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计算机化教育改革探究

2013-08-15 00:43:29
电子测试 2013年7期
关键词:计算机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周 三

(河海大学,南京 211100)

近年来,因为工程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工程一系列的工程事故警示我们,工程质量问题不再是技术问题,也是计算机工程应用不普及的问题。现代工程要求工程师除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在道义与功利矛盾时作出道德判断的能力,要对计算机工程应用价值的判断,还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以及人类未来负责。开展工程技术计算机化教育,是提高我国工程人才网络化素质的首要任务。

1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

课程是一个旨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大学生发展的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内的有机的、动态的系统[1]。课程目标即是教育意图。辨别各种针对课程的需要、界定课程宗旨以及衍生出具体课程目标的过程,都是期望产生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目标,以使相关人员能够明确的为学习者计划、预测以致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的内容,是课程包含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并不局限纯粹的“知识”,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概念、态度及价值、方法、未来发展科技等。课程结构即是课程内部各类型、各要素和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问题,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在课程设计与编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中介作用。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科学的构成课程之间的比例,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方式,高效的执行课程实施过程。

2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缺乏计算机化教育的表现

2.1 课程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在政治思想、业务技术、体魄体能上都要达到较高标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2】。现代工程师应该德才兼备,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事业心,科学的职业素养,更要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工程计算机教育没有取得独立学科的地位,仍从属于“两课”教育【3】,培养目标还不是很明确。

2.2 课程结构

传统的工程教育课程主要采取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工程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为的补充的课程结构。在人文课程中并没有突出计算机化的构成比重,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同时,在当前的课程学分体系中,计算机类课程学分占总分的2%,但是其中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化比例很少。几乎是社会学科思想意识形态课程诸如“两课”课程占到总学分的2%,和作为工具的外语课程占到8%左右,但是这两类的应用课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操作教育的功能【4】。无论是人文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还是计算机操作教育的内容在核心课程的比重都无法满足现代高等工程计算机化的需求。

2.3 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内容没有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注意到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跟新,现在大学使用的教材没有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要求。传统的高等工程育课程内容缺乏计算机实践和网络化,偏重于理论教育科学知识。在课程目标上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实际情况是重视学科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教育,轻视网络和计算机化教育。

2.4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但是我国当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实施的方式比较传统,一般是以死板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传授为主和的形式,缺乏学生学历的科学操作的主动性。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缺陷,工程教育的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的方法手段和教学的理念落后的现象,普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没有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没有注重改变教学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

3 构建适合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决定着学校培养工程的专门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的优化程度。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构成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和教学计划的核心。

3.1 重新界定课程目标

课程的功能是由课程的目标来体现,从而决定课程的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当课程设置确定之后,为了使课程发挥最佳的功能,科学明确的确立课程目标便是关键。

新的课程理念只有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才能指导课程的改革。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课程本身就缺乏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化教育,导致很多从事科学和工程问题研究的工程人员不能对有关工程应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来操作,选择有效的解决措施,最终导致当前社会中诸多严重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现代工程教育更要突出学生的计算机化。使学生懂得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人的价值,人与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操作观念。

任何操作经验都不是天生的,都需要后天的训练和教育。工程计算机化是需要培养工程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工程师的实践能力,要能够辨识出工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使工程师能够担当起由于工程而产生的操作责任。

3.2 优化升级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重要措施,课程结构的优化升级应使其所培养的人才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方面获得达到基本要求的可靠保证。

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合理科学的必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的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课程要打破传统的院系与专业的限制,集成各个层次的专业课程开发出专业大类课程模块。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文理渗透,将科学、技术、和人文伦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为现代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整体的、集成化的知识,在工程素质中提高对工程计算机化的意识。应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相对单一的体系,适应时代要求,升级为能够融合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在课程结构中增加环境与发展、计算机软件操作等课程的比重,提高传统意义下的“非专业”课程的地位。

3.3 改进提高课程实施

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未来的工程师。工程师的形成有着自身的规律,它是学校工程教育和毕业后工程实践锻炼对人才连续塑造的产物。教学既有着一个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内在的复杂的教学体系,又有着一个把学生引向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拥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复杂的教育过程。21世纪现代工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包括熟练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和工程职业道德。这些课程的实施就要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针对传统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重知识、理论的传教与教化。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课堂教育与专题讲座以及社团等活动形式的结合,塑造学生的多方面科学操作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化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的结合。

同时还可以增加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了解国情。“加强工程与计算机的对话”,看到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两面性”的影响【6】,使学生更能鲜明的感受到自己的工程行为带来的计算机化的影响。

[1]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2]张永强.工程伦理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0.

[3]李祖超,魏海勇.中美工程教育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4]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

[5]龙翔,盛国荣.工程伦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6]蒋华林.工程师伦理培养:工程教育不能承受之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计算机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0
两种新的多维计算机化分类测验终止规则*
心理学报(2021年9期)2021-09-09 06:49:30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科技与创新(2017年8期)2017-06-07 18:51:42
论计算机化考试质量评估
电子制作(2017年2期)2017-05-17 03:55:04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1
冻干系统设备的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研究
机电信息(2015年8期)2015-02-27 15: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