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高校的学术精神

2013-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3年7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术行政

彭 娟

(红河学院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云南 蒙自 661100)

当下,讨论中国高校学术精神的文章屡见不鲜。这似乎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高校没有学术精神的独立,那高校的角色和功能将变得模糊。这已经是一个关系高校存在价值的话题,学术精神的独立核心就是学术自由问题。就目前阶段而言,自由是一项“人们将自由视为美好的政治制度之基本原则”①。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力,具有相对的普适价值。自由对于中国高校和学术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学术自由,重要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不可能真正有效。②但当下的情况,学术精神的独立地位受到了不少干扰。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困惑

目前中国的学术存在某些问题,这与现在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状况极不相符。经济发达了,并不能代表学术真正进步了。这个时代,虽然从事学术研究的环境、人员、条件都大大改善了,但是我们仍缺少大师,缺少独立而对人类有创造性的思想,缺少对人类发展较有帮助的基础研究成果。这种偏差没有随着学术精神的强化有所变化,而是不断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和不同的潜规则表现出来。

1.改写传统。我们经常提起蔡元培先生治下的“北大”,认为“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精神是一代佳话,这种怀念是有道理的,因为蔡先生接受了黎元洪的聘用就拥有了北大的主导权。民国时期的教育业给我们提供了高校抵制行政命令的故事,而这些在今天只能成为各高校传唱的传奇,或者他们被纳入了中国当下的历史叙事当中,成了教育界的红色爱国主义故事。这样,传统就被停留在了历史里面。

2.行政收归。高校采取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党委领导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这是重要的举措。但是,高校的整个管理体系都被纳入行政的体系当中,纳入到科层制的管理方式里,每个职位都按照科、处、厅、部级对应,甚至助教、讲师、教授等要对应什么级别都有严格规定。这样高校老师就不只是教师,还有与政府官员的暗自对应关系,比如教授可以对应地方处级领导,这样的对应也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很多求职者进入高校也是为了进入这一行政体系内,希望在高校得到快速提升,等待到了某一级别可以直接调到政府工作,或者等待时机参加厅级领导干部公开竞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一些纯粹搞学术的教师受到一些影响,一些教师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参加行政事务,希望获得行政性资源,谋求一官半职。行政资源往往可以转换成学术资源,学术权威面对行政力量有时候不得不低头。

3.行政归化。行政归化的形式很多。行政领导申请课题,往往被科研管理部门优先考虑,这是其一。各级纵向课题,往往优先解决领导人的需要研究,要想申报课题,越重大的项目越这样,这是其二。看似与行政无关的课题申报,最终落脚到资源和关系的竞争中,出现跑、拉、要、公关等不正之风,这是其三。学术研究讲“团体”、“集团”,学位攻读有时候不是看重哪所学校,而是看重哪所学校的圈子和平台,到了这个圈子,就有话语权,学术成果就容易被认可,就容易得到科研项目,这是其四。利用谋略,扩大自己的圈子,拉进更多自己的“人”,建立团体,凸显自己领域的重要性,搞学术承包,利用行政影响,组织廉价劳动力——学生、各高校教师,批量生产学术成果,这是其五。其他的不胜枚举。

4.商业涉入。很多高校教师跟随商业经济的步伐研究问题,面向市场,失去了学术的守望和批评功能,这对某些方向的老师来说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导向覆盖了几乎任何一个学科,这就成了大问题。靠自己的劳动赚取金钱本是天经地义,但不应是学术的主流,但事实恰恰相反,这却成了主流。带来的问题是,市场导向决定我们的研究范畴,市场的急速变动让我们的学术研究成了经济的一个附和者,甚至有学者为房地产商说话,为“垄断资本家”说话。有钱的地方倒成了学术的热土,很多垄断央企、国企的“门口”车水马龙,也不乏高校教师们的身影,一旦有自己的学生能进入这些地方,很多老师就开始盘算如何利用这种资源为自己牟取利益。

5.价值紊乱。我们有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有中国文人的知书达理,也有中国文人的“牛脾气”。但有少数高校教师自甘堕落,导师署名学生文章的第一作者,这一明摆的“学术剽窃”行为成为很多高校的通行规则;导师的课题学生来做,学生充当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被人收买,为政府官员或企业官员撰写书籍、传记,接手过来找人代劳。我们极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或价值观念来抵制市场经济和政治特权的诱惑。价值观的模糊还体现在学术体系外的人对学术的评价,普通老百姓对所谓的专家和学者,也越来越失去以前的那番敬重,有钱人和有权人更让公众心向往之。

6.管理混乱。中国高校独立性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外部治理方式的嫁接,这种移植让高校成为一种准行政机构,行事风格行政化,缺少独立精神和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从研究方向上来看,各高校倾向于用行政干预的方式影响学术研究方向,挤压批判研究的空间,致使高校科研有鲜明的实用倾向。从学术评价的体系上来看,各高校受行政管理“一刀切”思维影响,试图采用标准化的方式为学术评价设立激励机制,这种努力受到各类学术刊物或学术标准的挑战,因为目前学术期刊的编审机制存在很大漏洞,“关系稿”、“金钱稿”、“交易稿”频出,个别期刊的营销价值甚至超出学术价值。

二、学术自由的进路

如何在目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的特殊阶段,争取学术研究相对的自由空间,这是学术精神自由的一大话题。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少数人将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限制上升为唯一因素,应该说这样的观念是片面的。学术自由的进程,一方面需要更多的赋权,另一方面仍需要学术的自我净化,探索科学化的治理方式,寻求学术伦理的涵化。

1.学术研究合法化赋权。目前学术研究存在诸多限制,这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限制学术自由无法为目前国内的改革发展提供更多选择,无法给学者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的机会,无法为学者提供学术智力和建议咨询的空间。减少学术研究中的“禁忌”,给学者以“减压阀”和“发声筒”,有利于学术的全面繁荣,有利于学术队伍的壮大和学术魅力的彰显。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有相对的语境,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学术自由的内涵应该谨慎地进行界定。解放学术生产力需要更多自上而下的赋权,而充分的赋权可以保证学术研究为中国谋划更多的道路选择和发展对策,可以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和经济改革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精神守望。从五四运动开始,大学往往一直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社会改革和思想启蒙,科学民主精神和学术启智职能的大学是社会发展的正面力量。因此,如何激活高校,如何在行政管理下获得更为宽阔的合法性学术边界,本身也是学界的一种历史任务。高校学术自由的合法化赋权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具有内在一致性,高校学术自由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执政党执政资格合法性论述的阐释能力,有利于党的事业的长治久安和永葆先进执政本色的能力。

2.学术精神纯粹性回归。熊十力曾提出“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学术精神是一种“社会良心”,表现的是对人文精神彼岸的终极关照,表现的是对人何以为人的终极思考。虽然学术重要的功能是提供经世致用的学问,但更重要的是文以载道、批评守望的精神追求。“追求学术的纯粹性并不是要学术从现实中退场而放弃学术的现实使命,消磨学术的现实力量。相反,维护学术的纯粹性倒恰恰是为了使学术回到它自己的位置上而获得自己真正的现实力量;任何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位置的学术,它所具有的‘力量’都是借助于非学术性因素的支持”③。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说:“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如将其自身作为目的来追求而不带有任何功利企图,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种种新的发现”④。纯粹性的回归是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脱离了物质生产模式的学术生产将植根于社会深刻的记忆当中,并通过个人的积累和升华实现质的飞跃。纯粹性的要求意味着要改革目前急功近利的学术激励、评审、项目机制,给纯粹研究以尊严、时间和充分的传播环境,让更多学者可以平心静气地面对这个浮躁的社会,并能贡献严肃的思考和独立的精神。这种纯粹性的回归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当前整个中国高校的综合架构,要求打破以往那种行政权力的影响和科层制的利益分配模式,应该说回归纯粹学术研究的愿望需要挑战现存教育中的权力关系网络,打破“铁板一块”和学术、权力难以划分清楚的现状,希望落在目前中国高校的一些学者身上。他们甘于清贫,献身真正的学术,他们让我们感动。对中国高校的学术精神,一方面需要外部给予充分的自由,另一方面也需要研究者的坚守与建构,通过与行政力量、商业力量、世俗力量的区分,不断提升纯粹学术研究的吸引力。

3.学术道德机制性审核。中国的文化里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循“学高为师”尊重并信赖学术研究者,并把遵守学术道德的责任寄希望于学者的个人自觉,但我们的某些做法却使学术道不同程度地滑坡。好的学术制度能够抑制学者人性的弱点,使学者们的学术精神得到强化。⑤国内高校已注重建章立制,开始建立学术道德规范审查机构,将学术道德规范加以细化并加以界定和说明,但是这样的工作只是对学术道德底线的一种捍卫,其对学术道德的净化并无决定性意义。更多工作需要在更多的层面展开:第一,打破“尊师与求真”的一致性,把学者间师承关系中的学术问题从传统的中国伦理中解放出来,从习惯中解脱出来建立新型学术道德,拒绝以导师唯命是从,建立以学问名望和学术探讨为基础的师徒伦理;第二,借用某些行业性的伦理和市场运行的有效机制,建立新型的学术合作道德与机制,隔断学术与权力的有偿交换,建立鼓励新人的资源分配方式,防止“学霸”对学术资源的垄断及其对学界的危害,鼓励发展多元的学缘、地缘、业缘团队,避免形成独占性的关系学团;第三,加强问责监督和学术职业精神教育,强化研究者的道德规范意识,倡导以学术为终身职业的学术精神,“正确引导媒体的走向,使其依法进行舆论报道对于防止学术腐败、减少背叛学术伦理行为将发挥积极的作用”⑥。

4.学术治理科学化探索。如何通过科学治理实现学术的独立自由,这在中国来说是一个正在实践中摸索的问题,淡化行政权力实行扁平式管理、推行教授委员会“教授治学”、成立各种专门委员会权力下移、对各二级单位充分放权广泛调动积极性等,这些都是一些有益的探索。这些思路虽然带来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但在根本性的原则问题上或者涉及权力核心的问题上,某些高校领导者往往不愿意放权,有些高校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专门机构虽然以民主的形式吸收教师广泛参与,但主要决策者仍为行政管理人员。目前的改革仍在沿用传统的治理框架,在这种操作范畴内高校学术的主力没有学术自治的参与动力,也丢失了自治的传统,在各种力量的挟持下往往选择扭曲价值观迎合其他社会力量。这一矛盾是学术治理科学化的关键问题,宏观上这又涉及科学民主的问题,微观上各高校有必要在内部二级单位内充分放权,建立和完善内部学术自治制度,有效平衡学术资源与行政资源的关系。

三、结语

应该说,学术的功利化倾向与高校资源的贫乏有一定关系。但随着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不断加大和高校化债工作的顺利推进,高校生均经费不断提高,高校收入和科研投入将逐步得到保证,对横向课题的依赖或许将逐步降低,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学术往非功利化的纯粹道路迈进。虽然存在乐观的因素,但事实上这种革新的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各类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着改革进程,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学术研究的旧有模式,建立适应全球化进程的评价体系,树立学术研究规范和道德原则,以期更大的更有光彩的进步。

注释:

①布鲁诺·莱奥尼.自由与法律.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41.

②菲利普·G·阿特巴赫.变革中的学术职业——比较的视角.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206.

③黄裕生.纯粹学术中的现实性.人民政协报,2001.4.10.

④转引自.学术的作用.光明日报.凤凰网,2012.7.11.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7/11/15928857_0.shtml.

⑤刘德华.学术精神回归的根本路径——学术制度重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3.

⑥黄明东,冯惠敏.加拿大高校学术伦理机制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布鲁诺·莱奥尼.自由与法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2]菲利普·G·阿特巴赫.变革中的学术职业——比较的视角[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3]黄裕生.纯粹学术中的现实性[N].人民政协报,2001-4-10.

[4]黄明东,冯惠敏.加拿大高校学术伦理机制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5]刘德华.学术精神回归的根本路径——学术制度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3).

[6]凤凰网.http://www.ifeng.com.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术行政
行政学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