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雨 胡贝贝
(浙江科技学院 团委,浙江 杭州 310023)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环节,更是大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完善教学体系,优化大学生的知识构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我的价值和在社会中的责任,多方面提高综合素质。
纵观近来相关研究,虽然在实践的内容、形式和体制优化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其应有作用的发挥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高校作为先进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宣传工作正不断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形势日趋严峻。面对社会实践宣传,一些高校仅仅注重宣传的发动,却忽略了实践过程中的规划、指导、跟踪。有些高校对外宣传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没有好好策划、执行社会实践,颇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势。此外,许多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和宣传过于单调,缺乏广泛性、针对性、吸引性和感染性,有“虽上传而下不达”之态。
对于社会实践,许多大学生对其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目前以书面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下,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有所抵触,不积极参与,更有甚者不参与其中。高校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推动者和监督者,应做好引导、支持的工作,然而部分高校管理者却仅仅将“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创新实践”放在口头,并未以实际为出发点,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出榜样。由于长年以来,面对各级教育部门下达的社会实践的指示,部分高校的管理者产生了宣传倦怠和实践疲劳,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为学生的权威所应具备的号召、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再者,虽然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实际意义,但是由于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意义和认识存在着理解上的偏见和偏差,使得他们不能全面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然而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却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成长特性、专业特点和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环节相对抽象化、概念化,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进行对照。社会实践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感性和理性双重认识的契机,然而部分高校因循守旧,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实践化的积极性和时效性,造成了学校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脱节。
随着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培养新型优秀大学生的重要举措。但是,从现实层面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来仍然有许多高校并没有将社会实践板块正式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这就导致了这些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研究和宣传力度的不足。二来很多学校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划拨专项资金,而许多单位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怕花钱、怕麻烦,这便导致很多活动需要学生、老师自己负担部分费用,使得许多原本学生参与热情较高的社会实践项目不了了之。有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对社会实践板块的教育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却忽略了实践的制度化、科学化及规范化要求,这使得许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导致实践意义大打折扣。
我国的许多高校暂时还未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的实践过程、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建立科学的、质与量双向分析的考评制度。与此同时,对参与和指导的教师的表现能力也缺乏一定的考评体系。这就导致了包括指导人员和实践人员在内的实践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降低。而当下众多学校依旧以重点实践团队为主力军,着力追求某几个点的影响效应,在表彰和考评时也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倾向,久而久之降低了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对其实践意义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识尚且不足,学校相对重视欠缺,对社会而言,则是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设施。对此,我们可以从完善相关措施,加强教学重视,以及实行相关的政府政策等方面出发,提出有规范性和实效性的优化措施。
为积极应对当下高校宣传社会实践活动手段单一、关注度不足的态势,积极寻求一个创新的模式,全面动员、广泛要义的错误,要一改以往“口令式”宣传的做法,积极探索各种新型宣传模式,拓宽宣传途径是十分重要的。高校作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社会、政府及企业的价值传递者,应该避免仅注重宣传的发动却忽略实践的真正渠道,力求宣传形式多元化,结合现代多元文化,将宣传做到“点、线、面”多层次的结合。同时应加强与校外各传播媒体的接洽,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此外,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思想和实际的双重保障。例如,积极推进新媒体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借助多元化媒体的力量,广泛传播信息,进一步扩大高校社会实践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面对信息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各高校应及时对学生周围存在的错误观念和腐朽思想进行拨乱反正,充分发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科学理论导向功能和拓展素质教育实践功能。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丰富其科学文化知识外,更要用优秀的思想武装其头脑,而仅靠课堂授课教学环节很难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和领悟到其重要性。因此,社会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充分感受优秀思想品德对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越来越被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视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榜样育人、情感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为出发点,举办形式多样的一系列相约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活动,通过校内校外相互结合的模式,切实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实践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均是当代优秀大学生所需要接受的用以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途径。面对当下社会实践的内容缺少针对性,实践脱离专业等的问题,当务之急是了解校情、民情和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建立完善的课内外教育实践体系。各大高校应该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将实践和教学相结合,改变高等教育偏重理论教学的现状,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积极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成绩纳入课程综合成绩的考核指标,以改变长期存在的过度偏重理论教学而致使其“独占鳌头”的现状。借鉴国外社会实践经验,加快各高校校内技能实践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建设进程,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结合专业特色与实习实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完善技术,改革创新,传承学以致用的思想,将所学知识真正用到实处。
政府和社会应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各自在高等教育及社会实践中的角色,分清权利、义务和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通力合作,保障、监督和指导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确保其实效性。贴合当下市场竞争机制,以双向受益为宗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加强学校、政府、社会等之间的联系。例如,高校层面应该加快社会实践纳入教育计划的进程,而政府部门应该主动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并转变职能,由管理者的姿态转变为协助者。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结合各高校现状,从实际出发,依托学校、企业、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多层次、多纬度地有效整合资源,强有力地巩固社会实践作为联系、沟通、协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对实践成效的考评表彰依旧粗糙,对何时评价、如何评价学生和指导老师的社会实践成果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方面这是由于社会实践本身涵盖面十分广阔,评价体系很难做到统一,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实践类型和形势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评价评判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了。因此,各高校在着力于建立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社会实践教育管理体系及运行保障机制的同时,应该注重针对实践的质与量的长效评价机制,多方面考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在积极引导重点团队实践的同时,高校应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其榜样的意义,利用重点团队带动普通团队、普通个人,以面带线、以线带点,全面激活社会实践的多层次、多维进行,保证社会实践在高校中的活力和价值。高校有关部门及时做好信息的采集和反馈,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将社会实践项目作为考查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的指标,并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保证社会实践的自我驱动和长效运作。
从完善实践规范化角度来说,随着实践的场所基地化、内容科学化的落实,当代大学生实践的规范化、多元化、科学化进程将加速发展。而这些趋势在带给大学生更高的生活姿态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刘海存,朱兴同.论权威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2012(1):61-63.
[3]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周挥辉.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46-47.
[6]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2):47-51.
[7]贝丽静.政府职能缺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2(11):239-240.
[8]梁亚民,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1(4):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