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林
(东海县桃林镇石埠小学,江苏 东海 222300)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一切都应由“道”而生,而“道”的最终归宿则是“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就必须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本质体现在“无为”,这里的“无为”不是不作为、没有行动,而是不妄为,是一种哲学观,是顺应万事万物自然规律的变化,以保证天然的本质,达到“无为而无不为”[2]。
将道家“无为”思想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不是说放弃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学生乱加作为,胡作非为,而是转变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释放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回归“本真”状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宽松、和谐、自然的环境,真正发挥育人的功效。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道家的“无为”思想中汲取营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之道。
一、“偷工减料”,突出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虽然内容比较简单,篇幅很短,但是这些文章却涵盖了中外古今、天文地理方方面面的知识,可谓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在教学实践中,要想把每一方面的知识讲深讲透,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然而课堂教学时间却相对固定,再加上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可以适时地“偷工减料”。
所谓“偷工减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所教学生的实际,在凸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有所不教”,即在教学中凸显教学的难点、重点,有侧重点地讲清楚核心的问题,并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对于一般琐碎的知识点、学生已熟知的内容等,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选择的自主学习。具体地说,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偷工减料”,即“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和难点,才能真正做到“有所为”,即把有限的时间放在该教的和该重点讲解的内容上,才能真正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他们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当然,“偷工减料”并不是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地由着学生,也不是对“教”的全盘否定,而恰恰是一种辩证的取舍,与其面面俱到,还不如抓好重点,把几个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给学生阐释清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所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有所教”,这既保证了第一课堂的学习实效,又充分利用了课外资源,通过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不教胜教”的目的。
二、“不求甚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然而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在不同的心境下阅读同一篇文章,其体会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没有完全一致的标准答案。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做呢?可行的办法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方式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对于学生不成熟的观点和想法,要力戒全盘性地否定、破坏性批评,而应对其合理的加以肯定,适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思考问题的欠缺,对于不同创新的观点和想法,要予以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上课伊始,就把学生带到具体的语境中,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只乌鸦,口渴难耐,眼睁睁地望着瓶子里的水,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喝到瓶中的水呢?学生会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根据自身的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比如有学生会说:“乌鸦需要找到一根吸水的管子。”“乌鸦可以请求同伴的帮助。”“乌鸦能不能用嘴巴在瓶子上啄一个小洞?”“乌鸦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脚垫高些?”……学生因为缺乏生活阅历,知识积累不足,所提出的想法有的天真有趣,有的则完全是自己的想象,而这恰恰是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所在。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老师可以拿一个瓶子,给瓶子里倒些水,模拟具体情景,再拿些石子,放到瓶子里,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这样一步步科学引导,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此外,还可以现场演示学生的想法,分析学生想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
三、留有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疑问是思考的源泉和动力。疑问如同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不断地探究和思考,进而在释疑中获取新知识。因此,帮助学生“释疑”就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但教师不可一味地以释疑为目的,因为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学生的疑惑是多样性的,教师不可能把学生所有疑问都一一解决。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地留下一些疑问,会让学生永远被疑问所吸引。在这种吸引下,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帮助解决疑问,这又是无为而自为。比如《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小英雄王二小是怎样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因为学生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不是很了解,会对抗日战争充满疑问,如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要抗日?王二小面对日寇为什么能做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等等。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介绍学生回去观看一些与抗日战争体裁相关的影片,以及相关的漫画书籍。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自主研究,探究学习,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
四、阶梯式学习,尊重学习规律,循序渐进,事半功倍。
小学生学习语文,重要的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对字、词、句的理解,即语文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同一个成长的阶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主生成一个成长的阶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3]。以背诵课文为例,就可以采用阶梯式学习法。一般情况下,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许多学生会被这种苛刻要求吓到。于是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带着“胆怯”背诵课文,而不是出于自主需要背诵。试问:学生如何高效地背诵呢?相反,如果在背诵之前,教师把需要背诵的内容理一理、顺一顺,要求学生只要可以像老师一样把大概内容说出来就可以,等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进一步提高背诵要求。如在教学生背诵《燕子》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记住:燕子外形——燕子从南方来——燕子飞行姿态——燕子停歇。通过这样的阶梯要求,学生觉得背诵不可怕。或许还会让后进生找到久违的自信,掌握背诵技巧。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把背诵当做一道坎,而是乐于背诵。这样,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会不自主地背诵一些好词佳句,这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也正是无为而自为。
[1]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
[2]卢图龙.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7.
[3]程鸿勋.生命发展阶梯.朝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