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宇*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Castells(1989)在他的《信息城市》一书中说到,继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之后,我们正经历着又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社会掀起了一场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并集成其成果的信息革命,使整个世界发生着有史以来最迅速、广泛、深刻的变化。当前,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化生产力已经形成,并且这些信息技术开始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中广泛运用。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全面融合,是城市的各个方面——总体特征和运动变化状态都能用数字表达出来。城市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字城市”的建设。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城市群作为一个更大的经济实体,已成为区域城市内协同发展的必然模式。“数字城市群”不仅要发展自身的信息产业,更是要利用信息技术融合改造和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科教、文化等一切领域,极大地促进城市群内对信息的产生、交流、扩散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提高城市群的综合创新力、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最终产生集聚和扩散效应,引领带动周边区域的信息化。
数字城市概念源于“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美国副总统戈尔在1998年所做报告中提出的概念,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应用的主要方面之一。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定位系统、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史文勇(2006)提出了数字城市技术概念模型由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和应用门户三部分组成。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之间信息、资源、人员、资金等各类要素之间的流通、互动更加密切。在某些区域,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以一定方式组成“城市群落”,形成特定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格局。城市群中一般有若干个不同等级的节点(核心)城市,这些节点城市往往通过各种基础“通道”,比如便捷、高速的交通网络,流畅的信息基础设施等来联系,并在整体上形成一定的城市发展梯级和网络结构。
数字城市群不是单独数字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数字城市为基础,通过数字、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支撑,将各数字城市的网络、平台、信息、客户等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城市群内的城市协同发展。现实中,不同地域获得信息服务的程度不同,中心城市固有的信息枢纽地位,使其首先成为信息技术服务的地区。信息技术带来的通讯迅捷,产业升级,环境改善,使得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信息技术又向交通和通讯发达的城市外围或沿交通走廊延伸,达到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首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其他基础设施。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已经等同于水、电、煤气、交通之后的城市“第五公用事业”。高速、宽带、交互、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应遍布城市各个社区、居民点、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生活各领域,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此外,信息技术可以与城市交通发展融合,构建智能、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交通是城市具有吸引与辐射能力的重要路径之一,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运输体系,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其次是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应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信息水平和信息化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信息产业化主要是指在城市群区内大力培育和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信息产业,使信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信息化,是非农产业包括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具体可为企业的信息化,行业的信息化以及跨行业的信息化和融合。企业的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如实施ERP系统,和企业商务的信息化,如B2B(Business to Business)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企业来说,电子商务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采购、电子销售、电子交易、循环物资交易和招投管理。这实现了企业集中采购系统和管理模式的升级创新,促进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接和融合,从而提高了工业化的整体水平。行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重点行业进行信息技术改造,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跨行业的信息化和融合,是指任何行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衍生的汽车电子、机床电子等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加以应用,丰富信息化服务内容。
最后是将信息化与民生工程的融合,构建和谐社会。在政府方面,根据政府职能转变、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从业务管理、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公共服务三方面搭建电子政府框架。在教育方面,大力发展多层次、多专业覆盖城乡、社区、企业的网络教育、智能远程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健康医疗方面,积极推进智能卫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远距离的健康医疗,充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诊,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在居民生活方面,打造城市一卡通系统,采用IC卡网络平台、联机交易平台、资金清算平台和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等建立多个与应用基础上的IC卡支付系统,实现客运、地铁和水电气消费的结算一卡化,使城市的普通居民享受信息化带来的生活便利。
应遵循“以政府为主导,以运营商为主体,产业链共同参与”的模式,政府负责对城市群区内信息化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打破行业分割、部门分割、区域分割,把平台建设纳入区域经济规划中,通过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商与合作,形成区域联合机制,强化城市内及城市间的互动。运营商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构建信息运营的专业团队,积极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接口,丰富信息化应用,实现“可漫游、可集成、可延展、可运营”的运营模式。各产业积极利用信息化的契机,加快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调整,以信息化带动投资,汇聚产业链价值,催化新的高价值产业生态,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慧产业集群夯实基础。
首先是要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产业人才。信息时代也是知识时代,需要依靠人才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解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将成为推进产品创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主题。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优惠条件,吸引和留住人才。其次是要大范围地提高城市群中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在职人员的在培训,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最后是推广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信息化应用水平。民众是信息化建设的受益者,也是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者,提高民众对信息化产品的接受能力和使用能力,才能使信息化产业有市场。
加大对信息化工程建设运维的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强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支持,保障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开放城市群区内市场,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信息化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信息基础设施市场,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参与建设。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参与信息化建设,增加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信息产业投融资体系。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型信息产业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
[1]姚士谋,陈爽,朱振国等.从信息网络到城市群区内数码城市的建立[J].人文地理,2001(10):20-23.
[2]汪海,蒋涤非.构建长株潭数字城市群的理论分析与实施建议[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4):110-114.
[3]孔令惠.数字城市群——环渤海地区发展方向[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6):16-17.
[4]史文勇,李琦.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初级阶段[J].地学前缘,2006(3):99-103.
[5]简逢敏,王剑.数字城市群若干问题的思考——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5):95-102.
[6]杜敏.无线城市群建设初探[N].通信产业报,2010年5月24日.
[7]符长青.数字城市:城市信息化的必由之路[N].计算机世界,2008年2月18日.
[8]邓小勇.信息化提升城市竞争力初探[J].中国信息界,2010(4):29-32.
[9]杨伟霖,李一.区域联合构建城市群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3):83-86.
[10]胡同宇,张旺俏.城市群信息化发展的要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4):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