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菱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心血管内科 241000
人性化护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Wastson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1]。人性化护理的前身是"人性照护"[2]。人性照护的核心点在于护理的人性化、护理人员对人性化概念有科学的理解和认知,并按照其标准实施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近年来,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发展,人性化护理模式也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趋势,这种模式比以往重视技术操作的护理更注重患者心理,这符合了现代医学发展模式,即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本次实验对比分析人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纳入实验研究。排除重症监护患者、昏迷患者、危急病重者以及老年痴呆患者。所有患者年龄范围在2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11.3)岁,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中有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24例、有风湿性心脏病的12例、有先天性心脏病的4例、有心绞痛的10例;对照组中有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22例、风湿性心脏病的13例、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例、有心绞痛的13例;两组患者在心脏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比较。
护理干预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给予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常规护理主要是按照医嘱,执行医嘱内容,缺少对患者心理层面的关心和关怀。人性化护理模式则将与患者沟通、关注患者心理层面作为护理重点。从同患者的亲切有效沟通作为护理切入点,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自身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对患者按类别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分成开朗热情型和安静抑郁型,针对不同分型特点的患者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创造有利于并且适合不同患者的住院环境,帮助患者战胜疾病。除平时按医嘱用药以外,护理人员还需要询问患者的三餐和睡眠的情况,了解饮食是否合理,给予及时纠正和指导,针对长期卧床患者,及时同家属配合多频次帮患者翻身、更换清爽整洁衣物。对于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需要耐性给予解答,消除患者心中对疾病的担忧和恐惧,帮助其建立积极乐观自信的面对疾病的态度,对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要进行监督指导并加以更正,根据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行为特点的患者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尽量帮助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定期向患者讲述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以及治疗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必要时同患者家属建立关怀小组,针对患者出现的紧张、害怕、担忧、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给予科学亲情综合安慰与呵护,将人性化护理落到实处、落到细节。同时,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要自我调整至良好,不可以将不良情绪带给患者及患者家属,影响护理干预效果。患者出院后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做好记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统计学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比较P<0.05表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比对照组高,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对照组少,两组比较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干预效果比较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比常规护理模式能够取得更大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程度,缩减医疗费用,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有很大的社会经济意义[3]。取得这样的成功重要的核心在于它的现代医学模式理念下,对患者的护理和关怀更加细致更加深入,并且针对性强,能够有效解决常规护理不能解决或者说解决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一模式对护理人员有了较高的要求,也促进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和护理工作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实际实施中,需要把握的有几点重要的原则[4],包括换位思考、以患者为中心和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贯穿运用于整个护理过程当中。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加能够确切了解患者所处的困境和实际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护患关系中信任的建立,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把患者放在首位,用心呵护,给予关心、关怀和宽容,能让患者感到温暖,促进患者康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强的职业责任心能够将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发挥到极致,推动护理事业更广阔快速的前进和发展。
1 刘金艳.人性化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J].咸宁医学报,2010,24(4):352.
2 陈方英,张丰萍.心血管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等[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11,11(11):118.
3 贾冬梅,高巍,石艳萍,等.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及体会[J].临床护理,2008,5(8):1040.
4 刘凤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和干预[J].中华临床医学月刊,20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