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中的情境教学研究

2013-08-15 00:42唐江湖
文教资料 2013年36期
关键词:课文情境语文

唐江湖

(龙川县丰稔第三中学,广东 龙川 517300)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情、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细致的可操作的步骤,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完成课堂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从完成的任务中获得知识。可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活动丰富是高层次的一种教学境界,是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引领孩子们进行审美熏陶、情感陶冶、气质培养,是让孩子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被称为“情境教学方法”。

一、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分类及具体实践操作

情境教学法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极为重要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有限时间里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需要所学习的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方法运用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猜谜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可以引领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让同学们猜一个有趣的谜语,考考大家的智力。一天,本校老师的一个办公室里,李老师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来到这个办公室,对老师礼貌并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后说:“李老师,我来看您了。”老师抬头一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正迟疑间,旁边的一位老师想为难为难他,问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李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还用说吗?他就是……”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李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猜猜,李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呢?学生各抒己见,举手回答。有预习的学生答道:“最可爱的人。”对,李老师就称呼他的学生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

(二)故事引路法

每一个学生都对故事感兴趣、爱听老师讲故事,在教学新课之前如果教师能讲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会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浓厚兴趣。如教学《竞选州长》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语文老师就用故事将学生带入情境: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这时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三)巧妙的设问

教授新课文的时候,巧妙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浏阳可叫花炮城,上海可叫不夜城,广州可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乐趣中导入新课,增加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四)对联揭示法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可以用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激发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学习的兴趣。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立即激发出来。

(五)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整体入微的感觉。如《短文两篇》的《金黄的大斗笠》、《散步》,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学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六)穿插吸引法

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并听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明谁的诗最受欢迎,结果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融入了新课,学生情绪高涨,产生急于学新课的强烈欲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探索诗中的意境。

(七)简笔图形法

用简笔画的方法,对于语文课能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或生活中或为人等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像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课文,课文中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八)读中说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某个话题,结合学生的平常实际生活和个体经验状况,创设综合性的学生能完成的说写活动,促使学生参照、迁移教材语言及表达方式,不断提高语言说写能力。如组织讨论、辩论、即兴描写、角色表演、创造性复述等。如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此文,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景物的优美句子,之后再让学生讨论并说说作者描写春的哪些景物及特点?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综合的语言运用环境:首先说说课文中优美的句子,为什么认为是优美的?之后分析说出景物的特点,活化课文静态的语言,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的对话意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然后,引导学生以自己身边冬天的花草树木为例子模仿《春》这篇课文的思路写出一篇文章,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九)以旧带新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情境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了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影》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总之,情境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悬念设置法、简介背景法等。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及启发性。

二、走进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精神的丰富与提升

(一)获得精神的丰富

文化和精神是可以通过言语载体传承与拓展的,准确并深入地品读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丰富的内涵,把一字字、一行行的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一个个生龙活虎的人,实现读者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将蕴藏于言语中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中,构建起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犹如在母亲的怀抱里吮吸乳汁获得成长一样,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在母语的怀抱里汲取民族精神营养的过程。因为母语是我们生命的“根”、精神的“家”。走进作品,就是将自己的精神家园沐浴在民族文化的光辉中。而这样的言语学习就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成为培植言语智慧的精神土壤。如教学白居易的《微雨夜行》这篇文章时,围绕“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这句描写微雨的名句,教师可以把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中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进行对比分析;在教散文家朱自清《春》这篇课文中的名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房顶上全笼着一层蒙蒙的薄烟”时,可以把作品《雨》中的一段对阵雨的描写,整合成以“雨”为核心的教学块,在学好原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不断地领悟出蒙蒙春雨与绵绵秋雨的不同、白话文与古诗句的区别、微雨与暴雨的迥异,从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打开了生活的大门,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就会开阔起来,语文教学就有了源头活水,自然就活泼开来了。

(二)获得思想与言语的提升

学生的语言求知和运用是离不开身边具体的生活环境及实践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敢于并善于运用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即兴生成的言语实践机遇,为学生创设身边生活化的言语实践运用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言语智慧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思想与言语的提升。如在教学《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鲁提辖与金老父女无亲无故,也不是朋友、邻居,他们之间完全是陌生的,那鲁提辖为什么还要帮金老父女甚至把镇关西打死了?这不是自找麻烦吗?课文虽没有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是老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清小说中郑屠夫、店小二、金氏父女、鲁达的阶层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把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通过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的描写,而想象出当时的社会场景,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下层劳动人民受尽苦难并受到恶霸极大的欺压,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从而悟出要改变这个现状,就要敢于挑战。鲁达无产无业无家室,独往独来,浪迹江湖,无牵无挂,同情劳动人民,好打抱不平,又有一身武功,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从中可以看出鲁达敢于向封建统治阶级挑战及鲁达的性格。学生通过阅读、进入情境、想象、感悟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见,体悟式的教学使语文学习更富情趣和魅力,而引导学生体悟的方法和时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需要我们善于捕捉、精心设计。

总之,情境教学既是培育学生学习智慧的教育,又是培养教师教育智慧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其本质是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课文情境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