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人才生态环境构建

2013-08-15 00:50王晓琴
大庆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才环境

王晓琴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科研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3)

放眼当今世界,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才资源作为智力资源的载体在各种生产要素中占主导地位。聚焦国际,只有那些左右世界经济、金融、军事、科技等重要领域的拔尖人才才是世界各国争夺的重点。这类人才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人才与中国梦的关系

人类发展历史充分表明,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最关键、最重要的力量是人才资源。中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最终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现有人才,还要在国际人才争夺战中取胜。

(一)人才流动一般规律

在人才自由流动的环境下,人才流动符合一般的流动性规律,即人才普遍会选择向经济发达、自然社会环境良好、社会保障完善、市场机制健全、社会运行机制高效、法律体系完备、创新机遇较高的能够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区域流动。这种全球性的人才流动趋势比较符合“马太效应”,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因其经济发达、综合环境好、对人才的投入大,所以人才云集、经济发展较快,而经济的繁荣,会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从而会得到更多的人才;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因其经济贫困,对人才投入有限,所以人才较少,现有的部分人才也会外流到发达国家,人才匮乏直接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自然没有财力来培养和吸引人才。简单说,就是在拥有人才方面,富者更富、穷者更穷。[1]

目前,全球人才流动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特别是流向美国,就连欧洲、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人才也向最发达的美国大量流失。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就是靠在人才竞争中取胜的。二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向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流失,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才从发达国家回流到新兴国家。在发达国家享受人才流入收益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面临的则是人才大量流失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智力保障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对中国梦作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全面阐释后,一时间,中国梦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明确了什么是中国梦,接下来人们普遍关注的就是如何实现中国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势头,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高位增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环境压力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这种发展都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而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要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到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人口红利”转到主要依靠“人才红利”上来。所以说,人才才是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实现中国梦最可靠的力量。

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体制机制、资金投入、科研条件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目前,我们缺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缺国际一流的技术创新企业,关键还是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缺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我国进入世界5O0强的企业已有20多家,靠的主要是规模,而不是技术。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关键。所以说,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中国梦,人才是关键。“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

(三)中国梦是人才的价值选择与精神归宿

尽管一直以来,国家或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被视为国际人才流动的最佳理由,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人们逐渐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人才流动不仅是受到高薪的吸引,各种社会性、历史性、制度性因素都会促使其做出流动选择。[2]其中,人才自身的价值取向会对人才的流动有重大影响。

“美国梦”一直是世界范围内许多精英的梦想,全球无数优秀人才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纷纷汇聚美国,谋求发展。而今天美国的霸主地位也得益于人才的有力支撑。但“美国梦”的实质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层面,强调物质财富的获得。因此,“美国梦”也常常遭到质疑。有学者认为“美国梦”经不起时间和事实的检验、十分虚幻、“‘美国梦’早已褪去其耀眼光环,缺少新内涵和活力,缺乏可持续性”。[3]首先,“美国梦”更多的满足了人才的物质需要,缺乏高层次的精神指引,对人才的吸引力自然只是阶段性的。其次,“美国梦”更注重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这在东方文明看起来确实是有失“大爱”的一种表现。最后,“美国梦”的实现蕴含极强的“流动性”,在美国,流动代表着机会与希望,但中国传统思想,更崇尚“稳定”。

相比于美国梦,中国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特的魅力。首先,中国梦弘扬的是一种国家精神,强调“个人理想”与“民族观念”的融合,可以说,中国梦不仅是一种梦想,更是一种信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使命,海外高端人才可以抛弃国外富足的生活回到祖国。其次,中国梦的落脚点是“人民幸福”,这是一种与民众自身发展需要高度契合的价值取向,更愿意为民众所接受与认可。最后,中国梦对于中国来说是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对于全球来说则是未来创新发展之梦。对于人才来说,中国梦不仅仅是获取财富的“中国机会”,更是一个让人才能够施展才华、获得成功、自我实现的“中国归宿”。[4]因为中国梦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强调群体的和谐幸福,有着厚重的历史感。

二、我国人才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才,而人才作用的发挥,需要依托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研究表明,人才生态环境直接决定人才的流向、人才队伍的稳定和人才作用的发挥。从纵向上看,我国的人才资源状况及人才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从横向上看,我国的人才生态环境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一)我国人才资源状况及流失现象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数量和层次都有了大幅提高,而且在持续的发展中,这种不断提高的趋势仍将继续。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国的人才总量虽稳步增长,但高端人才匮乏。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相比于2000年的6360万,人才资源增加了近1倍,但高层次人才比例明显不足。《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到20%,而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早在2000年,这一比例就超过了30%,[5]可见差距之大。二是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人才产业分布趋于合理,但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金融、物流、生物医药、国际贸易、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初级人才相对富余。而我们紧缺的、急需引进的专业人才,也是世界各国普遍争夺的目标,所以,引进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三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中国作为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人才“交易”却呈现巨大逆差,中国在全球的人才争夺战中一直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仅以留学人员的流失数据为例,据相关资料统计,从1978年到2011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24.51万人,世界最多,但回国人员只有81.84万人,占出国留学人员的36.5%。此外,加入WTO后,跨国公司通过在我国投资或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对我国高科技人才进行了严重截流。实际上,人才流失问题已经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步伐,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

(二)我国人才生态环境现状

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生态系统。从构成要素来看,可将人才生态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人才的成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相比于国外就业市场的低迷,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开放的投资环境和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促使很多海外人才选择回国创业。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但中国的人才生态环境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倪鹏飞,张钰(2010)基于全球58国的人才流失环境因素比较分析得出,中国从1996—2006年人才生态环境综合排名一直处于58国中上等,从未进入过前15名,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生活、工作、宏观环境3个指数中,生活环境指数的弹性最大,对人才吸引和保持有着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10年间,中国的生活环境指数排名一直在第45、46位徘徊,人才生活环境质量非常差。工作环境指数,中国的排名仍然不理想,最好的成绩是排名第43位,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排名却在前30位以内。宏观环境指数,中国的排名相对靠前,居中游,与排名靠前的国家仍有较大差距。[6]特别强调的是,中国的人才培养环境不容乐观,作为人才“孵化器”的大学,培养的多为应试型人才,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但实践与创新能力差。中国虽然有2200多所大学,但中国内地只有清华、北大进入了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名(2011年统计结果),而中国香港却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3所大学入榜,且清华、北大排名均在香港3所大学之后。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至今没有一名本土培养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所以有人称,中国是一个缺“世界一流大学、缺大师”的地方。

三、中国梦战略下,我国人才生态环境的构建方略

“人才回流”是一种经济学现象,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以上,产业技术资本密集达到60%以上,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64%以上的时候,人才将大幅回归[7]。目前,中国正处于这个过程的开始,在这一阶段,能否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生态环境,是决定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关键一步。

(一)营造利于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在人才生态环境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物质性因素的重要补充,通常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某些硬性条件暂时不足的情况下,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有效调节人才生态环境总体趋势,防止人才的流失。

1.加强舆论引导,弘扬“四个尊重”的社会风尚。人才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欲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仅仅依靠政府的文件规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舆论引导。良好的舆论环境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加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创造价值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表扬和奖励在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扩大其社会的影响和知名度。要进一步破除“官本位”思想,尊重人才的社会地位,给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在全社会培育赏贤的社会风气。

2.营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社会氛围。浓厚的社会学习氛围是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倡导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不仅是党和政府对民众的一种期盼,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就国家层面来讲,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把“人口劣势”转变成“人才优势”的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二)创造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环境的好坏对人才的流向选择有重要影响。优质的生活环境,不仅能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还能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进而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不断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城市是人才的主要聚集区,在自然环境的改善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为改善我国环境污染严重问题,需要政府在经济强劲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做出“双赢”决策。要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环境监测,提倡全民监督。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并加强城市绿化工程,让城市不要笼罩在“雾霾”之下。

2.不断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生活居住环境是满足人才安全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自然环境良好、公共治理到位、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政府服务高效、社会秩序完善的生活环境,无疑对人才有较大吸引力。改善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生活居住环境,要求政府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尽可能借鉴国际标准为人才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消除人才与环境的各种不适应。

3.不断提高卫生医疗支出和社会保障力度。卫生医疗状况和社会保障力度是评价人才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改善卫生医疗状况,要从增加人均卫生支出开始,逐步改善卫生医疗设施、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人才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让人才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政府要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力度,建立一个不以区域、户籍等为限,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成长提供基本保障。

(三)完善和优化人才的政策环境

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在引进、培养、使用与留住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导向性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在争夺高端人才方面,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就是实施各种优惠的人才政策,哪里的人才政策好,人才自然流向哪里。

1.引才政策层次化和引才形式多样化相结合。政府在现有引才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针对人才特征、差异及需求程度,采取差别化的引才措施,且保持各项政策的协调性。为此,政府需要严格制定人才甄选标准,重点引进各领域紧缺的高技术人才,给这类高、精、尖人才以超国民待遇,其福利待遇、居住条件、研发经费、技术设备等要与国际接轨,消除人才的待遇落差。对于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可以尝试施行“双重国籍”。而对于一般性的劳务人才要加以限制,这样做既能吸引到高端人才,又能保护本土人才。在引才形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对于能够回国创业的,给资金、给待遇、给条件、给政策;对于各种原因不能回国发展的,可通过开展技术交流、讲学等形式进行合作。同时,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采取与企业共同承担引才费用的形式,鼓励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

2.加快人才使用与评价机制的国际化进程。把人才引进来之后,还要对人才合理使用,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此,政府需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与评价机制。对于高科技人才的使用,重点突出“产学研”一体化,即推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开发项目,政府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这样做不仅能提高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研发成果转化,更能大大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国际人才争夺战的经验表明,对人才实施有效的激励,尤其是高薪酬,是争取人才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这需要建立市场化的、动态的激励机制,给予人才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双重认可。在人才评价机制上,要突破传统观念,尊重人才的个性发展,改变现有唯学历、资历,重量轻质的人才评价标准。

3.重点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是教育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教育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创新型人才主要的供给方式。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直指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我国教育具备培养一般专门人才的能力,但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流大学、一流师资作为保障,所以,要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打造以“清华、北大”等为代表的知名院校,在培养方式、专业设置、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教学设施、严格设定培养目标、重薪聘请世界一流的学者、教授任教。只有给人才以创新型的环境,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型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四)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主要形式和目的就是创业。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该为创业者提供帮助。

1.给创业者以资金支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多会遇到资金不足的瓶颈。因为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类型一般为高科技企业,科研周期长、盈利慢等因素,致使在享受完现有资金、政策等优惠后,企业陷入资金困境。针对海外人才回国创业会遇到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创业者的资金帮扶,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完善融资环境,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同时,可以成立一个民间中介组织,专门为海外人才提供法律、人才招聘等专业服务和咨询,帮助创业者更好适应国内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

2.为创业者搭建发展平台。着力为创业者打造科研成果交易、创业融资服务、技术服务和人才服务等平台。整合区域内的技术成果资源,通过构建完善的交易服务体系,开展科研成果的公平交易;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降低申请风险投资基金的门槛,简化手续,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投融资服务;逐步引导各类科研机构面向社会开放,为人才创业提供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人才服务机构在市场调查、政策咨询、风险投资、资源评估等方面重要作用,为人才创业提供市场化服务。

3.为人才创业提供制度保障。人才在创业过程中的投入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科技含量,其投入具有很高的风险性。这就要求政府为人才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建立高科技人才创业保障机制,降低创业风险,保证高科技人才在创业失败后也能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

(五)维护健康的经济环境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和发展规模与人才集聚度呈正相关。经济环境对人才,尤其是对高科技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是人才生态环境诸要素中最强的,具有基础性作用。

1.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较大影响,要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就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

2.实现人才市场化配置。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能够有效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我国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市场化,但人才体制市场化配置的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要想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就要健全人力资本市场。建立完全自由流动的人力资本市场,完善市场收入分配体制,加强人力资本市场法制化建设,为人才聚集提供保障[8]。

3.促进产业聚集。美国经济学家斯科特认为,世界财富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产业聚集创造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要通过促进产业聚集实现。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尽快制定国家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优化产业聚集的发展环境,打破条块分割,促进跨部门和跨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推进产业聚集,为科技型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条件和平台。

[1]袁旭东.中国引进海外人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51.

[2]王蓉蓉.海外人才回流与社会适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6.

[3]夏春涛.“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本质区别[N].光明日报,2013-04-23.

[4]王辉耀.追问海归“中国梦”[J].中国社会工作,2010,(10):12-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0)[Z].2010.

[6]倪鹏飞,张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才流失的环境因素——基于全球58国的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10,(3):25-31.

[7]王怡.复兴“中国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的环境构建 [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47-351.

[8]王晓琴.大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3,(3):35-38.

猜你喜欢
人才环境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