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磊 董 颖 朱明辉
(中国计量学院 计量测试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刷新了历史纪录达到699万人。但是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就业市场计划招聘岗位数量却在下降,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毕业生无法回避的话题。《新京报》问卷调查显示,近半数应届生认为自身能力尤其是就业能力的不足是导致求职不顺的主因。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综合。[1]而缺乏社会实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正是社会实践的缺乏,导致大学生自身素质偏低,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适应能力薄弱,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2]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按照高等教育目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化教学、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义上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往往被称为第二课堂。[4]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开展范围划分,可分为校内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按组织形式与内容划分,可分为主题类、专业类、创业类和服务奉献类实践活动。按照组织者划分,可分为由教学部门主管的教学性社会实践,由团组织主管的假期及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处、勤工助学中心等主管的有偿性社会实践以及由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3]
社会实践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形式提升其就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积累就业经验的有效途径。在专业能力方面,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抽象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实践能力方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科技发明、劳动服务等,把自己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从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适应能力方面,社会实践能够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得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在创新能力方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形成新的看法或做法,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创新。此外,社会实践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培养职业精神。[2]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涉及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等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体现出的问题日益明显[6]:(1)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投入从资金到政策支持向上均存在不足,缺乏可操作性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政策。(2)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尚缺乏良好的合作培养机制,表现出缺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高校重陈述性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严重。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仅停留在表层,实际重视不够。高校的评价制度中普遍存在重“研究”轻“教学”的现象,“实践教学”更易被忽视。(4)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淡薄,普遍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应付了事。
综合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可视为内部因素,政府和用人单位则为外部因素。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需要内部和外部因素协同作用。
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和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等方法进行宏观调控。明确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的权利和职责,要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到学生社会实践中,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上向积极参与学生培养的用人单位有所倾斜,调动用人单位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应该放眼长远,自觉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高校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应切实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明确社会实践的最终目标,将促进就业作为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目标[7]。
(1)健全组织管理和考评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一项任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各自的特点。社会实践在组织上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努力做到全程化指导。针对一年级新生应当多安排有针对性、有意义的社会调研报告,帮助新生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形势,明确专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树立稳定的专业思想。针二、三年级的学生,应当把实践的重点落实到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上,以“三下乡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活动为载体,做到“学以致用”。而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应鼓励其认真参加专业实习,培养科研能力,撰写好学位论文。理论和实践结合,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做好就业准备。[8]
在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积极探索合理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档案。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作为学生评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到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与奖学金评定挂钩,与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等挂钩。[9]
(2)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应当通过工作量的计算及相关氛围的营造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投入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疑惑等要及时给予指导,及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社会实践专职指导教师应当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且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的质量和数量,适时地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总结和经验交流大会,营造社会实践育人的氛围。[4]
(3)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教育模式,打造品牌社会实践基地。
高校应当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同企业联合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和就业基地,将教学、科研、生产和育人融于一体。并通过规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确保基地的长期运作。此外,高校应按照互益互利原则,积极为接受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通过联合开发新产品,优先、优惠转让科技成果,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基地工作等形式,使双方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促进共同发展。[2]
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多年来,该校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以“学生行为量化考核”为抓手,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载体和平台,让每位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创业活动、论文、专利等实践活动获得计划学分。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社会观察、深入认识社会,中国计量学院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求,构建起红色巡礼、社会调研、科技服务、专业实习、科研攻关、扶贫支教、文化下乡、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学校每年暑期平均组织500余支校院两级实践团队、万余名师生参加社会实践,足迹遍布全国。
学生应当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主动投身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努力锻炼和培养自己,并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
总之,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调动用人单位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人单位应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高校的合作培养,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大舞台;高校要认真贯彻政府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和核心作用,对内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外全方位、多层次地为用人单位服务,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大学生要强化自我培养意识,优化自我培养策略,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
[1]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8):24-28.
[2]虞晓东,张绪忠.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7-51.
[3]李长松.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06.
[4]梅丽君.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0-10.
[5]徐超,罗艳.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55-56.
[6]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7]李秀萍,于海夫.对高校社会实践促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1(5):69-71.
[8]代玉.加强社会实践指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47-50.
[9]梁亚民.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