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人都
(临海市外国语学校,浙江 临海 317000)
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符合这一学习方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和班主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它的有效应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班主任建立开放的、民主的、有学生自觉参与的班级管理体制。
在班级管理中,很多班主任利用小组合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做到“兵教兵、兵管兵、兵查兵、兵赛兵”,让学生真正走向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健康成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部分班主任或因操作不当,或因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德育管理经验,就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中班主任需注意的问题提出看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1.小组合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建设的积极性。在小组内交流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交流,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能引发大家的争论,自己的观点能影响别人,这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小组建设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能让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客观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同一问题,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产生各自的见解。在管理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小组的主人,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在小组内部,每个人都要对小组负责,都要力求维护小组的荣誉、利益。这就要求学生在每一项活动中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积极与同伴合作。在合作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他人沟通交流,又从他人那里得到了知识上的互补,还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小组合作能增强学生间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小组合作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内容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中,不敢松懈,又乐于进取,从而更努力地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其他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全体成员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共同进步,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4.小组合作能为学生个性的释放提供自由的空间。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把管理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建设性地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都得到锻炼,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全面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组合作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是一种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许多班主任在小组创建时,对小组成员间应担负的角色没有定位,缺少明确分工,有的同学事事抢着做,有的同学无所事事。因此,班主任要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以“小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人有事做”为目标进行创建小组,重点细化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明确各成员的角色定位。要充分地体现“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组员不仅要明确自己的任务,而且要了解个人的价值,从而加强组员之间的配合,使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都得到锻炼。
小组战斗力的强弱跟核心组长能力的强弱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物色核心组长时,班主任要通过查阅档案、座谈、个别谈话、日常观察等方法,尽量物色有较强责任心、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在同学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且成绩较优秀的同学担任小组核心组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每位同学优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真正实现全班同学自主学习,自主管理。
班级合作小组成立后,班委就要组织全体学生集体讨论制定符合全体学生意愿的班级公约即“班规”,要求大家严格遵守,不得违反。在“班规”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班实际的“小组量化考核评分细则”。各小组也要围绕“小组量化考核评分细则”并结合小组实际情况制定小组条约,约束本组成员守“法”。这样,整个班级的管理形成了一张“法”中有“规”,“规”中有“约”,相互约束的“法”网,各小组在管理中就有“法”可依,执“法”治班了,在处理问题时就会做到“公正、公平、合理、信服”,只有这样,班内的违纪现象才会明显减少,学生的素质才会逐步提高,良好的班风才能逐渐形成。
考核内容应遵循靠近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要求千万不要过高或过低。否则,在没有实际价值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就是一种重复而无益的劳动。
量化考核内容应分为两大部分:
1.学习方面,包括课堂表现、作业上交及完成情况、各类考试、其他方面成绩等。
2.德育方面,包括纪律、卫生、安全、两操、礼仪养正、人际关系等。
学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是有限的,班主任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巡视中了解情况有时往往是片面的,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前班级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对各小组考核结果的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才能发现真正问题所在,才能对各组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便于制订下阶段的德育计划。
班主任是班级之魂,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首先是一种思想引领。在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建设中,班主任首先是一个理念倡导者。要在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中倡导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一起迈向新的境界。要让学生明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个体的自主学习,只有个体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究、深入钻研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构建起来后,不可能一劳永逸。在运行过程中,小组内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肯定会出现。要协调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则非班主任莫属。班主任要全方位地关注自己的班级量化考核数据,分析数据隐含的各种信息,和班委会成员、小组核心组长、学生个体、任课教师及时沟通,主动解决问题,不断修订、完善制度,保证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顺畅、有效运行。
小组创建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这一原则决定小组内个体之间肯定存在巨大差异,要让所有组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这需要时间。另外,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一定时间。
因为各小组成员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呈现了一定的和谐性、互助性、鼓励性、进取性,为以后开展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花时、花精力的,但它是值得的,是必须做好的前提工作。采用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不等于班主任就无所事事万事大吉了,而且要常查常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组长解决问题,关心组长及组员的困难,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合理建议,指导组长正确开展工作。对能力太差的组长,要手把手地进行指导或及时更换。
心理学表明,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成功的心理,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肯定他们成长中的点滴成功,多激励,少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
小组合作模式应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德育管理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尺度。班主任要让学生经常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滋味,从不同角度去激励学生,开发潜能。
小组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参加评价。小组评价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对于学习合作小组,每日一公布,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小结,半学期一总结,一学期一评选。小结可以利用班会课表彰表现优异的同学,总结可以通过家长会或以班报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表现;学期的评选可以依据学校的统一部署,评出年级标兵、班级标兵、标兵小组。在评价过程中既要以寻找“闪光点”的形式来肯定每位学生的管理实绩,让他们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又要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客观地指出他们在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缺陷,让他们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败。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公平、合理,做到实事求是。公正公平的奖励和惩罚是使一个团体积极向上的最有效管理手段。在公正公平基础上的“奖励、惩罚和教化”是管理的不二法宝。决定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成败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班主任的评价是否公正。如果让学生感觉到了评价的不公,就会挫伤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如果学生不服你的惩罚、教化,那么班主任的威信就不能建立,师生的关系就不会融洽、和谐。无论何种形式的管理与学习,让学生爱你,信你、听你的话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实施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
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主体的平等性,强化了群体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在自主管理中增强自我约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创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学习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罗黎辉,高翔.教育测量与评价[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