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中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3-08-15 00:42张凤娴
文教资料 2013年19期
关键词:偶像榜样青少年

张凤娴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杨州 225000)

榜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影响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榜样效应日趋弱化,新的榜样道路正在摸索,对榜样教育的质疑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当前,如何使日趋衰微的榜样教育走出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榜样教育的困境

当前中小学虽然依旧在倡导榜样教育,但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13%的学生宣称入学以来一直没有榜样,有27%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其榜样的选择没有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榜样教育的实效性低下,榜样教育面临困境。

(一)榜样选择的困境。

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体现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群体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并因其所内涵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所外显的行为实践对他人具有示范和激励价值的个人或群体。[1]榜样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亲近性、感染性等特征,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好人或好事。然而,与建国初期相比,今天鲜有影响全体公众的榜样形象,道德榜样的影响力日渐式微。[2]

1.单一的榜样选择机制与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的矛盾。

榜样是时代精神的载体,体现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文化从“一枝独秀”渐渐演化为“百花齐放”。而中小学生这一成长中的群体,在先进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视野日趋开阔,思想观念日益开放。这时,层次单一、形象刻板的“主流榜样”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中小学生多层次的榜样诉求。

2.完美的榜样形象难以亲近和模仿。

榜样诞生于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其事迹和精神品质能获得广泛认同并适于人们模仿,就在于榜样的亲近性。然而,纵观我国为青少年提供的榜样,却显示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榜样人物过于神化,难以亲近;二是有些榜样的事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激励作用有限;三是这些榜样都置自身安危于不顾,英勇无畏的同时反映出我国对于生命教育的忽视。

榜样人物的亲近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可学性的前提,一味强调“高、大、全”的榜样形象只会降低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完美的榜样形象还会带来另一个弊端:在群众和媒体开始质疑这些榜样的时候,教育者苦心经营的榜样形象轰然倒塌。近年来网络上掀起热议的榜样,如赖宁、雷锋、黄继光等,其事迹甚至人物本身的真实性皆遭到外界质疑。这是榜样的悲哀,也是榜样教育的悲哀。

3.偶像崇拜的兴起与榜样学习的衰微形成鲜明对比。

“偶像崇拜是个体或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所表现出来的极度尊敬、钦佩、欣赏、喜欢和向往的心理和行为。”[3]它反映了偶像是个体主动寻找的、个人所偏好的人物形象,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由此可见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不同之处:偶像崇拜是自觉的、自发的、作用于个人的,具有多层次、多领域的特性;榜样学习是普遍的、被动的、作用于群体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且往往层次单一,结构刻板。因此,偶像崇拜在中小学生中的影响力远甚于榜样学习。以至于在中小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只闻“偶像”不闻“榜样”。甚至,很多学生根本无法辨别偶像与榜样的差别,主流的榜样步入尴尬的境地。

偶像的形象并不一定是正面的、健康的。中小学生中往往存在盲目崇拜偶像的问题,其中那些低俗的、负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谓“文化毒药”。而能起到正面典型作用的榜样教育又由于其自身的种种局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二)榜样教育方式的困境。

1.单一的知识灌输,缺乏实践。

在教学方式上,现今的榜样教育基本只是单一的知识灌输,缺乏实践。说教式的教育在形式上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复发动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缺乏实践使榜样教育的内涵无法内化成学生内心的道德认知,从而无法实现榜样教育的最大功能。

2.流于表面模仿,忽视榜样精神内涵。

真正的榜样学习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对内在品质的学习。然而事实却是学校只关注榜样的外部行为,没有充分挖掘榜样事迹的内涵,没有引导学生探索那些隐藏在外部行为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人性闪光,导致学生对榜样的学习只流于表面模仿,缺少反思。“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就是对此情形的最佳写照。学生去户外捡捡垃圾,写几篇老生常谈的作文,做一期主题黑板报……这些表面工作很难对学业紧张的青少年产生深刻影响。遗憾的是,这正是现在大多数学校在做的工作。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前,大众传媒以不同的形式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小学生在信息社会中成长,每天接收大量的来自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也影响着榜样教育的实效性。

1.负面信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作为成长中的群体,其是非观念和分辨真假的能力尚未完全,社会上的种种信息以未经筛选的姿态进入青少年的视野,其中不乏暴力、色情、低俗的内容。特别是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社会对抗等形式,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这些负面信息的数量、能量都不可小视,与之相比,榜样教育的宣传显得力度不足。长此以往,难免淡化了榜样教育的正面功能,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能。

2.惨痛的社会事实引发淡薄的道德观念。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惨痛的事例,如南京彭宇案、鱼贩王培军案及最近沸沸扬扬的胡伊萱案,这些案例都在宣扬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好人没好报”。这势必要用更大的正能量的榜样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教化,挽救社会道德。

二、榜样教育的出路探微

(一)重建榜样人物选择机制。

1.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榜样结构。

榜样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榜样具有时代精神。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每一种文化所引领的价值观都有其拥趸。榜样教育应从中择取先进的价值观,从不同文化的角度选择不同风格的榜样人物,提升个性,甚至引领潮流,消除人们对于榜样人物模式化的印象。就如同小说家在塑造人物时要使人物特色鲜明,才能丰满其血肉,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

这又是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要具备世界的眼光。为了培养青少年开阔的视野,榜样就不能局限在某一领域。多领域的榜样分布为青少年的榜样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如果能善加利用,则会影响其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

2.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小榜样”。

榜样必须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在这里,“特别完美”和“特别高尚”都没有意义。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榜样能做到的,其实我也能做到”,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动力。在调查中,对于“你最能接受哪一种人成为你的榜样”一题,选择“身边的朋友或长辈”的人超过半数,占据57%,其次才是“名人”,占据31%。可见,学生对于身边的普通人的认同感最高。因此,榜样教育除了在全国、全省范围内选择榜样人物之外,还应当在小范围内提拔榜样,如班级榜样、学校榜样、社区榜样等。

3.偶像崇拜与榜样激励相结合。

主流榜样的衰落与偶像的兴起,并不仅仅是榜样教育的挑战,也是榜样教育的机遇。青少年的追星现象给予榜样教育重大的启迪:一是将偶像人物榜样化:如今演艺圈中的偶像,不乏德艺双馨的典范。学校可以选择既能迎合学生品味,又能体现高尚情操的偶像人物或偶像事迹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如此因势利导,借助学生对偶像的热爱,达到榜样教育目标,必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将榜样人物偶像化:鉴于偶像对青少年产生的巨大影响,榜样教育可以适当借鉴偶像的培育与宣传机制。在注重榜样内涵的同时,注意培养榜样的人格魅力,先用风格和个性吸引学生的眼球,再用精神和内涵吸引学生的心灵。

(二)创新榜样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实践。

1.将榜样教育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当今榜样教育的一大弊病是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实践。针对这一点,学校可以将榜样教育与现今广泛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设计与榜样教育相关的主题,让学生亲身实践。如“寻找身边的榜样”“学习XX榜样实践之旅”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选择一位榜样作为研究对象,学生成立课题组深入研究榜样的时代背景、典型事迹和所遭受的重重困难等。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补充。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以显性课程为主,忽视隐性课程的挖掘。然而,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优点。“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4]榜样教育的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在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中隐藏榜样教育的内涵。二是物质性隐性课程,在学校中布置榜样人物的雕塑,在公告栏、黑板报上呈现榜样事迹等。三是心理性隐性课程,即为人师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教师的行为和心态要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三)发扬社会的正能量。

1.媒体报道加强教育意义。

近年来,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出现了种种不良风气。如低俗之风、有偿新闻等问题,甚至有的媒体为博人眼球而危言耸听,人为地“抹黑”社会。这对青少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媒体人必须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正确树立道德观、人生观、金钱观,真正承担起“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职责,在报道正面典型时多加褒扬,在报道负面事例时予以批判,发挥其教育意义。

2.重视榜样的利益实现。

榜样人物也是人,是人就有正常的利益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精神上的需求,又有物质上的需求。媒体和政府应正视榜样的利益实现,这一方面满足榜样人物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他人起到了激励作用。只有“好人有好报”,才能发挥社会正能量。

(四)榜样教育必须与生命教育同时进行。

当前榜样教育往往以“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为正面的、先进的典型,其实是一种谬误。学校在加强榜样教育的同时,必须同时进行生命教育。青少年助人的前提,必须能保证自身安全。青少年不仅要珍视其他的生命,更要珍视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还需要安全教育的保障,从胡伊萱案和彭宇案可以看出,帮助他人既要讲究善心,更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学校要教导青少年具有保护自身安全的警戒心和技能,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1]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05).系。教师要用真诚的心对待学生,用鼓励打破沉默,用尊重和信任感化孤僻,当我们看到弱势群体的学生真正在学校、家庭健康成长时,我们相信,国民教育的未来是美好的,陶行知的民主教育真正帮助了所有有需要的学生,真正实现了它的目标。

[2]余维武.价值多元社会榜样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3]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59.

[4]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本课题为 “2012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2012JSSPITP1315

项目名称:基础教育中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猜你喜欢
偶像榜样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偶像报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