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才培养与就业互动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013-08-15 00:42郑晓芳
文教资料 2013年1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专业

郑晓芳

(华东交通大学 教务处,江西 南昌 330013)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等教育结构域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迅速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没能相应调整,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矛盾,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更多的是以学科自身内在的逻辑发展为依据和基础,而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求,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校人才的培养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的互动,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是各高校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华东交通大学近几年坚持以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为牵引,着力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建立了一套人才培养与就业的互动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就业效果。

一、研发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互动机制。

为了研究人才市场的变化,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学校自主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就业市场管理、毕业生信息管理、签约过程管理等大量信息,借助软件提供的统计数据可分析学校各专业的就业现状、前景,存在的问题,架起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桥梁。借助该信息系统学校建立了就业监控预警机制,开创了教学改革与就业互动新局面。学校定期组织专家、有关职能部门、学院,借助软件提供的统计数据进行研讨,分析各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竞争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教学成果。

1.借助互动机制,开展传统专业改造,突出行业特色,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1)开展双专业教育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借助该系统提供的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其他各类数据,学校定期组织专家、有关职能部门、学院进行针对性的研讨,针对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针对基层用人单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在不同岗位的适用能力,学校在一些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传统专业开展双专业教育 (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修读会计学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历年的统计结果看,其就业率达到主专业的2倍以上。同时鼓励学生修读我校铁路行业急需专业 (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修读铁道工程方向),既解决了铁路行业的急需,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2)在全国率先开设5年制“音乐学+文秘”专业。根据就业数据统计的结果并广泛调研,针对基层单位和城市社区需要大量从事基层群众文艺活动的骨干,而这些人在基层往往还要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的情况,我校对传统专业进行大胆改造,在全国首次开设了5年制“音乐学+文秘”专业,与专业艺术院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实现错位竞争。近2年,该专业的就业率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始终排在第一。

2.借助互动机制,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就业优势。

以铁路行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软件工程+工程背景专业”。该系统可全面提供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区域分布、各专业就业进展等各类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校可较迅速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就业优势。我校软件工程就业率长期以来一直偏低,但铁路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通过充分调研,了解到铁路建设部门急需具备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工程背景知识软件编程人员,根据此信息,校领导亲自带队调研,教务处经过多方研讨最终开设“软件工程+工程背景专业”(如“软件工程+桥梁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与一般的软件工程专业有所不同,它注重软件的应用背景,学生毕业后既可从事软件开发等相关工作,更可在应用背景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及相关工作,且后者更具优势,由此全面提高了软件学院的就业率。

3.借助监测预警,实施就业分类指导,化解学生的就业困境。

多年来文科生、体育类毕业生、女生及贫困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通过该管理软件可以及时准确地甄别统计出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而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分类指导、针对性推荐和帮助,化解就业困境。例如,在校园招聘期间,学校通过系统信息选取部分专业对口的就业困难学生作为用人单位联络员,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促使他们在服务单位的同时实现自我就业。

二、创新就业教育,制订培养计划,提高学生求职择业能力。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仅限于专业教育,而现代社会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我校拓展人才培养内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将就业教育系列课程《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专业导论与就业前景》等与各专业课程密切配合,使其完全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在教学改革取得了省级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等一系列教学成果,而且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重塑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求职择业能力。

随着大学生就业直面市场,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我校于2000年就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其后又陆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心理辅导等选修课,但由于该类课程没有明确的隶属学科,难以得到学院的重视,课程建设的薄弱使其难以对学生的就业工作起到指导作用。鉴于此种情况,学校成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聘请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等专长的教师和校外职业专家,通过师资整合培训,打造出省内最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具备了重塑就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创新重塑了从大一至大四的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并融入了学校教学计划的全过程。

2.重视就业教育课程建设,获多项教学奖励。

就业系列课程得到学校的重视,目前已实现多媒体教学、情境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网络学习与讨论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在校园网上设立网络课堂,现已出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两本教材,分别获江西省优秀教材一、二等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优化就业管理和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架构就业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建立多级信息实时联动机制。

通过开发及推广应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架构就业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建立起由学院到学校职能部门、省就业办、教育部的多级信息实时联动机制,实现各学院和学校招生就业处毕业生信息实时共享,就业信息与教务处毕业生学籍及成绩信息互相导入,各高校与省就业办的就业数据的实时传送。多级信息实时联动机制的有效建立,是全国首创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从微观层面看有利于学校开展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动态管理,进而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从宏观层面看有利于省和国家每周统计、实时掌控就业数据,为创新就业工作措施,出台就业工作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形成就业工作“全校抓、全力抓、全程抓”的良好局面。

学校建立了就业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将就业管理绩效作为各学院年度工作、学院领导和辅导员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学校把就业工作作为系统工程抓,达成了就业工作“全校抓、全力抓、全程抓”的共识,完善了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上下联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营造了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的良好氛围,开创了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为就业服务,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紧扣就业市场需求,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全面提高了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4):42-45.

[2]陈春法.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互动体系的构建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5):34-35.

[3]闵伸,赵敏,苏红.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0,(5):149-150.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Y0716)、江西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与就业指导研究》(编号:JXGJ2007-1)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专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