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研究

2013-08-15 00:48:04周小艳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青少年传统文化

周小艳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

加强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的基础教育素质,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整体道德水平和文化情操,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推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没有传统文化的滋润,我们的现代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期以来,中外各国普遍非常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国家改革的重要措施。英国注重本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新加坡政府把传统文化教育看成是全民性的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旋律;美国坚持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载体,来铸造美国的民族灵魂,强化“美国精神”,大力宣扬“美利坚民族意识”[1]。

由于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其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价值取向、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我国应该如何从各国青少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和汲取有利因素,学习有益经验和做法,对加强和改进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外各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和特点

(一)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礼仪风范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其中主要是以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为典型代表,一直以来便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并已延续千年,除此还包括传统节日、诸子百家,上到古代的《四书》、《五经》,下到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育人的典范。博大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拓展青少年的知识层面,尤其是道德至上的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水平。

(二)美国的传统文化教育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文化传统主要特征包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往往结合多变的社会现实,注重以实践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参与实践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道德养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尊重学生个性形成与思想自由的教育模式。

美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尽管受到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 ,但十分强调以共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来引导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发展的方向,这些共有的价值观包括“尊重、责任心、关心、公平与正义、公民美德与公民素质”等,并且认为学校应当承担起传统文化价值观内化为人们道德文化品质的重任。在美国的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都集中展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国家向学生以及国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同时也是向青少年传播政治制度、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三)英国的传统文化教育

英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主要特征是古典主义与绅士遗风。从古典主义而言,注重历史人文的积淀与古典文化的熏陶,尊重传统,弘扬宗教文化,形成宗教信仰,因而英国保留相当多的教堂、古迹、传统文物及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从绅士遗风而言,强调培养贵族精神,传播绅士文化,使英国人含蓄、内敛、从容、平和、守信、礼貌、公正等传统人文特征充分显现。英国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也注重宗教的熏陶与绅士风范的延伸,并且在学校将绅士的内涵确定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观念,即理解与宽容、平等与关爱、公正与合理、诚实与守信,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处理好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上帝”的关系。

(四)新加坡的传统文化教育

新加坡在面对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和西方文明的冲击时,从本国实际出发,在继承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共同价值观。新加坡从自己的国情出发,确定其教育方针是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健康品德和价值观的人,并且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和对共和国忠诚的教育。新加坡近20年在中学普遍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创立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课程主要内容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思想和经典事例,主要教育内容包括了个人行动、社会责任和效忠国家3个主要方面,在各门学科中都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如节日、礼仪、风俗、音乐、戏曲、神话等,还有蕴藏在课文中的孝亲、守时、礼让、睦邻、公德心等优良传统美德,并且坚持常年开展“礼貌运动”[2]。

二、中外传统文化教育比较分析

(一)共同点

1、传统文化教育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单纯只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为本国的政治统治服务的,所以各个国家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内涵也都是必须围绕着国家目标、国家任务来设立。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挥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精神滋育和道德维护职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提高国民政治素质和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美国的政治性要求集中表现在爱国精神和守法精神的培养,包括有责任感的公民,宽容、合作、容忍的品质,神圣的国家意识以及信奉美国的意识形态等[3],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社会良好分子的公民”,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实现其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目标。

2、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都具有继承性和借鉴性。美国的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秉承了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以来,特别是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精髓;日本的尊皇爱国意识、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都是古已有之的传统精神,同时他们广泛吸收了中国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一些内容,并根据本国国情,对其加以改造,使其成为本国传统文化教育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把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精神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目标。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英雄、革命传统等方面的熏陶,不但追求理想人格,将国家的荣誉、尊严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美国、英法、新加坡等国家也都其公民灌输爱国思想,培养公民的民主精神,树立公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如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作为美国的传统纪念日,全国开展各种自发性的群体纪念活动;新加坡树立“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儒家道德伦理思想。

4、传统文化教育都重视与实践结合。各国为了让传统核心的价值理念植根于青少年的心中,开展了各种活动来促进青少年有关文化传统知识的增长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观博物馆、文化名胜古迹、观看专题片以及优秀影视剧目、搜集并探究民间的各种文化素材、技艺等。中华的优秀文化向来具有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显著特点,历代强大的社会教化系统,都把道德普及植根于一般民众之中,使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文化认同。

(二)差异性

1、阶级服务对象不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制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在漫长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打上了阶级烙印,受阶级观念的支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为了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服务[4](P90)。而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培养服务于、忠诚于资产阶级统治者的“合格公民”。

2、所反映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儒家文化,还包括其它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等;而美国一些西欧国家传统文化则反映了西方固有的、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源头,尤其是圣经教义中所包含的一些道德行为的内容。

3、教育主导方法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国家设置专门的宣传机构通过专门的人员进行教育”[5](P191);而美国则侧重于渗透与规范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在学校的教育中,让孩子接触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并鼓励仿效行为和思想,注重优秀文学作品和名人事迹的影响教化作用,欧美国家还借助宗教的某些形式,如礼拜、祷告等形式进行教育。

三、各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一)相互交流、碰撞与交融是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播的有效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每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并发展,它的兴衰际遇,都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今东西文化的碰撞,对中外传统文化深层次、认真严肃的比较与辨析,才能洞察各自的利弊优缺。因此,在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若能以宽泛、开阔的视野将自身文化和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教育加以比较,能在比较中发现本民族文化的积极、优秀的成分并发扬光大,如在开发自然以求生存的时候强调尽物之性、顺物之情,尽量和天地万物协理共存而不是征服[6](P264);另一方面,在比较中,我们也能发现自身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弊端、缺憾与局限性,应当以积极的心态、严肃谨慎的解析方法去改善并克服,从而在保存自身传统文化的精华、吸纳与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与生成新的文化,赋予我们的文化以更鲜活的生命力。

(二)积极探求规律,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对事物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美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在不断对旧的文化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我国的传统文化研究缺乏理性的批判,主要停留在对以往经验的分析总结上。但纯粹的经验是狭隘的,我们应该立足于民族特色,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重构,珍惜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积极探索和建构具有时代特征、赋有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教育理论,把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传统文化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制定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从而使传统文化精神真正有效地渗透到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例如我国目前广泛开展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应当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生理、心理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如诵读经典对于幼儿来说,可以通过父母采用朗读或有关的音像材料进行读经教育,先入为主地将良好的人格特质观念印入幼儿纯净的心灵;儿童阶段应当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并以历代公认的优美古文诗词为辅佐材料,反复熟读以陶冶性灵;青少年理解力有显著发展,应该读一些古今中外各类伟人传记,历代忠孝节义及深明因果事理的典范故事,以及各行各业关于坚持理想、努力耕耘、不断奋斗的榜样等方面的书籍[7]。

(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于对青少年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恩格斯认为:“单就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8](P697);黑格尔认为:“那个使他们行动、给他们决定的存在的原动力,便是人类的需要、本能、兴趣和热情。”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关键是促进主体从认知向行动的转化,从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延续民族发展的灵魂,这都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认同就是个体对群体文化生活基本模式所产生的亲切感觉,是对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其国民特具之特质”的集体肯定,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基本最深厚的基础,这种强大的情感和精神力量一旦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便可以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凝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应该注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传统文化与现实实际的落脚点和结合点。例如把课本知识转换成若干可供讨论的话题,利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处世原则用于解决现实的问题。

(六)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的大众文化环境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浓厚人文特质的文化,强调天、地、人合一,强调道德的修养和心性的锤炼,它不同于与人文割裂的纯自然哲学的思辨,因此,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绝不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海市蜃楼”,尤其是对于涉世未深、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的青少年来说,绝不是简单的灌输、诵读,必须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结合,具备活生生的大众情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发现并挖掘大众文化中蕴藏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养分,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赋予传统文化这个筋骨于鲜活的血肉之中,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更生动,更加深入民心,润物细无声。

(七)重新审视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挽救21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的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即便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都能让你强烈地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处不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国民中有很深厚的根基,2000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亚洲文化圈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被视为文化经典,并在这些国度被传承和发展。儒家经典《周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用礼乐文明来感化人、同化人、优化人,并通过这种文化认同凝聚社会成员。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很早就有一种人文精神的指向,并始终保持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一贯性,起到了团结民族成员、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凝聚作用,其深沉的伦理道德意识、浓郁的民族文化韵味,不仅对国家匡扶社会公平和正义,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每一个公民树立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规范举止言行、培养功德性和自我修养都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八)加强青少年的文化安全意识。当前我国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各国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文化安全问题日渐突出,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文化是最先进的,不断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推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就像是过滤器,可以给青少年在对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取舍上提供有益的帮助,保持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对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侵蚀的免疫力,提高对西方文化渗透的警惕性,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来自觉增强青少年的文化安全意识。

[1]殷翊.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王颖.浅议各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影响[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4):38-41.

[3]袁力.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李申申,陈洪澜.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金林祥,张正江.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7(2):128-13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青少年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青少年发明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