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前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统战与文化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精神的振兴,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便体现了我党的文化自觉。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大连市委在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反思大连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明确大连未来文化发展的走向和路径,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应体现“三个层面”。
(一)文化觉醒与文化理性
从过程层面来看,文化自觉应从文化觉醒上升为文化理性。
文化觉醒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在过去很长一个阶段,由于发展的要求和经济的压力,人们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营造城市的现代氛围上,这种功能城市的发展理念严重忽视了城市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导致一系列“城市病”:城市记忆消失、城市建设失调、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精神衰落……。进入21世纪,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城市的人文生态功能、文化传统、城市精神、市民文化需求、生活空间环境和可持续和谐发展,以文化为自觉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大连文化强市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城市的文化觉醒。
文化理性是文化自觉的关键。如果说意识到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只是一种文化觉醒,那么在实践过程中认清我们的文化,真正将文化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视、研究和实践,这便是一种文化理性。大连人常自嘲自己的城市“百年历史,没有文化”。也许我们不像北京、杭州、西安等历史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文化自觉不仅仅体现为对于城市文化发展历程的自知之明,更应对城市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更应体现为文化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创建,大连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要求我们的文化觉醒必须上升为文化理性。
(二)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
从内容层面来看,文化自觉是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统一。
文化自觉首先是理论自觉,即一种在文化上的认识与觉悟,一种能够推动文化不断创造与开拓的理念。我们进行文化强市建设必须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哪些规律、怎样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等,理论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先导,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理论自觉必须与实践自觉相结合,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将文化理想变为现实。
(三)顶层自觉与市民自觉
从实现主体层面来看,文化自觉不仅仅是党委政府的顶层自觉,还离不开市民的自觉。
文化强市建设首先需要党委政府的文化自觉,顶层对于文化建设的态度、文化理论的认识、文化政策的把握以及所拥有的文化管理的能力对于文化强市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的主体是所有的人。文化的发展必然体现人的发展,必须凝聚人的创造力,因此,文化自觉最终应是市民的自觉,必须调动广大市民从事文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文化强市不仅体现在城市文化设施的先进完善,文化产值的不断增加,更体现为城市的良好风貌,市民的高尚素质,政府的优质服务,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城市人文精神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它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内在灵魂和生命,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必须遵循“三个统一”。
(一)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城市人文精神是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和发展的,是由人类优秀文化不断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贯穿于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城市精神只有植根历史,才能内涵丰富、根基深厚;只有基于现实,才能形象生动、焕发活力;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承前启后、引领未来。
(二)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它从方向上赋予城市精神以质的规定,引领着当代中国城市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为城市人文精神注入崭新的时代内涵,指导着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光大。同时,城市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和生动体现,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民心,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每一种城市精神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其所属城市本身特有的。打造城市精神一定要注重挖掘并彰显城市的个性,这种个性正是一种不可替代性,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支撑。因此无论是城市精神的内涵还是文字表述都要深刻反映出自身的特色,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三)内聚人心与外树形象的统一。
城市人文精神是广大市民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城市建设实践中感悟、总结、提炼、升华出来的价值理念。它始终是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实践结合为一体的。市民在价值实践活动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实现着新的价值追求。打造出来的城市精神一定要能够引导市民团结奋进,培养公民意识,规范公民行为,讲诚信、讲创新、讲奋进,城市精神必须成为维系市民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同时城市人文精神还要能够引导外界全面准确地了解城市、加深对城市的印象,从而提高城市的对外影响力。
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这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径,强调的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翼齐飞、协调发展。文化强市建设要求做到“三强”。
(一)公共文化服务“强”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十一五”以来,大连市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关系人民群众的文化项目。目前,大连市已成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但也应当看到,与国内同类先进城市相比,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公共服务体系设施体系建设水平相对较低,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升。因此,保障广大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必须要建设先进而均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有文化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建立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广播影视网络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文化惠民文化扶贫工程。
另一方面,在保障广大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我们应以市民文化需求为导向,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根据群众需求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服务机制。
(二)文化产业“强”
大连市文化产业在政府相关规划、政策的推动下,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新兴高端的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链条已见端倪,文化产业产量总值和增加值逐年提高。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文化产业总量少、规模小,增加值低,各区域文化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存在一定问题,科学技术转化为文化产品的速度偏慢,发展尚处于中游水平,未成为支柱产业。因此,必须通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文化与科技加速融合、文化开放日益推进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高速增长,使文化产业成为大连市强有力的支柱产业。
(三)城市品牌“强”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而城市的品牌化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的发展增加竞争砝码。大连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必须从大连的资源优势、未来发展、市民意向和政府的城市发展规划入手,对于大连有准确的把脉,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明确城市定位,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为依托,打造城市鲜明的品牌个性。
顶层设计包括组织领导合理规划、增加文化投入、营造民主创新氛围。人才培养包括形成大连文化人才的总量优势、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完备、拥有文化高端创新复合人才队伍。因此,文化强市建设要积极推进“三创新”。
(一)文化管理创新
首先,重视并科学制定“文化强市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出台有效的助推文化建设的政策。如按照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构建起符合世界潮流又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域性文化中心,或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发展与管理体制;构建起与现代化建设相匹配、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营运机制;构建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法规体系等。
其次,应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必须创新文化管理理念,改变文化管理模式,实现文化管理与文化服务相结合。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转变:从重视物质建设转向文化精神的培育、从重视重点项目建设转向文化服务普惠、从重视文化给予转为文化主体作用的发挥。政府文化管理模式创新:变盲为明,解决好文化需求和文化服务的信息对称问题;变送为选,解决好文化服务按需配送的问题;变单一为多样,解决好为满足多元化文化需求的问题;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解决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化权益问题;变单纯管理为引导服务,统筹规划,加强监管,提供服务,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文化体制创新
文化体制可划分为两类体制系统,即宏观管理体制与微观管理体制。前者主要是指党委政府、文化市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结构状况与相互关系,后者则主要是指文化企事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近几年来,大连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要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首先,从宏观管理体制方面,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建立公共财政,继续加大对文化投入的财政扶持力度,相关配套政策要到位。其次,微观管理体制方面,继续深化三项内部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不能吃大锅饭,要调动大家积极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文化体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三)人才培养创新
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形成大连文化人才的总量优势;加强专业文化工作者、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建设大连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提高知识产权的评估和使用价值,鼓励知识产权专利投资入股,对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高端人才,可以实行年薪制或股权激励,形成大连文化高端人才队伍。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文化人才,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提高待遇,为人才施展才干、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
文化强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离不开提升“三力”即文化创造力、文化亲和力、文化影响力。
(一)提升文化创造力
文化创造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所有的文化产品都以创新为生命,一个经济体如果是以创新性的文化元素引领,就会充满生命力。首先,“文化创造力的核心,在于文化人独立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崇高的责任和不泯的良知。惟有把握时代脉搏、感知人民冷暖、领悟生活真谛、超越个人得失,进而焕发创造激情,激活创新潜能,文化创造才有不竭的源泉。”[1]其次,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现代实践和现代思维发展的水平上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进行反思与扬弃,推进理念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不断探索新的文化发展模式。
(二)提升文化亲和力
文化亲和力是文化竞争力的基础。提升文化亲和力,必须培育市场文化需求,扩大市场规模。文化需求和市场规模关系着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强弱。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便市民文化消费,培养市民文化消费需求,并运用市场规律建设和管理文化市场,使之规模不断扩大。提升文化亲和力,还要处理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文化主体的维度看,将精英文化的内容与大众文化的形式有机整合起来,将精英文化的政治自觉与大众文化的当下性结合起来,利用大众文化的优势,汲取精英文化的资源,更有利于市民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亲和力。
(三)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化影响力是文化竞争力的体现。提升文化影响力,要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精品工程,着力在“创名品、出名人、树名牌”上做文章。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扶持原创,积极论证,创作生产一批新剧目,着力打造一批源于生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原创剧(节)目,大力推动艺术院团精品剧目的市场化运作力度,不断推动文艺作品繁荣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还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的文化发展方式,通过开放文化市场,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文化活动展开多方位的文化交流,增强大连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1]我们失去文化创造力了吗?[N].人民日报,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