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瑶
(北京市团城演武厅管理处,北京 100093)
党的十八大提出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继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后,又一次突出强调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
“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Robert Hutchins)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当时称作“学习化社会”。此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这些新的教育观念在埃德加·福尔(Edgar Faure)所领导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撰写的报告中得到强调:“教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也不再是某个年龄段应当做的事情,教育正在把外延扩展到全部人员,扩展到每个人的一生。”“由于在校学习已不能再构成一个明确的‘整体’,而且也不能在一个学生开始走向成人生活之前(不管这时候他的智力发展水平如何以及他的年龄多大),先让他接受这种学校教育,因此教育体系必须全部重新加以考虑,而且我们对于这种教育体系所抱有的见解本身也必须重新加以评议。如果我们要学习的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如果学习包括了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又指它的各个方面),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又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①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 《迈向知识社会》(Towards Knowledge societies)的报告,其中的第三章、第四章专门介绍了“学习型社会”和“走向全民终身教育”,文中提到“获取知识手段的多种多样是学习型社会的一大特点。这种多样性与两种垄断的终结有关:一种是学校的垄断;另一种是书籍的垄断。”“教育正在变成一个持续的进程,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地点和时间。”“终身教育方面的政策应吸收多种多样的教育场所和各种形式的学习,包括自我培训。”②
由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一书中对教育、教育形态有这样的描述: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系统,包括了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由这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变化而产生出不同的教育形态,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以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这几种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充分地利用这三种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形态的优势与长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从根本上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限,这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③
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藏品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针对藏品又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教育则是在收藏和科研的基础上展开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将藏品和科研成果展示给社会,为社会发展服务。博物馆教育具有直观性和实物性,它以藏品作为媒介,将“物”中承载的信息传播给“人”,观众身临其境,能够对“物”产生真实的、感性的认识,易于接受和理解。这种教育也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社会上任何一个阶层的群体都能够进入博物馆参观和学习,不受知识水平、年龄职业等条件的限制,无论哪一阶层的观众进入博物馆或多或少都能有所收获,能从中学到些知识。博物馆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将其收藏和科研的成果有效地展现给观众,向社会传递了知识和技能,对人们的智力提高、情感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客观上也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博物馆教育在博物馆所有工作中是相当重要的,它体现着一个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紧密地将博物馆与社会大众结合起来。
我国的博物馆从诞生伊始,其教育职能就已经随之产生。早在20世纪初期,蔡元培先生就提出“教育并不是专在学校”,“除了学校以外,图书馆、研究所、博物院、展览会、音乐会、戏剧等等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只是学校严格一点。”④很明显,他将博物馆、图书馆等视为教育机关,认识到这些机构具备了教育功能和作用,明确提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场所,可以独立承担对国民的教育义务,把博物馆教育纳入整个教育的范畴,使其成为教育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蔡元培在当教育总长时对教育部机构进行了变动,设置了社会教育司,其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业,也就是说,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从民国时期开始就隶属于教育部门,这就明确了博物馆的教育机构属性,从而使博物馆教育成为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全体社会民众,无论他们是什么年龄段、以前接受过何等水平的教育,也无论他们是什么职业、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只要他们进入博物馆,就都是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就都可以从博物馆的展陈当中获取知识。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当今的中国博物馆适逢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型综合博物馆,各类行业博物馆,以及一些私立博物馆的数量不断增加,博物馆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科普方面的巨大功能,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博物馆逐渐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全民教育、终生教育的场所,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息的场所。博物馆教育不仅在范围上有所扩大,在方式方法上也有很大改进,现代博物馆教育方式既包括传统的陈列讲解、电化教育、出版专著期刊等手段,又包括创办系列讲座、夏令营、知识竞赛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近几年国际博协普遍兴起的博物馆走进社区、关注生态自然等潮流,也在影响着我国博物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我国博物馆近几年来正在逐渐改变原来高高在上、由社会精英主导、对观众进行灌输式教育的理念,开始主动走向社会,与观众互动沟通。这些变化,有利于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以观众为本,将博物馆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与观众紧密联系,使博物馆回归社会。
教育学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全球化”和“教育个性化”。⑤这些趋势同样也是博物馆进一步强化教育职能的发展方向。
全民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一项社会责任。作为社会教育重要机构的博物馆,应该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接受教育。
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数据,到2011年底,全国有1804个公共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从制度上奠定了全民教育在博物馆实现的基础。正如《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所提到的:“博物馆、纪念馆是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符合世界文物展示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履行教育功能,有利于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⑥
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博物馆要想尽一切办法把馆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推广,送巡展、办讲座、搞主题活动等等,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实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回望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来华传教士已经开始创办博物馆。这类博物馆比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博物馆要早,中国人见到的最早的博物馆就是这些由外国人创办的博物馆。从1868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韩伯禄在上海创办徐家汇博物院开始,就不断有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院、华北博物院、北疆博物院、济南广智院等。这些博物馆以收集动植物标本、地质矿产标本为主,主要目的是供外国人科学研究之用,当然它们也定时向社会开放,但这只是象征性的,并不具有广泛性,更不能说它们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这之后,经历了1905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成立、蔡元培等贤达人士对博物馆的大力倡导等过程,到了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博物馆的开放达到了新的高峰。昔日戒备森严的皇宫,仅供皇帝个人拥有赏玩的宫中珍藏,如今平民百姓也可以自由出入和观赏,这本身的变化就是对广大民众的一次宣传和教育。据朱家溍先生的回忆,故宫开放那年,“我还是个少年,随着父母哥哥姐姐去逛故宫。票价银圆一元,是按照颐和园票价先例定的。”⑦故宫还对一些参观团体实施了优惠办法,如“凡军政机关或各学校各团体同时有十人以上来院参观,减收票价之半”,“参观日期应在本院所定普通开放日及时间,本优待办法于双十节、新年、特别开放及每月一、二、三日不适用”⑧等。另外,在北京市档案馆所存的《沦陷期间北平故宫博物院工作报告》中,也能看到,即使在抗战八年之中,故宫依然在坚持对社会开放,并且对集体参观者依然有优惠办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博物馆进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期。尤其是1956年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博物馆学史上著名的“三性二务论”,即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文物和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三性二务”是新中国对博物馆性质的一次总结,其中,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其作为博物馆的性质和职能之一被明确提出,人民群众纷纷走进博物馆参观,接受教育。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新形势下博物馆教育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子弟、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也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国外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作为一种相对变动的社会结构,对提高(人们的)社会地位仍然是一种重要手段。”⑨全社会、全民族都能进入博物馆,接受平等的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有益的,这也是博物馆教育的奋斗目标。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贯穿于各个领域,那么,博物馆也不能例外。我国曾于2006年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⑩作为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在发挥其教育职能时尤其需要朝信息化方向发展。
在传统的实物展示、文字展示等博物馆教育手段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技术如影像等,将教育内容更加形象更加具体地展现给观众,能够提高博物馆教育的直观性,提高观众的兴趣,加强观众的自主性。这些都是信息化带给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极其有利的条件。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这一平台,将教育内容有效地融入到信息化技术中,令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从而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全球化的脚步在加快,“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相互借鉴其教育发展和改革经验的自觉性日益提高”,“各国都日益注意培养能使本国经济、科技与世界接轨的人才等”。⑪与之对应的,中国博物馆教育也在不断地与世界接轨、与世界交流。自1983年中国正式宣布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以来,中国博物馆界与国际的关系日益加强,曾举办过多次国际博协的地区性大会、专业年会、研讨班等,大大密切了中国博物馆与世界各国博物馆的联系,汲取了很多经验。这其中就包含有关博物馆教育的内容。2010年,国际博协教育委员会年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并出版了论文集《博物馆:以教育为圆心的文化乐园》,“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学习国际博物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围绕博物馆的使命和目标,打造以教育为中心的博物馆形象,壮大博物馆宣教工作人员队伍,发掘博物馆教育潜能,更好地促进博物馆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⑫在论文集中,有来自国际博协教育委员会、德国、比利时、加拿大、荷兰、法国、瑞典等国家和机构的博物馆教育研究专家,以及中国的一些博物馆教育专家关于博物馆如何开展教育的文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才。“教育个性化也是为了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需要,发展个性,并非放任自流、不负责任、自由无序,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同时让每个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个性,在认识自我个性的同时,认识他人的个性、尊重他人的个性。发展个性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未来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社会竞争都需要创造性人才。”⑬
博物馆教育要顺应教育个性化的潮流,突出博物馆与其他教育机构的不同之处,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只是简单地展示藏品、单一地进行展陈,而要从教育对象出发,找到符合各个观众群体更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通过讲解员引导、多媒体开发、互动交流、专题讲座等途径,让观众在进入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并愿意经常到博物馆接受教育。
在2013年年初的《中国教育报》上有一篇名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决策”的理论文章,其中提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教育事业不仅包括学前教育、学校教育,还包括学校教育后继续教育在内的整个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不仅是适应当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与变革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广大社会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迫切愿望。”⑭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元素,为建成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②摘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报告《迈向知识社会》.
③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第2版.
④宋伯胤.蔡元培的博物馆观.博物馆研究,1984(2).
⑤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第2版.
⑥摘自中宣发[2008]2号《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文件内容.
⑦朱家溍著.故宫退食録.北京出版社1999.
⑧摘自1936年编印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章制汇编》.
⑨奥恩斯坦著.刘付忱等译.美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⑩摘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文件内容.
⑪顾佳峰.教育全球化:对抗还是对策.外国教育研究,2006(9).
⑫郭俊英,王芳主编.博物馆:以教育为圆心的文化乐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1,第1版.
⑬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第2版.
⑭郝克明,季明明.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教育报,2013.1.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第2版.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报告.迈向知识社会.
[4]中宣发[2008]2号.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
[5]朱家溍著.故宫退食録.北京出版社,1999.
[6]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章制汇编,1936.
[7]奥恩斯坦著.刘付忱等译.美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9]宋伯胤.蔡元培的博物馆观.博物馆研究,1984(2).
[10]顾佳峰.教育全球化:对抗还是对策.外国教育研究,2006(9).
[11]郭俊英,王芳主编.博物馆:以教育为圆心的文化乐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1,第1版.
[12]郝克明,季明明.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教育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