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坤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政治系,辽宁 大连 116001)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1月1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这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也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当今世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可以想见,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从现实情况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的简单延伸,而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新领域,它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领域。本文主要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和思考。
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把网络作为一种载体,从网络的工具性价值角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界定。刘梅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即“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1]曾令辉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2]杨立英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运用思想宣传和传播学的原理,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育的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它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3]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角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界定。韦吉锋在专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剖析。他力图超越网络的工具价值,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他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4]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诠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笔者认为,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必须立足于其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既要抓住网络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要求,还要体现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完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网络迅速发展,广泛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开始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虚拟社会”。网络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网络本身就是信息资源的网络,在这个社会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主要是一种信息交流与交往的关系。在这样的一种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具有全新的面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除了以其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容量大、虚拟性等技术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外,更以其共享、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作为对时代的回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技术和工具层面的,而应是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整体性转换。
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概念。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为适应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要求,正确把握网络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规范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基本素质,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双向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突出的“个性”。
从共性角度考虑,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强化意识形态的指导性。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客观上催生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同时,网络诞生于西方,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在网络上呈现的优势,必然使网络文化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必须强调一元化指导思想,即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应对各种冲击、消解、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有害思潮,获得网上主动权。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强化主体性。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文化参与主体的匿名性,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心,而许多人参与网络文化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表明人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激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加注重满足网民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他们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以获得他们的积极关注与自愿参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更具创新性。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每时每刻都在创新,这就导致了新的信息表现形式的不断出现,从电子邮件、博客到微博的发展,即时通讯功能的日益全面,都使得信息的即时性、广延性、追求个性化日益求新求异,渗透形式日益广泛而深刻,这些都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创新,永远创新,才能在信息竞争中获胜。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可以说创新则生,不创新则亡。
从个性角度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第一,教育者的引领性。受网络“去中心化”的影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弱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界限更加模糊。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不再是灌输思想的权威,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主体,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引导者的双重身份;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平等的,传统的“教”与“被教”关系已经不再明显。这就决定了教育者要及时实现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教练员”向新时期的“领航员”转变,由知识的“发布者”向信息的“引导者”转变,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一人讲变为大家谈,从而最有效地调动教育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育关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基础。教育者地位和作用的这种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教育信息的共享性。网络社会是一个信息共同体,它最大的特点是信息的共享。虽然设置一些访问、下载限制是可能的,但是网络平台、教育内容、教育资源等都不能被私有、独占、垄断。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要获得更大的关注,必须把教育目的巧妙地融入到网民普遍关注的各类信息中,让网民在浏览、传递、思考这些信息时,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或改变政治态度,参与政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网络社会中,信息资源的超时空传递、交流,如即时通讯、连线工作的实现,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网络社会中的每个主体仿佛生活在一起,它消除了主体间的国家、民族、性别、年龄等界限,主体间的心理距离也缩短了。这种超时空性,使人们能够及时了解各地情况和主体感受,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覆盖面。
第三,教育方式的平等互动性。“在网络社会中交往既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样也消除了 ‘社会的藩篱’的控制,它所形成的是一种普遍化交往,开始具有了自由交往的特征。”[5]15网络传播为网络社会主体间的双向或多项交流沟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在网络交往中,每一个个体都是自由而平等的,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以权威自居,而只能平等地与受教育者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引导受教育者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主体间可以平等、自主、自由、及时地把自己的感受、想法、体验和看法向其他主体倾诉,也能及时地得到其他主体的及时回应。交互式的商谈和对话将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平等的、及时的互动能够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第四,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网民自觉接受网络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和不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过程。自主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网络社会,是人创造的“一个能满足他所需要的新空间、新社会”[5]17。它充分反映了人的本性——主体性的存在。网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自主选择权利,网络的虚拟性、网络教育过程的交互性则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化,实现网民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但由于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在一个“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自由空间”中,人们可以逃脱舆论和利益机制的制裁,从而造成传统他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网络的特点,抑制、消解网络交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正确的自主选择能力,以受教育者的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领悟、自己抉择、自己践行为立足点,以养成自己作主、自己教育、自己管理的道德主体为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网民的高度自律,即使在虚拟空间,也能做到思想纯洁、道德高尚。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网络信息对网民施加影响的,对于信息的运用是理解、把握、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点。正确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保证信息的有效性是成功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其传递的信息必须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在网络信息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要注意加强对有害信息的监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严格监控和审查,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限制、剔除那些思想反动和低级庸俗的信息,屏蔽传播这类信息的站点。对网上由西方敌对势力刻意散播的歪曲信息,要针锋相对,以事实为依据,及时澄清是非曲直,让广大受教育者明了事实真相,化解消极影响,并揭露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负面”信息的转化;在遭到敌意性质的破坏时,要及时恢复被篡改的信息本来面貌,做到正本清源,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的正确导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中,不仅要强调其政治性,还要强调其共享性,加大对受教育者在心理、情感、人文方面的关怀,这些信息也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必不可少的元素。要突出网络教育信息的思想性、情感性,使之与教育目的有机结合起来,让受教育者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升华,又获得人文素质的提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我们应该广泛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使教育网络信息对人们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
目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极为丰富多样。只有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才拥有发言权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经常进行客观、实际的网上调查,及时、全面地了解近期网络中的热点和焦点,以准确把握当前网络信息的大局,及时、全面地提供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上留言箱、网络论坛、微博等重要工具,收集网民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的意见,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使他们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本日重要的思想政治信息置于网站首页,突出显示、旗帜鲜明地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导向,给浏览者一个明确的思想定位;信息标题与具体内容之间的链接要尽量减少中介环节,争取做到“一链到位”,以缩短打开信息的时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输速度,做到及时传递,留住网民;可以从最近的国内外重大时事中选取寓含着丰富教育意义的事件和主题,进行跟踪报道,扩大信息量;要注重教育信息的分类处理,按照教育目的组成不同的主题,使网民能够得到全面的教育信息,争取让更大数量的网民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的浏览空间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虽然非常丰富,但是教育目的很突出,信息要为实现目的服务,必须突出针对性,让网民能够比较明确地感到深受教育。在实践中,一是抓热点,以热点吸引网民的关注度。从热点问题的初见端倪,到全面升温,再到复杂背景的深入挖掘,做到自始至终全程跟踪,在报道时注意方式方法,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巧妙地传递给网民。二是重点问题重点讨论。对于当前影响人们利益的重点问题,要着重加强引导。既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引导与讨论,使之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又要在讨论中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将政治理论、社会理想、社会价值观念等巧妙地融入其中。三是借鉴美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加强“网上服务”,做到全面细致。根据网民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全面推进和实施“电子信箱”、“电子集体”和“网上办公”、“网上教育”、“网络影院”、“网络书店”、“网上购物”、“网上服务”等网络工程,找到网民的网络生活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契合点,真正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7]171。
[1]刘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103.
[2]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91.
[3]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6.
[4]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41-147.
[5]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0(1).
[6]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7]禹旭才.美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五育”与“三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