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胜
(甘肃省张掖中学,甘肃 张掖 734000)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或者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将寻找问题答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制高点。要在当今世界信息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教育改革,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样,信息技术必然会成为教育变革的助力器,教育信息化也自然要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要正确实施探究式的教与学,必须把握其基本特征,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2000年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本专著,对探究式教与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有说服力的阐述,其中,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和事件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所学的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他们进行研究,并利用所搜集材料对研究对象做出解释的活动。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材料对所研究问题做出解释。学生也可以从教师、教材、网络或其他地方获取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
解释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两种情况的结果都能产生新的认识。
课堂上,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解释进一步修正,对问题形成更清楚的认识。
基于以上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我认为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历史问题探究式教学可以概括成以下特点:
1.学习是在鼓励和有条件让每个学习者充分参与的学习环境下进行的。
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3.对学习者的评价应包含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两个方面,即知识的掌握、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都应在评价的范围内。
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信息资源和促进探究学习的认知工具。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遗址,等等,都成为历史教学宝贵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结合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人教版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中,就对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某些历史情景和资源合理地引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行实践。
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关键。问题设计得恰到好处,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在实际情境或多媒体创设的接近于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的某种意义。而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因此,创设一个恰当的、适于探究的问题情境十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例:巧用图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又可以调动兴趣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课引言部分的两幅“火花”图和文字内容引导学生观看、阅读,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从这些近代“火花”图案的表象中看到了什么?这些表象背后揭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通过展示、观察,学生能迅速进入情境,感受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同时产生探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愿望。
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学习经验,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具体来说,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与自身水平相适应的见解,要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对各种结论教师应尽量不要立即作出评价,因为即使错误的结论,也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提出的。在讨论中学生会意识到结论的对错,所以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
例:在进行本课新课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荣氏企业的兴衰。情境呈现(一)甲午战争后,荣氏兄弟从经营钱庄入手,工厂越做越大……情境呈现(二)一战期间,荣氏企业已稳操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情境呈现(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颁布的措施,使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情境呈现 (四)1937年日军侵华,工厂横遭洗劫……情境呈现(五)八年抗战后,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播放完毕后,将全班分成5个小组,开展讨论。
探究问题(1):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那么,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哪些阶段呢?学生纷纷回答:五个阶段: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抗日战争时期,抗战胜利以后。
探究问题(2):根据视频资料和课本知识,你能归纳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呈现怎样的阶段特征呢?学生经过初步思考和讨论回答: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日益萎缩,陷入绝境。在思考和讨论这一问题时,学生对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历程表现出明显的同情和痛心的情绪。
探究问题(3):假如你是荣氏企业的投资顾问,分别对五个阶段荣氏的投资前景进行讨论分析,并阐述理由。我希望通过角色扮演及合作探究,引出新知:民族资本主义在各阶段曲折发展的表现和原因。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表现得比较积极,讨论得也很热烈,有的同学甚至主动地为荣氏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后,我简单地做了总结,既表扬了同学们的责任感,又对一些同学的深入思考给予肯定。
解决问题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建构主义学习认为学习者要达到对提出的问题能否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不是仅仅聆听教师或其他人的介绍和讲解。探究式教学恰好实现了学习动参与的过程。
具体来说,在提出问题后,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并要组织学生组内讨论、交流,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例:短暂春天是本课的重点。为了挖掘重点,我设置了两个探究性问题:春天短暂的原因?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一战期间民族企业发展。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个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对于民族企业繁荣发展的景象都表现出一种喜悦的心情。接着又针对视频的内容适时提问:这一时期民族企业主要是什么企业?学生回答:好像都是轻工业行业。在视频的后半段,当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企业迅速萧条下去,视频中出现了江苏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的企业每况愈下,大量停产。学生的情绪出现变化。
播放完后,我指导学生结合视频并阅读“学思之窗”中对张謇及其企业兴衰的介绍,针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生的讨论很精彩,有的说:“民族企业实在是很悲惨。”有的说:“民族企业真是生不逢时啊!”这时,我接着提问:“我们的民族企业在近代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民族企业要想真正地发展必须怎么办?”这个问题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师生合作共同得出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在以上各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质疑、合作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最后,我设置了一道课后思考探究题。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现代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接着为学生提供了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网址。学生的兴趣很高,都表示课后要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达到了学史明智、以古鉴今的效果。学生课后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自主探究学习,既拓展了相关知识,使课堂向课外延伸,又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授课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问题探究式教学经历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方法,亲历了情感的体验,培养了科学精神。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知识再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外部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作用、自主生成。在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1]张孝利.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J].新思维新理念新教育,2005.11.
[2]罗星凯,李萍昌.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OL].
[3]韩国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认识与实践[OL].
[4]单文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J].贵州教育,2006.6.
[5]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6]骆丽漩.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