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廷
(河海大学,南京 211100)
信息化社会中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和交往效果。伴随着web2.0 时代的发展,网络微博技术吸收了社交网站的便捷开放,通信工具的即时互动,也体现博客的个性色彩,并且在手机等通信工具上实现了技术延伸。微博作为一种社交网络形式,作为集信息传播、获取、分享为一体的互动平台,获得了大批用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微博为何如此火热?究其原因,微博技术的功能优势使其广为应用,同时微博的使用满足了群体和个人的心理需要,然而微博功能并一定都是正功能,或者说功能不完备,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负功能。
微博在网络中提供了个人的表达空间、社会公共空间,实现空间中的话语权,为人们的个人和公共生活提了一定的空间保障。
微博首先为个人提供了隐蔽表达或者自我展现的空间。每个用户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并且可以访问他人空间,实名或匿名的双重许可使用户可以放下顾虑。中国人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使公众不善于直接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微博的隐秘性平台恰到好处的为其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表达意见,但不必成为众失之的的隐秘性的空间。[1]微博方便简单,技术门槛低,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编辑发布不超过140字的信息,简洁的话语、随时随地,一条微博便可以发表,更加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微博还能以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个体表达的空间范围和形式种类都远远超过实体交流场所能给予的。
微博吸收了大量的信息,也大量的输出信息,其内容具有包容性和涵盖性,每个人的需要都能从微博中获得一定的满足,同时微博促进了信息传播与人际间的交往。
微博给了个人按自己价值观和偏好选择信息的机会。微博用户可以依据对方的身份以及发布信息的类别与质量,选择是否关注此微博,以此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对于那些不太喜欢发布信息的信息索取者,在微博上发言的用户总有与自己的兴趣点或关注点吻合的信息提供者,如果用户能够科学合理地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源,将会大大提高该用户的信息处理和利用效率。[3]微博的信息供给还具备即时优势,其信息系统比其他的信息渠道更有价值,因而微博在信息获取功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微博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微博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微博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被转发,呈现即时裂变的扩散模式,微博用户不仅仅是信息创造者、信息选择者,也成为信息的传递着。即时分享的速度优势和用户群数量优势对于新闻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和媒体也在寻求与其融合之路,微博在社会求助、社会帮扶领域也发挥着优势作用。
微博提供了不同的交往方式。微博空间中,一方面,“背对脸” 式的信息交互方式使得用户并不一定清楚浏览自己微博的人;另一方面,用户之间可以通过评论、转发或即时通信,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联系。基于共享信息形成的微博主和自己的粉丝之间的契约关系,使双方会有不同程度的互动。以微博主为中心形成一个松散的网络,由于这个网络内的成员有相对同质化的兴趣,微博主的“粉丝”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互动,形成某个圈子,不排除他们之间会形成较为密切的人际网络的可能性。[4]开放的微博交流平台造了人际交往的新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微博结交朋友,扩展自己的人际圈。
微博之所以如此火热,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一种微博心理,使用微博满足了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诉求和需要。
在微博这个畅所欲言的沟通和信息平台,微博满足了人们的自我诉求和心理安全需要。现代社会,个人情感需要一个宣泄的场所,将生活中的各种情绪、感受在微博空间中以“碎片化”的形式宣泄,既可以隐蔽获得释放,缓解压力,也可以公开困境,获得博友的帮助。另外,微博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消除不安的心理。涉及个人利益的重要信息如果模糊不清,人们便会互相讨论、关注信息变化,将不清晰的信息变得清晰起来,从而解除困惑;有时社会中的事件虽然与个人没有利益关系,但事件引发的恐惧、愤怒社会情绪需要通过获取信息来消除内心的不安,如微博热烈讨论的“奶粉事件”、“国五条”等。
微博中人们发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其他人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作者产生契合。博主就像镜子一样映射着其他人,人们也获得了可以投射自己心理的对象。在微博里,每个人都从工作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将自己的过剩精力倾注在能带给内心自由和愉悦的只言片语里,通过浏览、发表、转发博文,在对象上找到人性的象征,把自己得到的体验投射到对象上去。[5]这种“镜中我”的作用也实现了个体自我认知的需求。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们借助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自我观念,微博所具有的功能实现了人们从他人处获得评论,从而形成自我认知的机会,只是此时的他人由熟人部分是完全陌生的人。
不断兴起的微博获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微博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在微博发挥其正功能的同时,负功能的出现也不容忽视。
微博运用容易出现“极化”的现象。微博平台的“加关注”是在“选择性注意”、认知心理基础上作出的行为选择,个人选择“加关注”自己认同微博,选择性相信自己认同的信息,而很少“加关注”自己不认同的微博或选择性不认同自己未加微博的信息,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的群体在微博平台上相互讨论。群体内的互动呈现为一种回音壁式的互动,从而导致观点和态度的极化。[6]不参与而选择围观的人群则易受到暗示,个体聚集到微博平台上围观。如果围观中相信自己知道答案的人以确信和权威的口吻发言,人群就会自动朝着被暗示后的“自认为”最合理的观点方向转变。[7]接受不同暗示的个体形成不同的观念群体,也有可能形成“极化”。这种现象常会带来语言或现实中的冲突,比如“微博约辩”中对立的双方。
微博在提供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存在不平等。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言论平台,但要拥有这个平台,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再者有网络条件,民众必须有能力使用这样的自由网络平台发表言论。就目前现状来看,微博用户集中在一些青年人、名人以及企事业或政府机构之中,并且是在城市范围内,这样的用户地域和用户群自然排斥了一大部分人群,微博也就不能代表一些真正弱势的、需要发表言论的群体。提及微博中的话语权,微博中的加V用户往往是一些名人、官方组织,同样在一个平台上,有了小V的标志,潜意识之下告诉人们他们是名人,他们的言论往往被放在最显眼最引人关注的地位,也往往被很多人追随。[8]虽然精英与大众共存,但大众在公共空间中往往只是参与讨论,或只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
微博带来信息膨胀的问题。电子技术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信息的泛滥,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超乎人们的想象,引发人们的感官膨胀。一方面,人们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可能对信息的感知保持时间变低,任何信息都很快被抛之脑后,人们对事物的耐心也会在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微博信息供应能力太强,不断更新,微博的使用者当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微博控”,不断刷屏、持续浏览页面。严重的“微博控”则成为一种心理疾病,难以控制对网络微博的使用,过度沉迷微博的虚拟世界而减少或放弃了其它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导致个体社会功能的缺失、个人与现实社会的隔离,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9]当然,这不能全部归因于微博的功能不足,更大程度是个人对技术的应对心理不足,出现了“异化”,人们发明的技术反过来控制了人类。
微博容易将严肃问题娱乐化。在微博上,人们固然有获得信息的渴望,但更多的还是想在这个交流空间里宣泄情感,人们对信息本身的关注远不如信息引起的情感共鸣,因此一些娱乐、社会、体育新闻话题远多于严肃的政治、经济、外交话题,即便有一些严肃的话题,其理性也往往在转发过程中被戏谑的表达方式消解了。[10]微博与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相比,情绪化重于理性思考,娱乐化重于严肃化,契合了商品化社会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要求,但并不利于正式、严肃问题的解决。
微博的设计满足了受众的功能需要与心理期待,作为数亿人的选择,微博潜在价值不可估量。在微博功能问题上,物化的微博本身不会具备功能影响,人的因素才是微博功能的影响因素,使用微博的个人或群体决定了微博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除了调试个人使用微博的心理,要更好的发挥微博社会正功能,有必要思考如何运用好微博领袖和微博大众。微博领袖是一些备受关注的明星或者名人,他们在微博中能把舆论推向高潮,他们的见解能被迅速转播认同,引领着微博交流,我们希冀微博领袖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主体,有效引导微博运用。而微博中的大众是参与的主体,微博功能的发挥依赖大众的参与,当大众具备更多“公民性”的时候,微博也许将具备更多的功能。
[1]杨雪莲.微博中的“公共领域”—对隐秘传播的误解[J].东南传播,2012,(11).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年.
[3]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