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大学生活的良好开端——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2013-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3年36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新生辅导

孙 珍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心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大学的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都与高中有较大不同。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部分学生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大学生活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他们今后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刚入学阶段,辅导员和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做好新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新生刚入学,普遍存在焦虑感,这种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相似性。大多数新生能够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但也有部分新生迟迟不能适应乃至产生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焦虑、失落、自卑、冷漠、抑郁等。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学生休学、退学等情况的发生。总的来说,大学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下:自我认同感的缺失、生活学习的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

(一)自我认同感的缺失

顺利经过高考的层层筛选,大多数新生在入学初自我感觉良好,之后慢慢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众多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心理落差很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外貌、才艺、能力、家庭背景等处处比不上别人,心生自卑。特别是来自农村、偏远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内向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渐渐丧失自我认同感。更有部分新生因高考不利,没能如愿进入心仪的大学,因此充满着挫败感,对现在的大学生活完全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变得自怨自艾、丧失斗志。

(二)生活、学习的困难

由于新生自理能力、生活独立性比较差,入学后需要自己打理一切,因此生活上会出现一些困难。特别是外地入学的学生,对新环境有诸多不适,如气候、饮食习惯、方言不同等。但一般来说,生活上的不适会慢慢缓解,更为突出的是学习上的困难。由于新生普遍缺乏自制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离开了高中老师按部就班、填鸭式的教学,一些学生对形式自由、内容丰富的大学学习手足无措。加上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或是被纷繁的学生活动所累,渐渐失去学习动力和意志,变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三)人际交往的障碍

大学面临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舍友关系、异性交往等。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处理与授课教师及辅导员的关系。出现问题比较多的是同学关系,特别是舍友关系。同一个宿舍的学生可能来自天南海北,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什么时候熄灯,睡觉打呼噜、说梦话,煲电话粥等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却经常引发大矛盾。由于每个人都把自我放在首位,不善于去理解、包容他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宿舍矛盾僵持不下,迟迟得不到解决。经常刚开学一星期就会出现好几起学生闹着调宿舍的事件,这不仅影响了同学关系,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异性交往的问题也是心理工作关注的重点,有些新生刚进入大学不久就过快地建立恋爱关系,然后沉溺于“二人世界”中,忽视了集体,荒废了学业;有些过于敏感,缺乏与异性相处的经验,无法自如地同异性打交道,有“社交恐惧症”;有些则因曾经的推说失恋问题而情绪低落、迟迟无法走出伤痛,产生心理阴影乃至做出自残等过激行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两性关系、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尤为重要。

二、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校之初,要加强入学教育工作,从学校校风校纪、文化传统、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使用、大学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讲座等多个方面,为新生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和引导工作。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校园一日游”活动,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专业教师见面会,让新生对专业、对授课教师有更深入地认识;大学生涯规划讲座,邀请专业生涯规划师和高年级的同学,理论指导同现身说法相结合,让学生们心中有谱,面对新生活不再迷惘无措;还有形式丰富的班级活动、素质拓展等,让学生广泛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二)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

开学一个月内,要尽快开展新生心理测试,及早发现问题,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根据测试结果,学院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灵活采取当面访谈、侧面了解、问卷调查、与家长沟通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在测试中显示异常的新生,往往是因为处在适应期,反应有些过度,一般一个月左右就能很好地融入新生活。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突发变故,如家人生病、离世、父母离婚等而情绪不稳定,需要对症下药,给予关心和疏导,保持定期追踪。最需要密切关注的是一些长期患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学生,除了学院辅导员定期访谈、侧面了解、及时与家长沟通外,还需要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进行长期的心理干预,必要时要到专业医院测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新生在测试和访谈时有所隐瞒,这就需要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真诚、耐心地与他们沟通,逐渐建立信任后,才能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三)开展团体辅导、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团体辅导以团体作为载体,如班级、同乡会、心理健康社团等,让参加成员在交往中相互交流、启发、学习、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改进期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如同乡会、学长帮帮团等,因地缘相近或者专业相近,新生们容易打开心扉,融入团体。在团体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解决了人际交往的障碍,清楚了未来的规划,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月、心理情景剧、视频、漫画作品大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自我调适方法,及时调整心理偏差,不仅能强健个人心理素质,还可以帮助身边的同学、家人调节心理问题,达到自助助人的效果。

三、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辅导员因为长期工作在学生工作一线,与学生有着密切的接触,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不具备的优势。如有的学生半夜闹自杀,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可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解决问题。而辅导员能及时赶到现场,即使处理的方式可能不够专业,但让学生看到熟悉的人,能很好地稳定学生情绪。之后可以联系心理咨询中心,让学生尽快获得专业的辅导。同时,辅导员对学生有多方面的了解,通过与同学、舍友、宿管阿姨的交流获得学生更全面、客观的信息,这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取的。在专业辅导之后的追踪关注阶段,更需要辅导员的大力配合,如发挥班干部的骨干作用,给予学生集体的温暖;同授课教师交流学生近期的学业情况;及时与学生家长交换学生思想动态等。另外,从学生方面说,跟辅导员沟通一般比跟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咨询更放松、更易于接受。

鉴于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同时,要求辅导员从大局出发,综合考虑,做出对学生成长最有利的措施。辅导员也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能形成偏见,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有同理心,尊重个人隐私。另外,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同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密切配合,各尽所能,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综上,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是多样的,需要辅导员和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共同努力,以诚心、细心、耐心,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日常学生工作之中,从而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包启然.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员工作.教书育人,2009.

[3]叶云明.大学生危机干预策略探析.江西教育科研,2006(6).

[4]宋颖惠,李志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新生辅导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