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地合作机制 强化科学研究实效——渭南师范学院科研服务地方的实践与探索

2013-08-15 00:43
电子测试 2013年19期
关键词:校地渭南市渭南

杨 芳

(渭南师范学院,714000)

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落实这一创新理念,近年来,渭南师范学院修订了校地合作的战略方针,以“协同创新、凸显特色、立足地方、服务区域”为总体指导,并在此基础上与渭南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地对接活动。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渭南师范学院在校地合作中的经验做法,探讨“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

1 立足地方需求,相互协作,建好平台,共同发展

学校确立了“立足地方需求,高起点、高定位、高水平建设科研平台”的思路,为了加强政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与当地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明确了双方应坚持“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进行长期、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努力。同时,学校以“构建科研平台、凝聚研究力量”为科研工作切入点,目前建设形成了“两个研究院”、“27个研究中心”、11个“教育科学研究站”和13个“科学研究工作站”等多个服务地方科研平台,为全面推进校地合作、强化科学研究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多方合作联盟,建好两个研究院

西部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由渭南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组成,围绕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为政策咨询、科技发展和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研究院开展渭南参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研究、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和推进秦东地区加快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等的研究。并围绕产业承接和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通过运用多种较为成熟的经济与管理模型,对问题进行综合建模分析研究,为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研究院积极为文化与经济、城市发展服务,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智力引擎”和“加速器”。

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是经政协陕西省委员会批准,由渭南师范学院发起,与省政协研究室、西北工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渭南高新区合作成立的科研机构。该研究院旨在进一步发挥国防科技大省科技经济资源优势,依托各个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基础,立足具有区位特色与优势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以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国家安全经济思想、国防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国防装备制造业管理体制为研究方向,努力为国防经济学科学术研究和陕西、西部以至国家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学校每年专门设立军民融合项目20项,用于军民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2 根据现实需求,整合完善研究机构

该校所建立的27个科研机构,有70%与渭南地区、陕西乃至西部建设紧密联系。比如:与渭南市计生局合作成立“渭南人口与家庭发展研究中心”,现已经启动首批合作研究项目,旨在深入全面地为渭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陕西东大门建设服务,为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幸福服务;与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和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共建“陕西省黄渭洛河流湿地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人员与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联合申请的渭南市科技局科研项目“渭南市黄河湿地水环境变化研究”,对于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学校还为渭南市其他企事业单位如渭南市科技局、渭南市林业局、渭南市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共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服务。

这些平台将教学、科研与社会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同时,既能提供便利的科研平台,又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科学研究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效益多赢。

1.3 创新服务机制,建立相关工作站

自2012年底开始,学校陆续与渭南市县区联系,联合成立11个“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和13个“科学研究工作站”,并以此为平台,力求为地方政府进行经济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决策提供咨询,为建成“科教兴市”提供参谋,为产学研合作提供科研与智力支持,为地方人才培训提供人力支持。一方面,以市场经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科研导向,把研究重点放在地方和政府关注的、人民群众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上,力争在一些优势学科上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改变旧的科研活动方式和思维定势,不“等、靠、要”,积极到社会上找课题,找合作,找成果。

2 明确特色定位,凝炼方向,整合团队,寻求突破

作为地方高校,科研实力相对较弱,在科研方面寻求突破和发展时,只有找准定位,从优势科研方向的选择和重点扶持出发,才会进一步形成竞争力,带动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结合渭南师范学院的自身特点和科研现状,坚持强化特色、建设重点,着重在以下两方面定位:

一是围绕地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定位,突出特色。渭南是陕西的东大门,有别具一格的文化传承和人文环境。其中的黄河、渭河、洛河交汇之地,其中的华山是蕴育华夏文明的重要之地,其历史上涌现出的司马迁、白居易以及近代的杨虎城、习仲勋等,都有着秦东文化的印记。这些特有的地方资源,是开展科学研究、形成文化特色的重要来源,应不断探掘,使特色更加明显。二是围绕学校学科与科研优势定位,实现特色。目前,渭南师范学院在军民融合研究和中小企业管理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组建了多支团队,凝炼了研究方向,形成了研究梯队,涌现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专家。

依托结合上述立足地方的研究方向,组建了相应的研究团队。在帮助学校进一步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和催生高质量研究成果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发挥着重大作用。例如,渭南师范学院秦东历史人物研究、秦东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和秦东文化遗产及其开发与保护研究团队广泛吸纳了当地官方和民间的各类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为秦东地区文化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学校与华山旅游文化景区及所在地政府合作,对华山西岳庙、儒释道等展开合作研究,产出一系列的成果,为陕西旅游文化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尽最大努力。

3 强化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力求实效

校地合作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加科技成果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同时减低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因此,校地合作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将研究的成果应用的现实生活生产当中。如果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理论或模型层面,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社会利益,那么就不能称之为“为区域服务”。渭南师范学院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依托学校大学科技园实现,并从2012年起在校级项目立项上予以政策上的大力倾斜。

3.1 建设大学科技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学校于2011年9月成立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利用学校区位优势,以把科技园建设成连接渭南市与陕西省人才交流、科技成果共享、经济共同繁荣的桥梁为指导思想。目前,科技园已基本建成秦东创新创业、人才聚集的平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与汇聚的平台、校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的平台、学生实习、实践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科与产业互动的产学研基地。

3.2 以服务地方为导向,设立校级科研项目

为了让处在地市的师范院校在“提高支撑与引领区域教育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学校在校级项目立项上,要求所申报的项目必须紧密联系陕西省和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当地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等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切实立足实地调研,以地方个案研究探讨普遍问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推动陕西省和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该举措将进一步促使理论研究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研究成果的转化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地方院校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地方院校和地方相互依赖、相互支持,休戚与共。加强校地合作,校方和地方要齐心协力进一步探索校地互享资源、互补优势、互助发展、互惠共赢的合作新路,努力将校地合作推向深处。

猜你喜欢
校地渭南市渭南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初探——以四川工商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陕西省渭南市红楼梦学会成立
果树在渭南市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三国渭南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