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孜艾合买提·米热孜木 古丽巴哈尔·吾买尔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 新疆和田 848000
快速型的心律失常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也是引发心源性猝死主要的因素,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房颤动;室上性的心动过速;室性的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心功能恶化,致使其出现心力衰竭、低血压等症状,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猝死,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32例,给予胺碘酮进行临床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在23~76岁,平均年龄为47.5±11.4岁;原发病类型分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性的心脏病11例;高血压疾病8例;风湿性的心脏病6例;肺源性的心脏病3例,心肌炎2例;扩张型的心肌病1例;不明原因快速型的心律失常1例。排除标准:患者在1周内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患者进行过手术或电复律治疗;患者有碘过敏史;患者有甲状腺疾病;患者有束支的传导阻滞性疾病;患者有病态窦房结的综合症;患者有严重的心、肾、肝功能不全;患者有肺纤维化。
方法:32例患者在持续的血压、心电监护下应用胺碘酮进行临床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20ml+胺碘酮150mg静推,10分钟推注完成,若15分钟后,患者的症状没有缓解追加推注150mg,后给予静脉滴注,每分钟滴注量为1mg,滴注6小时后,调整为每分钟0.5mg,24小时药物的使用总剂量不可超过2.0g,第二个24小时的使用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评价指标:①显效:患者快速性的心律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②有效:患者的心室率下降程度超过基础心率水平的20%;③无效:达不到以上指标[2]。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采用t进行检验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标准,判断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32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4.4%。
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1例胃肠反应症状;1例失眠、共济失调症状;1例窦性心动过缓症状,在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32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
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检测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检测指标对比表
快速心律失常是致心脏病患者死亡主要的原因。临床治疗中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给予患者进行治疗非常重要。胺碘酮是含有碘苯丙呋喃衍生物,其生物的利用度超过50%,药物主要分布于皮肤、肝、肺等含脂肪比较丰富的器官,血药的浓度与剂量呈现线性的关系,其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给药5分钟后起效[3]。胺碘酮能够阻断钾离子的通道,抑制内向整流钾与延迟整流钾电流,从而达到延长房室结、心室、心房动作电位的时程与有效不应期,防止心脏颤动。从本组病例研究结果看,患者治疗后的血压、心率检测值明显低于治疗前,这一结果说明了将胺碘酮应用于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疗效确切,其具有独特电生理特性与作用机制,从而达到了广谱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中,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高,并且因其医疗消费的成本较低,减轻了患者精神与经济负担。
1 陈言智,严国胜.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5(22):56 ~57.
2 庄鸿标.急诊观察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J].中国医疗前沿,2011,12(13):127.
3 刘勇强.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9(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