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晓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基础写作》是高校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操和审美素养。在写作实践中,收集整理材料、提炼主题、拟定标题、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与修改等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成为写作教学的核心环节。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指的是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体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将过去的经验重新综合,以独创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思维的方向性来看,创造性思维既包括发散思维,又包括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形成了各种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写作构思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角度进行探讨。
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思维、辐射思维等,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从问题的多种可能方向扩散开去,从不同的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角度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供鲜活的材料,引导学生归类、列举、联想,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正式写作之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有关发散思维的经典故事:在一次创造学研讨会上,日本学者村上幸雄手拿一把回形针要求大家尽量多地说出它的用途,在座的人说出了20多种,其中比较奇特的是有些人想到了用它做成鱼钩钓鱼等。村上先生则说有300种用途,人们很是惊讶。中国学者许国泰则回应说回形针的用途可以有上万种,他把在场的人所设想的用途概括为四个字:钩、挂、别、联,并强调要开启思路,使思维突破局限,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形式思维工具——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他把回形针的信息分解成材质、重量、体积、长度、截面、韧性、颜色、弹性、硬度、形状等要素,把这些要素用标线连接成一根信息标建立X轴,再把与回形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相关要素分解成几个方面,如数字、文字、物理、化学、磁、电、音乐、美术等建立Y轴,这样,一个轴上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与另一个轴上的信息相交形成信息反应场,回形针的用途也就连续不断地展现出来:可以做成0到9的数学符号,可以做成加减乘除等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做成曲谱符号,做成各种语言的文字符号,在化学中也可以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也就是说,回形针的用途是无穷无尽的。[1]许国泰之所以得出这么多结论,正是巧妙运用了发散思维。以此故事为依托,要求学生模仿许国泰的方法,以“珍爱生命”为题展开发散思维构思一篇文章,提醒学生在练习本上以图示的方法画出发散思维的信息图。“有了思维导图,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关键字代替想法从而更容易发掘大脑的无限潜力。这是一种有序的头脑风暴方法,你可以写下主题,然后描述想法,并围绕主题进行联想,就像葡萄藤一样,这样就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了。思维导图并不是通过分类去选取信息,而是去发现脑中想到的一切[2]。从“珍爱生命”这个命题出发建立思维导图,可以从珍爱生命的主体出发考虑是“谁”珍爱生命,如你(你们)、我(我们)、他(他们)等;主体又可以从性别、年龄、职业、种族等特定的身份及时间(如古代的、现代、当代的)、地域空间(如中国的、外国的)出发去思考;从珍爱谁的生命角度思考时,除了从以上的因素外,还可以对生命的类型进行划分如植物、一般动物、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从为什么要珍爱生命角度可以从生命的特性(长短、价值、意义)、对自己、亲人、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展开分析;从如何珍爱生命的角度可以从危害生命的因素如生活的不良嗜好、交通事故、自然灾害、食品安全等及如何避免各种危险来分析,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如揭示不珍爱生命的现象及后果;从文体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因素:写议论文、抒情文还是记叙文或者是其他更具体的类型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神话故事……通过以上对题目所包含信息的多角度分析,再联系作者经验,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契合点顺利展开构思。在引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回答可以暂时不作评价,督促大家畅所欲言,以便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观点,尽可能地提供有价值想法产生的机会。对于学生说的离题太远的思维结果也应该承认其价值,倾听、引导、验证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让他们在对比中结合自己的经历从而获得最好的构思结果。
从发散思维的效果来看,在理论上,围绕着热爱生命可以写出无数篇文章,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避免学生遇到常见的题目认为极其简单就匆忙下笔却写不出新颖内容的现象。但是,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在写作过程中单有发散思维是不够的,学生不能把所有发散的成果都写到作文中,这就要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选择典型的材料、提炼出新颖的主题从而布局谋篇,这离不开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又称收敛思维、聚合思维等,这种思维的过程是:首先通过已经获得的相关信息,然后确立一个中心,再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收敛思维,筛选、摒弃那些与构思目的无关的信息,对相关的尤其是重要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其基本特点是求同。布局谋篇、塑造形象的过程都需要对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具体形象进行高度概括。就拿形象塑造来说,对人物原型的加工需要对原始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使之系统化,从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文学中的“典型化”手法。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强调“杂取种种人人,合成一个”,“杂取种种人”是通过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合成一个”是领悟到所掌握的信息中隐含着独特的人物性格特征,通过集中思维再运用文字赋予人物性格灵魂。这种综合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的确离不开集中思维。要提高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可以用一些精简的文学作品作为材料来进行训练,如诗歌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首顾城的诗:“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这首诗是顾城1980年的作品《弧线》,教学时事先并不把诗歌的题目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在看过这首诗之后,概括出这首诗歌中的四个场景的共性特征,并给这首诗歌拟定标题。当然这对大一的某些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因为学生人多,经过思维碰撞,总是会有学生总结出这首诗的共同特点——在运动中形成弧线。学生通过集中概括,发现异中之同,教学基本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学生对集中思维的方法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生的范文讲解如何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构思全篇。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学生的一篇主题为“热爱生命”的习作来讲解。因为是自由命题,学生的文章标题是《给最亲爱的一封信》,以写信的形式回顾了“自己的叔叔”由好人不经意间受到毒品诱惑,最后患艾滋病死亡的大致过程,表达了对叔叔误入歧途的痛心及真挚的怀念之情。为学生阅读过范文之后,给学生安排练习:(1)指出该篇文章的优点和缺点;(2)修改文章中你觉得不够完善些地方。要求学生在10分钟时间内写出简要的修改意见,提示学生围绕如何深化中心进行思考。时间到后,让学生轮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课堂状况来看,学生对该篇文章是很赞赏的,文章视角独特、主题鲜明、情感真挚、语言也很较自然。但文章在标题、情节等方面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使这篇文章中心更加突出就必须运用集中思维进一步拟定好文章标题,围绕主题选择素材,展开联想,设置场景,增加情节。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学生争议的热点,有人提出标题读起来有点拗口,希望改成“给最亲爱的人的一封信”。有人说,命题要求是“热爱生命”,可以正标题和副标题共用,用“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给最亲爱的人的一封信”会使主题更鲜明。有人受《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这首流行歌曲的标题启发,建议用“天堂里有没有毒品危害生命?——给最亲爱的人的一封信”,有人建议直接用“给天堂里的叔叔的一封信”来吸引读者……总的来说,学生都能围绕主题材料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标题,所得到的结论都是可取的。在内容方面,有些同学认为,文章情感的确很真挚,但文章缺乏一些具体入微的感人细节,如得艾滋病前后的叔叔由好人转变为“吸毒者”的原因不清晰,需要以一些具体生活场景进行补充以便突出主题。再有,有些同学认为,“天堂”概念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天堂里的情境可以展开想象进一步拓展,如可以拿天堂可能有的现象和地球上的某些现象作对比,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总的来说,通过例文分析的方法,要求学生围绕主题收集选取材料、扩充内容深化主题,切实达到培养学生集中思维能力的效果。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该有循循善诱的态度,也应有热情、耐心,尤其是对于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应给予鼓励,培养信心,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创造性思维过程之中。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尽量用鲜活的材料如文字、图画、照片、影像等灵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在课堂上通过范文分析、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凝聚集体智慧,使学生在共鸣中激起连锁反应,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产生更多的新见解,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创造性设想,其写作实践能力也必然得到极大的提高。
[1]梁良良.北京:创新思维训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241-243.
[2][美]迈克尔·米哈尔科.米哈尔科创意思维9法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