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英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我院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提出了“系统设计,双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理念,即“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与“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计算机应用课程就是“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我院高职公共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做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是围绕学生未来必备的社会生活素质要求而设计的生活通识与通用技能类课程。随着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如何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计算机创新意识,提高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就业及现代社会生活对信息技能的需求,已经成为课程建设与改革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院计算机应用课程是各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属于培养通识能力的技能类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中处于基础地位。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计算机基本理论与办公软件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具备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创新的意识。但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
1)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在教学中以增强学生应试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中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
2)教学内容上专业间无差异,这种统一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各专业需求,不能为专业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3)教学方式上较单一,不能有效开展研究式、探究式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方式。
4)教学评价方式上偏重终结性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但仅凭几个名师的“单兵作战”方式肯定不行,要提高教学整体质量,必需围绕教学成立课程教学团队。好的教学团队能够促进教师整体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2]。
实践中,我们成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沙龙、教学讲座、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班等方式,让不同教师的智慧、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互相碰撞,并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加深了团队教师对教与学的深层理解,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了专业技能,改进了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逐渐成长为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领路人和导师[3]。
当然,为了有效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团队保持有效运行,还需要学院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和考评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理论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内容要面向需求,讲求实用性。
实践中,我们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个模块内容情境化,在每个情境下又设置了若干任务,设置任务时,我们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在每个情境下都设置了拓展任务。教学内容更新时,即考虑到加入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及知识介绍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又考虑到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专业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采用了静态内容和动态内容相结合的原则,静态内容是全体学生都需要掌握的计算机通用素质和能力,动态内容是根据不同专业具体情况而定,如针对市政工程、旅游管理等专业,动态内容为Word高级应用;针对会计、工程造价、物流等专业,动态内容为EXCEL的高级应用;针对营销与管理、广告与会展等专业,动态内容为Powerpoint的高级应用等。动态内容中引入的案例都是源自于现实应用中所涉及的专业案例。但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动态教学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实践中,我们采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任务引领法、小组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等。在教学实施时,我们主要采用了自我设计的“五步教学法”,即任务陈述——>案例分析——>案例模仿——>任务设计与实现——>总结与扩展。以Word模块中的制作电子小报任务为例,本任务是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主题为“心系太空”的电子小报。
1)任务陈述: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说出一些关键字或问题如“杨利伟”、“神舟火箭”等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紧接着教师陈述本次课任务要求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应掌握的应用技能。
2)案例分析:教师引入几个与本次任务相关的案例,本次课引入了“科技电子小报”案例,然后组织学生立足已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此案例实现分析,此处可安排学生就近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实现案例时将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案例模仿:通过小组案例分析结果,教师演示讲解案例中隐含的本次课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快速模仿。
4)任务设计与实现:教师分发本次课素材,同时要求学生分小组(一般2人一组),小组成员自主遴选素材、设计并实现本次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就小组设计方案及实现技能等给予建议和帮助。
5)总结与扩展:教师挑选一些学生作品(可以是成品或半成品)进行演示,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点评,教师对作品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点及时给予肯定,并引申提高,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然后学生完善作品;最后教师布置课外拓展任务。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制作一个主题为“环保”的电子小报,所有素材由小组学生自我搜集、自主完成。
“五步教学法”中包含了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任务引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和实践所学知识和技能,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组合、联系和想象,突破思维定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利保障。
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一个多元化评价体系,强调体系的多元性和完整性。在评价方式上,我们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体现在阶段性测验、期末测验上,形成性评价体现在学习表现、作业/作品上;在评价主体上,我们集学生自评、小组内评、小组间评和教师评价为一体,主要体现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在评价比重上,加强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作业/作品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在具体评价指标上,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突出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评价体系肯定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研究。
推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改革,促进研究型学习,突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学习环境,以支撑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建设基于校园网络的课程数字化学习平台。
实践中,我们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学生电子档案袋,接下来我们还将建立网络课程网站、整合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等,提供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环境,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提供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中。通过创新教育,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4]。
1 吴春明,邹显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0):240
2 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28
3 金蓉,庄红,黄德生.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145-148
4 朱鸣华,杨微.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