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013-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3年15期
关键词:生活课堂学生

李 琴

(重庆市江津中学,重庆 402260)

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2013年的各套高考题里,都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是重庆卷的情景设置,如“在城市中最短行车路线选择”、“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等问题都选自考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什么新课标把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和生活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还可以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生存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再有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公民应具备的地理素养。

地理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初期,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事实确实如此,特别是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只能因其生存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物质生产类型和具体的内容和方式,故有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区别,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腓尼基人,则因其自然环境,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同时,商业、航海也较为发达。地理影响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具体说来,生活与地理的密切关系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饰与地理

从人类服饰的材料看,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其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是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制成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被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迁移。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从服饰的样式看,不同的地区,其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装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半岛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寒冷的北方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有的地方服饰随季节而变化,特别是在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例如,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等;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饮食与地理

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每个菜系的形成及其独特的烹饪特色与它所在地理区域是分不开的,比如川菜,多为酸辣、麻辣是与四川盆地湿润气候直接相关的。主食方面,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饮食格局。茶、酒方面,温暖的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如寒冷地区多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多米酒等。

三、住房与地理

在旅游景观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要数民居了。世界各国的房屋各具特色,成为各地风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国北方建房多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通气性好的竹楼为主。东北的火炕、青藏高原的庄窠住宅等都和当地的地理环境直接相关。

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的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四、出行与地理

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驰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此外,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衣食住行处处皆有地理,那么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气质性格有没有任何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如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的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从而形成了豪放的性格,生活在长江三角洲的人们,在雨露的滋润下,形成了温婉细腻的性格。这是当人们在从事某种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造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正是这种由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形成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某个民族才形成具体的、具有某种特点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状态。这也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并与之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比如,教材要求学生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一些事情,安排生产和生活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先锋建立花椒基地?对这个身边的鲜活的生活事例,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后有以下说法:社会经济原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进行产业化生产;自然条件的原因——先锋的气候、地形适合花椒的栽培。通过这个讨论,学生知道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代要求我们学好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家乡的生态。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框题中,我让学生指出重庆地区的几大污染源,并请他们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议。当时,课堂讨论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可以说,这不是教师的授课技巧,而是生活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怎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于很多学生家里都种有花木,对栽花养草带来的环保效益,他们切身的感受是:原野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洁净了,与此同时,人们的收入也增加了。种植花木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真是一举两得。在课堂上列举身边的案例,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2008年的5.12大地震,2012年的7.21洪灾,2013年4月的雅安地震,同学们都是亲历了的。灾害前如何准备,灾中如何自救和互救,灾后怎么重建家园,都是同学们迫切想知道的,这样的地理课气氛非常活跃,因为这些地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课堂上教师有机适时穿插以外,还必须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地理。诸如订阅各种与地理有关的报刊,用活用好学校图书馆。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从网上及时、大量地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中央台教育频道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还有很多与地理有关的节目,如 “人与自然”“国家地理杂志”等节目,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教师也应收看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此外,结合各地情况,开发乡土地理资源也十分迫切。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均须纳入计划,调查整理。乡土地理应进入课堂,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回到家乡,所以了解有关的乡土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新教材的成功是因为它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入手,融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地理课堂才越来越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生活课堂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学生写话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