服力,逻辑上也难以过关。“有档案的外部特征的文献就是档案”,并没有真正的解释清楚,某些文献为什么是档案,而另一些却不是档案,反而将人们引入到了循环定义的死胡同。

而我们反观实际生活,也不难发现,用“是否具备档案的外在特征”来区分档案与其他文献,是不能将所有现实存在的实体“档案”完全划入到“档案”范畴之中的。例如,一些家庭保存的家谱、族谱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外部特征,但却不能否认它正在执行着“档案”作用,且切实被家庭作为“档案”所保存。

其次,一切具有价值且保存了的文献,为了方便整理和利用,势必会存在与之相适应的外在特征,而档案的外在特征只是其中一种。以外表特征作为“本质属性”来区分档案与其他文献,不仅逻辑不符,且没有贴近档案这一事物的本质。假若我们在图书领域中寻找特定的“外在特征”也会有所收获。例如,图书在经历了图书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之后,也产生了同“档案”类似的外表特征,也是在围绕更好的保存和使用该图书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点同“备以查考性”中的“行为”方面不谋而合。比如,天津市图书馆中的一本藏书——《兰台学术》(陈淑媛与李永瑞编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该书的书脊上粘贴了排架序号(G270.3)。此举方便了利用者查找,也方便了管理人员依照书籍的学科进行分类,形成了保管和分类的合理体系。而且,为方便借阅和归还,书的扉页还粘贴了本书的条形码(T00435506)。再有,在书的最后一页还配有“应还日期”项目。这些都是为了保存和利用该图书而形成的特定的外表特征,类似于档案管理中所使用的例如全宗号、分类号和卷末备考表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切附着了档案信息的文献不仅具备了“查考性”的“前提”,而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也存在被保存并加以利用的“动机”与“行为”。所以,即便是从“备以查考性”的三位一体的角度来看,也无法区分开档案与其他文献,甚至是一切附着了档案信息的文献都具有“备以查考性”。因此,“备以查考性”并不符合本质属性对该事物存在决定性的因素,以及使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的作用,不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2.备以查考性是档案的一般属性

虽然,在上面的论述中,笔者对“备以查考性”是档案本质属性的看法持有怀疑态度。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对“备以查考”并不陌生。在分析“备以查考性”是档案何种属性之前,我们都必须承认档案在所有文献种类中的查考价值之大、社会各界对“备”档案的认同感之强,都是其他文献所无法企及的。但判断一个事物的属性,是否为其本质属性,万不能站在这样感性的认识之上,而应该切实的站在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

2.1 什么是本质属性

如何审视一个事物的“属性”与其“本质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事物的属性第一层首先可以划分为“偶有属性”和“固有属性”两个方面;而在“固有属性”中相继再划分出“一般属性”和“特有属性”;之后,再在“特有属性”中,才能够出现我们所讨论的“本质属性”以及“派生属性”。

其中,“偶有属性”和“固有属性”是在事物内部之间的一种比较划分,是根据该类事物、该对象中的每一个事物是否均具有这个属性来判断的。如果不是都具有的,就是“偶有”,相反,就是“固有”。而在“固有属性”中,依据该类内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的角度而言,如果该属性只有本类事物独有,即唯我独有,就称为“特有属性”,相反,就属于“一般属性”。最后,在“特有属性”中,决定某物能够是该物的,而非其他事物的属性,就是该物的“本质属性”,否则就是“派生属性”。[8]

由此可知,某一个属性是不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首先应是该事物的“特有属性”,其次才应满足它与“派生属性”之间的区别,二者缺一不可。具体说来,就是它不仅要对于该事物存在“决定性”,起决定作用,还应能使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2.2 “备以查考性”是档案的一般属性

首先,站在档案范畴来说,每一份档案都具有“备以查考性”,都存在“前提”,也都具备了“动机”,经历了“行为”。因此,“备以查考性”属于档案的固有属性范畴。其次,在固有属性中,它并未能成为档案的特有属性(如上文所述),并不是只有档案这种文献才具有“备以查考性”,而是所有附着了档案信息的文献均具有的一个属性。不是特有属性,就更不会是特有属性之下的本质属性了。

因此,满足了固有却不是特有的“备以查考性”是档案的一个一般属性。它并不是本质属性,但确实是一般属性中重要属性之一,特别是档案鉴定时,有无备查考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鉴定指标。

3.总结

“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把档案这个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搞清楚,并且牢牢地把握。否则,作为档案学研究的依据就可能不一定是档案,研究活动就可能误入歧途,走偏方向,得不到正确的研究成果。”[9]事物本质属性的作用是要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如果没能区分开,则该属性一定不会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分析,“备以查考性”无论是从三位一体的前提、动机还是行为,都无法将档案与其他文献划分出来,反而是一切附着了档案信息的文献均具有的一个性质。而“备以查考性”是档案的一个一般属性,但却也是重要属性之一。

[1][5]伍振华.再论档案的本质属性[J].档案学通讯,2000(6):12-14.

[2]颜海.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6-26.

[3]孔祥闻.档案学中若干概念与现象之辨析[J].山西档案,2007(5):25-26.

[4][7]伍振华,王琳.对“备以查考性是档案本质属性”置疑论点的浅析[J].档案学通讯,2005(1):20-24.

[6]伍振华,贾燕华.再论“备以查考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J].档案管理,2008(3):22-27.

[8]曹予生.关于“本质属性”概念——与李先焜同志商榷[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6):94-100.

[9]陈作明.论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0(3):6-11.

猜你喜欢
样书本质属性事物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神秘的邮箱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浅论人才的本质属性
市场周刊(2017年1期)2017-02-28 14:13:42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属性及实地考量——基于浙江省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
出书也烦恼
新民周刊(2015年19期)2015-09-10 07:22:44
出书也烦恼
今日文摘(2015年16期)2015-05-30 10:48:04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具有党校教学本质属性的社交群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