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夏曦
(盐城师范学院 通榆校区 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意象研究是诗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充分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思想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诗作的精神内涵,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花意象是唐诗中常见的自然意象之一,并且多数花意象在唐代定型,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和精神纷繁复杂,多姿多彩。花的香气给人以嗅觉的刺激,花的柔媚给人以视觉的审美,花的盛衰凋零莫不引起文人骚客的感慨和想象,成为创作的灵感源泉。从早期的《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和《离骚》中的以香花幽草比喻高洁品质和道德情操可以看出“花”与人的共鸣。
在盛唐诗歌中,花意象以个体和群体出现,成为诗人的情感寄托。在个体“花”中,荷花、桃花、杨花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数据表明:唐诗中,咏莲诗大约有2000首,约占《全唐诗》的6%[1]。“唐代文学中内容中含有‘桃’的作品为1714篇,是唐前作品总量的21倍,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2]对于杨花意象,“盛唐时期有9位诗人的26首诗歌用到此意象,李白有9首、杜甫有7首、王维4首、王昌龄2首,赵彦昭、孟浩然、贾至、楼颖均有1首诗歌用到了杨花柳絮的意象”[3]。而花作为群体意象则常以“山花”、“花路”、“落花”等形态出现。本文选取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的盛唐时期,意在探讨特定时代,繁荣的文化氛围对花意象流变定型的影响及花意象对时代和人的生动呈现,从出现频率较高的荷花、桃花和杨花的个案再到花的群体意象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荷花又称莲花、菡萏、芙蓉,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清丽高洁。盛唐诗人以莲寄寓高尚的品质和人生理想及理想不能实现的愁苦愤懑。如李白在《古风》(“碧荷生幽泉”)和《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描写的荷花“履洁怀芳”却只能孤芳自赏,天然不饰铅华却自开自落无人欣赏,这和诗人空怀报国热情和治国大志的苦闷何其相似。
荷花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在佛教中又称“青莲”,佛座亦名“莲台”,佛国可称“莲界”,经文以莲花命名《妙法莲花经》。佛教教义中宣扬的解脱是从从尘世到净界的过程,如同莲花生于淤泥之中。盛唐时期,开明的宗教和文化氛围造就了儒释道思想并存,无论是想走终南捷径谋求功名还是功成身退隐居田园,抑或生性淡泊纵情山水,徜徉于山水间成为诗人们的向往,在诗歌中均体现为隐逸情怀和淡淡的禅意。例如:孟浩然的《题义公禅房》、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三首诗均以荷花代表一种禅意,恬静的生活是一曲田园牧歌,荷花的清静淡雅与心中的隐逸淡泊不谋而合。
此外,荷花以其高洁之美,在诗中也常被用来描写女性。例如:李白的《古风》“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王昌龄的 《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极富意境之美。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热烈烂漫,如霞似锦。桃花怒放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无限春光,无限愉悦,赞美春天是桃花意象运用的第一个审美文化内涵。譬如王维《田园乐七首》之六:经过宿雨的洗礼,桃花更显娇嫩,落花满地无人扫起,只是因为清晨太早人未起,诗人对春天、自然的热爱溢于字里行间。
桃花虽美艳,但质性娇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容易凋零衰败。正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红颜易逝,青春易老,桃花被诗人赋予了春愁。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中,桃花的盛开凋零牵动着女子的心,纵是草长莺飞的阳春季节却徒增烦恼,心生落寞。此外,士大夫常借桃花抒发身世的感慨。杜甫流落成都,看到逐水流逝的桃花,引起对国难的忧愁,对奸佞小人认贼作父的痛恨,写下《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此外,桃花还经常当做典故使用。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寄寓隐逸的向往,盛唐诗人们在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时沿用桃花意象,表达对世外桃源的追慕之情。张旭在《桃花溪》中写道:“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野烟袅袅,飞桥隐隐,桃花逐流水,桃源何处?诗人追寻桃花源,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杨花又称为柳絮,柄端顶一伞形羽状物,以便随风飘扬落在各地生根生长。它的生命极其短暂,生长于暮春季节,白色如雪,浮游空中,飘飘荡荡,被诗人赋予了离愁别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看到杨花落尽,漂泊不定,友人流放蛮荒,深感身世浮沉。
杨花更像是人短暂的一生,一经开放便像棉絮一样随风而散,因此更应该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辉煌,这种昂扬的心态表现为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例如王昌龄《青楼曲二首》,从一个青楼少妇的角度看年轻的将军受赏的全过程:大军凯旋,飞尘滚滚,归来的英雄正是少妇的丈夫。长安御道,漫天的杨花是胜利的豪迈,夫妻共享建功立业的幸福和快乐。
杨花轻盈之态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美女,李白就曰“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盛唐社会风气比较解放,妇女受到礼教的束缚相对较少,对爱情的歌颂和追求也更为奔放大胆。如李白的《杨叛儿》,通过乌鸦归巢,在杨花柳叶间栖息,比兴生动地写出爱情的炽烈。但也有批判不符合道德,甚至祸乱国家的爱情。“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丽人行》),杜甫借北魏胡太后和杨白华私通的典故,讽刺杨氏兄妹的淫乱,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当时时政的混乱。
从荷花、桃花和杨花这三种常见的个体意象分析可以看出,花的形态、花香、花期都会引发诗人的感怀,把花比做美女或象征爱情,或是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高尚情操,或者以花自喻,感时伤世,但这些可能引发的情感毕竟有特殊和典型性。作为大自然的精灵,不同时节盛开凋零,风姿绰约的花朵,以群体出现备受诗人的垂青。“落花”、“乱蕊”、“花路”、“山花”、“百花”或者单独一个“花”,都饱含诗人的深厚情感。纷繁的花意象带给诗人更大的想象空间,他们借花抒怀,使花成为情感的触媒和载体。下面从花的群体意象入手,分类剖析花意象的普遍审美内涵。
盛唐时代,诗人多具开朗向上的积极心态。因此对于花,他们关注较多的是“花开”而非“花落”。这里的花并没有非常深厚的情感内涵,而是作为“兴”的功能,营造某种美的意境。
鲜艳欲燃的花在诗歌中烘托热烈、欢快的气氛。例如:王维的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描写的花与春天相切,展现了满城的春色繁花,回看帝京长安一片繁华,虽是应制诗不免有夸大昌盛的嫌疑,但是盛世诗人的自信在不经意间展现了时代的强盛。
同样当诗人面对花落时,闲适悠然的心境看到的落花也淡雅从容,落英缤纷营造淡雅清幽的意境。像孟浩然的《春晓》,虽然描写了落花满地,却不同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喟然长叹,而表现出对春景的喜爱,对春光的珍惜,从平和清新的意境可见唐人的进取之心。
盛唐后期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经历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饱受国难的诗人看到娇嫩的花也心生落寞的悲哀。花如同所处的时代,曾经的辉煌很快凋零衰败,于是,诗人们发出了人生难料、世事无常的慨叹,这也是由花期引发的感慨。比如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和《绝句漫兴九首 (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 杜甫笔下的花,寄寓着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鲜花自繁自艳,可是时局危急,只能困陷长安,对花伤怀,由第一首的伤春惜春到第二首的恼春,多层次的愁绪正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离乱之痛。
此外,对盛衰无常的思索还反映在今昔对比和古今对比,依旧自在开落的花无情地提醒着盛景已不在,例如: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一)》(“梁园日暮乱飞鸦”)和李白《越中览古》。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苍凉衬托出变化无常的人事,美好热闹和欢乐显现出历史的变化,时间的永恒与人的渺小使人心生悲凉。
花的娇艳的形态自然而然地使人想到美女,以花比喻美女,最典型的要数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诗人以花喻美人杨玉环,花美人更美;花与人相融,人又更胜一筹;花在阑外,人倚阑干,点明玄宗贵妃赏花之地——“沉香亭北”。
花的开放热烈烂漫,如同坠入爱河的男女,爱慕大胆而不拘谨。“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储光羲《江南曲四首(其三)》)表现出了难以捉摸、欲藏欲露、欲说还休的微妙心理,落花随着流水,在船桨的划动下忽前忽后,却依然紧随船儿向前流,紧紧相随不分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颇为细腻。
由于花的某些自然习性与士大夫有相通暗合之处,在一些诗中托花言志,花格即人格,花心似我心。兰、桂、菊、梅等花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象征物。兰、桂象征高洁品质,菊有隐逸气质,梅凌霜怒放坚贞不屈,这些涉及花的个体,在这里毋庸赘述。
综上所述,盛唐诗人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捕捉到“花”的审美内涵,他们融情于花,以花托兴,借花抒情,以花喻人,赋予花独特的情感意蕴,带领着我们进入一个万花筒一般的情感世界,更让我们听到一代盛世的悲歌与凯歌。
[1]杜笑宇.一支幽怨而错失的莲——论席慕蓉笔下莲的意象[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渠红岩.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
[3]戴永新.唐诗中杨花意象之流变[J].北方论丛,2009(6).
[4]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