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建设

2013-08-15 00:43王喜国冯艳梅
党政论坛 2013年11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共产党人自律

○王喜国 冯艳梅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理想信仰、精神追求和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共产党人的情感、心理、理想和信仰等的集中体现。建设和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来重塑理想、坚定信念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研究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形成及建设的内在规律,对于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确保党执政合法性、坚定“三个自信”,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知、情、意、行的统一

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这个“知”,首先便是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它可分为外在灌输之“知”和主动选择之“知”。也就是说,一方面,共产党人主体的认知水平、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人个体产生的印像如何,直接影响党员的认知。认知环节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先决条件,没有认知,就无所谓情感的好与坏、善与恶。在认知的对象中,当然不是抽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社会发展的判断,对于周围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制度满意与否,是形成正确、高尚认识的信息源。认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个体自己的认知,共产党人对自己的定位。精神选择,毕竟首先是个体之事,个人是选择利己还是利他,是否愿意为自己的选择坚守和奋斗,都将成为主体精神的重要方面。只有把思想、利益与“个人”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和认识论。

经过了个人的认知和主动选择,外界信息进入党员的“情”的层面,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整体认知的正确与否、高尚与否,直接决定着个体的情感强弱。情感解决的是对外界刺激是否“信”的问题,对于一种学说、理论,如果不能引起党员的情感共鸣,就会浮于表面,也就进入不了党员的内心;只有形成了真挚的情感,才会对党员的心态产生强烈影响,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内在动力,并向信仰的方向前进。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感强弱即个人选择的过程,可能会形成“要我做”和“我要做”两种不同的情感需求,前者是被动的接受,后者是主动的要求。这将对共产党人价值观念和精神家园是否坚定、稳固、持久产生不可估量影响。

意,是一种自愿且强烈的主动心理。如果说“知”和“情”,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的话,那么,能否进入党员的心理,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理性的环节。如果没有进入心理,直接从认知过渡到行为,行为就会缺乏有效的激励,尤其是缺乏内心强大的驱动力。人的认知和情感是一种不稳定的心理,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力来维护。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作用不是简单而直接的,必须通过社会心理这个中介和枢纽,也就是“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黑格尔如是说:“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应如此。”也就是说,作为理论的社会意识必须化为共产党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化为顽强的意志,变成他们自觉的实际行动,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

行,是对精神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论是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如果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行为,只停留在口号阶段,不仅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更无法培养真正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家园,使其成为流于形式的“早产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念如果不化为党员的行动追求,停留在口号阶段,就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最大失败。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英格尔斯也特别强调指出:“行为的改变才是有实际社会后果的改变。”

二、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作为共产党员精神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建设也是如此,是共产党人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自律是主体在共同目标认同的前提下,自我自愿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使其自觉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运行。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与理性,都是从自律与自我克制开始的。西方《圣经》中描述的对人类祖先偷吃禁果的惩罚,就是对那些不能对欲望和利益进行自律的人的当头棒喝。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也是如此,慎独、克己复礼、舍生取义等思想,都是教育人们自律和克制,避免自我为中心和主观任性。尽管在实践中有些训条走向了极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训诫的关键就在于克制人身上被认为属于动物性的东西。如果片面认为克制是对自由的防碍,是对人的解放的束缚,而排斥他们,那么人性中“恶”的一面势必冲出底线。

自律为精神家园建设完善个体修养。修养,本是自我提高、润泽心灵的必需途径,对现代人却成了奢侈的稀有元素。黑格尔说:“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鹜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从内在因素来说,精神家园的迷失,源于人心的迷失,而人心的迷失,许多时候也在于自身修养的缺乏。因为精神家园首先是内生的,缺少了自我修身养性的环节,外在的表象就没有精神力量支撑的源头。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有一条线贯穿其中,就是修身,这种修养“功课”正如新渡户稻造所说的:“在于确认一切现象深处的原理,可能的话确认绝对本身,从而使自己同这个绝对和谐一致。……超脱现世的事象,彻悟到一个‘新的天地’。”当前,人们大多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艺术修养、政治修养等,但人格心性修养始终未能形成气候。正因为在现代人的心性结构中缺乏这一元素,所以心才缺少定力,没有根基,如水上浮萍一样在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

自律为精神家园建设构建和谐关系。有了共产党人的自律意识,既能使主体及时察觉与理解复杂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又能达到党员群体的和谐相处,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前进。亨廷顿引用戴维·拉波波特的话说,“各种政治集团的观念因素基本是相同的,即大部分人自愿为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而约束个人的私利。”列宁在分析红军战士坚强的战斗意志时,特别赞扬了苏维埃领导的红军战士对精神的自律和对崇高目标的坚守。“沙皇的将军们说,我们的红军战士所忍受的艰难困苦是沙皇军队根本无法忍受的。这是因为每一个手握武器的工人和农民都知道他们为什么而战,并且自觉地为正义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而流血。群众认识到战争的目的和原因,这有巨大的意义,这是胜利的保证。”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目标和精神家园,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自律精神,都是取得胜利的保证,这一点是他律所不具备的功能。

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建设的他律,是为了实现精神家园建设的共同目标,采取相应措施,适当约束共产党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建设更加顺利而有效。精神家园建设依靠自律,但不能单纯依赖自律,精神自律必须在良好的大环境、必须在健全的他律下才能更好地起作用。他律,既是约束,又是保障。但在当代社会中,我们所说的他律不是传统式的管理或统治,而是基于现代性社会的变化、基于现代性社会中人的变化而对制度提出的新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尤其是共产党人,必须需要一个能够培育“现代精神”的制度(而非传统制度),使人们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是培育现代精神的保障。现代性这场文明的转型运动在向我们固有的一切观念挑战,陈旧的思想方法,老一套的管理模式,过时的观念形态,无论我们多么珍爱,曾经多么得心应手,这些都不再适合迅速变化的实际情况了,因为整个世界、各个领域都在变化中诞生出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准则。

自律重在道德,他律重在法律。法要为德提供保障,使其在选择道德行为时免受其他个人、团体的干涉、破坏和损害。如果外界环境不适合、尤其是制度建设不健全,甚至是“奖劣罚优”,那么自律的存在就非常软弱无力。单纯的他律、而不调动自律约束,就可能会成为暴力的开端,单纯的自律而失去他律,可能形成一个混乱而无统一标准的局面。自律与他律在精神家园建设中是相互作用的,互相支撑,缺一不可。

三、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物质生活基础和精神上层建筑的统一

精神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家园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也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精神而空谈物质,也不是只空谈精神而不谈物质,二者是统一的。

从物质维度研究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原理的直接体现和实际运用。精神家园属于意识上层建筑范畴,但它不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它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也必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生产力的“物”的层面的高度发展,进而推动“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生产关系及其所支配的上层建筑发展打牢根基。从表面上看,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党员的主观心理体验,但这种感觉决不是随意的、无中生有地产生的,而是以党员的相应生理官能及其需要的满足为客观物质基础。共产党人首先也是“人”,从生活方式和物质利益上关心人,从而在精神上激发人的热情,就是在生产力内部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原动力。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个体的利益需求更加明显,由种种利益矛盾引起的思想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能否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和对待物质利益,关系到能否保持我党政治优势和凝聚力。

精神上层建筑的加强是物质生活基础的必然指向。加强物质生活建设不是精神家园建设的目的,如果说物质基础是精神家园的形体,那么精神意识才是精神家园的真正灵魂。共产党人不是为享受而存在的,他们需要社会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物质回报,但他们更看重的是为社会做出的贡献,精神价值取向是共产党人的更高追求。如果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建设只停留在物质基础的硬实力建设上,而不注重精神软实力,那就走入了拜物的歧途。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特别强调:“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恩格斯说的“经济因素”,就是对物质的片面追求。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战斗精神、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等精神意识,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统一。精神家园建设要以物质为根基,但不能唯物质论;精神家园要重视精神领域的发展,但不能精神万能。二者必须并行发展,和谐共构。

四、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统一

精神家园首先表现为理性的形式,是人们理性选择和追求的结果,它要通过思想引领、道德养成、信仰提升等诸多形式和环节来完成;但同时,精神家园也属于非理性范畴,它以一种人们注意不到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来实现的,超出了理性的认识之外。尤其是在信仰阶段,它对于理想、信念所依托的价值系统的坚信和崇敬,和一般的认识相比,更体现出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理性是其“表”,非理性是其“里”,精神家园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

非理性精神是精神家园形成和建设的内驱力。心理学认为,人的全部意识就如同冰山一样,能够表现出来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更多的部分并没有显露出来。在海面上的部分我们叫做理性,在海面下的则是我们的潜意识,属于非理性范畴。人们在理性状态的支配下,会对是与非、得与失、利与害等有冷静的计算与权衡,并会形成“趋利避害”的行为模式。但是,一个人内心坚守的精神家园,很大程度上又超越了理性的认知,倾注了个体的全部感情、意志的选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这超越了理性认知的至高信仰,促使人们做出崇高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虽然潜意识阶段的非理性精神往往因为其无法感知而被人视为“不真实”,但它确确实实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谓“情急出智力”,就体现了这个道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人的理性精神也是由潜意识的非理性精神所支配。

理性精神是精神家园“潜意识”的外化。理性精神是人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在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认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精神意识,是与盲目的道德情感相对立而言的、精神的高级阶段,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的一种形式。但是,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的知识与认识的局限性,都决定了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如果单纯运用自己的理性来设计精神家园,其实只是我们所做全部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理性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让人知道有些事情超越理性的范畴以外。”精神家园建设的更多的、更有意义的部分,是在于有意识的理性阶段的两端──潜意识阶段与信仰的超越理性阶段──这些都超越了理性的认知。如果没有潜意识和超越理性的支撑,单纯以理性精神形式存在的精神家园,实际上是“只外化而没内化”,未达至思想和灵魂,这种口头上的理性和精神,直接把原本极具价值的思想理论流于表面,甚至虚浮化。

精神家园既体现了个人的理性选择,又凝聚了个人的至高信仰。信仰不能交给理性的法庭审批,精神家园建设也绝不是“真理、谬误”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精神家园以理性的形式存在,以非理性为根基,并指向更高层次的超越理性的信仰阶段,因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有机统一。

五、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的统一

在社会现代性的过程中,人们常把“传统”与“现代”看作是势不两立、非此即彼的对立物。一部分人十分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意识,从而忧虑现代社会的发展终将导致传统道德和精神的毁灭,这是许多国家和政党在由传统向现代迈进时,时时盘踞在心头的沉重包袱,他们往往视现代精神为洪水猛兽;也有一部分人视传统精神为前进的绊脚石,把国家的落后统统归之于传统的束缚,他们积极地进行着反传统,热烈地拥抱着现代的一切,认为凡是“新”的就必定是比传统要好的,就是代表历史的进步。正是这两股思想的纠缠不断,才使决策者也处于一种痛苦和彷徨之中。这是一种普遍的思想状况,就连马克斯·韦伯在研究宗教的时候,都担忧“宗教可能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因为它是传统的堡垒”。其实,不管是单纯的“传统”,还是单纯的“现代”,这两种意识都是对于精神家园建设的误读,因为,传统与现代,其中大量的成分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传统精神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根”与“源”。传统精神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精神意识,精神家园建设要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化中凝聚了民族精神的精华。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建设更是如此。我们对其必须批判地继承,并得到创新与发展,而绝不能割断。一旦失去了传统精神,共产党精神家园建设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建设,以传统精神为根基,但绝不是古代精神的再现,它必然体现时代视野中人们的精神诉求,是“现代”精神的展现。

现代精神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要求。现代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它不仅仅是本民族的当代精神体现,更指的是世界发展大势的整个现代性精神。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建设如果不能体现时代诉求,那就成了脱离实际的乌托邦。但是,现代精神实际上是传统精神的“扬弃”,也就是延续、改造和提升,今天的现代意识,对于明天而言,就是传统精神;而今天的传统精神,也曾经是人们心中的“现代”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精神其实就是转换了时空的“传统”精神,传统精神也是转换了时空的“现代”精神。正如英格尔斯所说,“从历史发展上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和延伸,它一方面全力吸收了以往人类历史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方面又以传统所从来未曾有过的创造力和改造能力,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一切都不完美,一切都是暂时。就在传统的不断延伸的过程中,在人们的“自然选择”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取舍。

精神家园的形成是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的统一与融合。因此,对于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建设,我们既不能因为在向现代社会过渡过程中,人的思想混乱和精神迷茫而单纯回归于传统,也不能以现代人必然要具备现代精神而割裂传统美德和精神,必须在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之间寻找结合点,实现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的和谐与完美统一。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共产党人自律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能自律者为俊杰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以他律促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