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燚(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1100)
2006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和整合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资源,推进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为加强农民工管理和服务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信息化推动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然而,我国农民工就业信息化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难免存在些许问题,研究并解决其中问题意义重大。
农民工自身的强流动性特点,为实时调查监测他们的状况带来很大挑战。2008年,我国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实现了农民工总量统一统计的重大进步。然而,实际操作中只能根据抽样数据进行结果推算,并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统计。另一方面,考虑到输出地与输入地的监测调查机制尚不够完善,尤其是输入地,因二元户籍制度所限,农民工并未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使得其在输入地的基本信息调查和统计工作十分艰难。
我国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已取得一些成就,但仍然是本城市、区、街道、社区间的就业信息服务,城市与城市间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仍有待开发,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就业信息共享服务。放眼城市与农村间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乡镇、行政村两级就业信息衔接服务还相当落后,城市的用工需求信息无法顺畅及时地传递到农村,劳动力的终端环节信息服务急需开拓,就业信息传播渠道有待开发。
目前城市中尚未建立有效地农民工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制度,现有的信息网站难以为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更加不能满足国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现实需求。加之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信息化网络普及程度较低等客观因素,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仍然只能覆盖到城市,覆盖面上对于劳动力的终端环节仍有空缺性,农民工并不能有效利用现有就业信息服务。
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是一项庞大的政务工作,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是无法得以实施的。目前,在建设农民工就业信息化服务系统方面,我国尚未出台完善的、具针对性的政策。部分地区已经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均是由政府多部门共同管理经营的,在功能上实行分地区、分权限的管理模式。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劳动力市场经常出现交互式作业的情形,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现有的不完善的系统信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政府部门的分工管控模式将不利于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的运作,从而形成滞后的就业信息服务。
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的普及,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大兴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即企业,积极融入到农民工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当中。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现有就业岗位的及时更新,岗位要求,岗位职能等信息,均是由企业提供,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缺一不可。当前我国的企业,大多为了节约成本,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运作,更加不用说加大对农民工在就业信息方面的培训投入。在农民工就业信息建设过程中,作为劳动力需求方的企业不积极加入建设行列,这一庞大的工程很难继续前行。
农民工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渠道都比较有限,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习能力相当较差,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及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足,进而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供应方的弱信息化状态。现有部分地区即使已经建立了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但不少农民工由于欠缺信息的获取能力,不会甚至不了解怎样有效利用这一服务体系。由于各种环境、社会的因素制约,他们的地位、工作性质也都出现边缘化状态,这些原因也更加束缚着农民工自身很快融入就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农民工已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劳动力市场日趋扩大,分布区域之广、经营规模之大,并已逐步与国际劳务市场接轨。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规范、高效的农民工就业信息化流动管理是我国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必要条件。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系统,能够为农民工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通过与就业要求的匹配,农民工可以有方向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区域、行业,从而促进整个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
农民工普遍存在着信息边缘化的现象,这是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所致。就业信息服务的普及增加了农民工对信息世界的接触机会,为他们提供了就业信息、创造了就业机会,这些会自然而然地触动农民工对就业信息化服务了解的主动性。农民工通过就业信息化服务提供的就业信息,搜寻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登记到服务系统,匹配合适的就业机会。长此以往,农民工群体能够提升自身的信息能力,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就业能力。
农村与城市的连接均是因为有公共信息服务的联通,就业信息化服务可以将城市的就业需求信息传递到农村,同时将农村的劳动力供应信息反映到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这样就形成了城市与农村的就业信息互通。通过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使农村的信息化服务得以普及,有利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民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在推动农民工就业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政府应加大农村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电信运营商的作用,建立全国联网制的就业网络平台,及时更新、统计农民工的就业信息,在劳动输出地与输入地间实现农村劳务对接机制,将就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至街道、社区、乡镇等劳动力终端环节,让农民工及时、多渠道地获取就业信息。
用工企业应结合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为其普及相关就业信息化的基础知识。通过信息化,可以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帮助其更好地生存、发展,更好地参与经济发展。开展农民工就业信息化培训,可以将城市和农村串接,使农民工成为信息的传输载体,他们可以将信息化的理念和作用传达到农村,传递给农民,从而推动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提升农民工就业信息化能力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府的大力投资与关注,企业的培训与引导,这些都只是为农民工提供了外界的平台,其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有待加强。农民工可利用业余时间,多与外界社会接触,多学习信息化时代的基本技能,多掌握就业信息渠道的来源,积极配合政府参与到农民工就业信息化建设当中,这样既提高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同时作为城市与农村的信息传递使者,加快农村的信息化进程。
[1]刘强.信息化对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
[2]黄丽馨、王超恩.农民工信息边缘化问题初探[J].消费导刊,2009(10)
[3]杨剑.5亿农民工的信息化不可忽视[N].通信信息报,2008-01-23
[4]张宇、杨婷.影响农村信息化的内外环境分析[J].新闻世界,2010
[5]涂萍.我国农民工就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