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选卫,易文利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高校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组织机构,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创新、服务社会的四大基本功能。高校教师作为高校这一特定组织的重要成员,是高校实现其基本功能和形成大学文化的主要行为主体,不仅需要努力履行基本的工作职责,更需要组织公民行为这种职责之外的付出和奉献。当前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促使高校管理方法和模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怎样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加强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管理过程,以提升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管理水平和增强学校效能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是学界以企业组织公民行为基础的迁移性研究结果。如台湾学者黄柏勋的研究结果认为,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是教师在超越基本工作要求之外,所表现出的主动、积极、正面、尽职、利他行为;郭维哲、方聪安的研究认为,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是教师以超越学校正式规定的期望标准,自发性表现出有利于学校、同事与学生的美德行为,包括组织公益行为、人际利他行为及教学公益行为三方面。总结起来,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具有3个特点:①超出学校正式规范;②益于同事、学生和学校效能;③属教师自发性外显行为。
首先,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要素之一。大学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和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大师霍夫斯坦德在《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中将民族文化结构划分为物质生活文化、行为习俗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精神意识文化四个层次构成,据此结合当前国内学界就大学文化的研究,可演绎出大学文化应包括实体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四个层次结构,这四个层次结构由表入里,逐次深入并相互依赖,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正属于行为文化范畴。
其次,高校师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是教师能够从事好教育职业的必要条件。“言传身教”是教师发挥其育人职能的根本途径,就是教师通过其言语和行为去教化和感化学生,这其中包括了教师职责内和职责外的所有言行。因此,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作为教师职责外行为,他对学生健康的精神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ipaola等研究发现,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与高校氛围、高校学生的学业成绩积极相关;Skarlicki研究发现发现,面向个人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发表论文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正相关;ArmenioRego研究发现发现,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对学生自信的增加有显著影响;Rego的研究表明, 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曹科岩等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与学校效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研究都客观反映出了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对高校教师从事好教育职业的必要性和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伴随着高校学生规模迅速增大,青年教师大量进入高校,而高校对青年教师的传统培养教育方法手段单一、效率相对滞后,导致了目前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职业理想模糊,情感意识、定势和能力不佳,责任感缺失,加之市场经济体制有关原则、规则的冲击,部分青年教师甚至价值观受到一定影响,工作中出现了功利动机凸显、积极性和责任心不强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制约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接因素,引发了当前高校教师“上课则来,下课则去”与学生课外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越来越少的现象较为普遍,促使高校教育职能无法有效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发挥的动力和渠道受阻,教师对学生身心成长影响有限,最终制约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和发展效能。
针对当前教师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高校普遍都进行了相应的管理改革,并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措施。就高校加强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管理措施而言,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效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养教育,提高教师的品行素质,增强教师发挥组织公民行为的意识和动能;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创造教师间、师生间接触交流的互动机会和条件,拓宽教师发挥组织公民行为的有效渠道。在这两个方面的管理措施中,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效能。首先,网络已经成为青年人群比较喜爱和追捧的新兴事物,无论是对青年教师还是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教育培训或学习交流的方式都更加容易被接受,参与者积极性会得以充分体现。其次,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参与学习和交流者可以不受地域空间、时间空间限制,参与自由度显著增强,参与的广度效能会得到有效提高。第三,网络世界中便利而丰富的学习资源,会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创造优势条件,参与者学习的效度效能将得到显著提升。第四,网络世界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形成了较为自由、平等的民主化机制,在学习和交流中可以更为真实的反映诉求、交换心得,这会进一步促进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广度效能和效度效能。因此,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使青年教师培养教育的方法呈现出多样化趋向,培养教育的内容信息形态呈现出动态化、形象化、多元化、顺畅化趋向,培养教育的效果呈现出高效能趋势,而且能够使学校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以及教师相互间接触交流的互动机会增多、渠道拓宽,学校对教师的教育管理体制呈现出更加扁平化的趋向。
当前,大学校园网络普遍发展迅速,已逐步深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断体现出了强大的教育和管理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技术来加强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搭建好教师素质教育平台、教师间交流互动平台以及师生间交流互动平台这三个网络技术平台。
教师素质教育的网络技术平台作为教师教育培训的重要方式手段之一,其建设内容一般应以建立全体教师共同愿景为基础,以构建教师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提高品质素养、坚定职业理想、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增强责任感为目的,根据学校特色建立包括分专题或分区域进行归类整理的教育资料、专题或区域内发生的即时信息资料和影视教育资料等大量信息的教育资源库。平台功能设计要充分体现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原则,不仅便于教师能够有效顺利地进行学习各种图、文、音、影资料,而且便于老师对事实、思想和观点等有关话题交流和讨论。
教师间交流互动网络技术平台是教师工作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虚拟网络环境,其建设内容一般应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提高和情感素质增强为基本目的,建立教学成果展示与共创共享资源、科研成果展示与共创共享资源和优质情感成果展示与共创共享资源等。功能设计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的互相功能,形成教师间教学互动、科研互动、知识互动、事务互动和情感互动的顺畅交流途径。
师生间交流互动网络技术平台实质上是第二课堂知识和情感传递的虚拟环境载体。其建设内容一般应与传统交流方式相似,包括知识成果的展示和共创共享资源、学习方法成果展示和共创共享资源和优质情感成果展示与共创共享资源等。其功能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出开放性、活泼性、方便性的相互功能,形成师生间知识互动、事务互动和情感互动的便捷交流途径,满足学生在知识支持和情感支持两方面的需要。
总之,将网络技术应用在加强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管理实践之中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也会在高校教师行为管理中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只去追求形式,而忽视实际内容的建设和日常的维护和更新,这样的网络技术平台生命力就不会长久。
[1]扶长青.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回顾与展望[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8(5):98-100.
[2]邸燕茹.大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3,221(4):61-64.
[3]霍夫斯坦德·G.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化与管理[M]尹毅夫,陈龙,王登,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王永固.网络协作学习中互动网络结构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1):49-52.
[5]王小明,李成博,卢俊岭.基于师生交流互动的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2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