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冬
(昆明理工大学 艺术传媒学院 美术系,云南 昆明 650093)
景观是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指各级自然综合体,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一般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景观”一词的英文词是“Landscape Architects”,它是美国人奥尔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8ted)的发明。景观设计起源于西方文化,但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由偏重实用型向审美感官型发展,单调统一的景观设计风格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景观设计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时代特色。中国画美学是景观设计构成要素中的文化形态,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根源,现代景观设计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运用更加注重二者的结合,如果能把传统与现代进行很好的交流,使国情本土文化与其融合发展,就可以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必定会涉及美的问题。什么样的景观是美的,如何设计美的景观,这些是景观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应借鉴中国绘画并以此作为环境景观建设的指导。童寯先生曾说:“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他还说:“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三维风景画,一幅写意中国画。”18世纪著名园林家钱伯斯称中国的造园家“是画家和哲学家”。荷尔德林吟唱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成为21世纪很重要的文化理想。绘画艺术的原理植入园林营造中,使园林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那么如何才能让身边的景观既适合居住又能满足居民乐居的审美需要?这就要在结合地情地貌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国画的美学资源,创造出富有艺术美感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一样,是中国人自然观与审美精神的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亦是自然与人的亲近。
从中国古典园林来看,园境与画境的通融自古有之,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文人画家如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清代的石涛、郑板桥等知识分子对园林营造的参与和造园师向绘画艺术的学习和借鉴,使园林融入了诗情画意,他们的艺术理论实践是基于对自然美的深切领悟并更加深刻地表现着自然,这样的美学思想揭示出我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观,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这既为后世山水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山水境界美学基础,又成了后人追求山水审美境界的向导,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和中国绘画相生相长。如老子反对人们追求感官的美,而崇尚与“道”合一的“玄德”之美。[1]“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有着很强的美学性质,表现出了崇尚山水的审美情趣。中国造园注重于“景”“情”。景观设计的主题并不是完全从客观实在的物体上体现出来的,给人一种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情景交融在这一体化的审美意境中,景已经不是原来的景观结构组合,情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心理结构组合,而是这两种结构组合在人脑中的再组合,人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和发展了客观世界的景观技术、构成、转化和发展为景观审美构成而成为人的审美客体。如《园治》掇山篇中所描绘的“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鼓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都极富于诗意的境界。景观设计是通过对一定范围空间形态的重组和创造,使其满足人们使用功能、审美心理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其实质是空间设计。[2]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山水画的物化形态,它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性象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画者笔下的山水是情境,也是意境。这种“师法自然、遵从自然”的原则,从根本上来讲所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景观设计手段,虽然两者的空间形式不同,表现的手段各异,但都源于自然。中国画美学历经历史的沉淀,更多融入了人性和自然的因素。通过简洁的形式,将中国绘画艺术、园林山水景观与现代生活的需要相结合。中国园林景观所呈现的则是山水环抱, 曲折蜿蜒花草树木自然之原貌。景观是规划设计中的一部分,它与人自然相存相依。按照康德的观点,艺术与自然的第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艺术是人的创造物。[3]在景观设计中,人类的审美情趣和自然属性正受到更多的尊重。作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完美结合的作品,景观设计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天人合一的宜居环境。久居闹市的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追寻自然、崇尚自然追寻人和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理念。[4]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表达的是一种山水画的本质、一种人类对传承文化与艺术追求的理想化境。在景观设计中不断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以求得人与自然达到真正的协调已成为中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一项迫切任务。将含蓄之美融入意境之中,始终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艺术的目标。杭州西湖赏月,其本身就是人的景观审美意境的物化。[5]
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由于漫长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符号,如点线面的美学特征直接反映了园林景观的艺术形式,“计白当黑”是国画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山水画构图的法则,同样可以用于指导景观设计。将这些富于民族形式和情感文化符号有机地组合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这无疑会给城市带来文化气息。这种美学观念作用于现代环境设计,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创作时有了中国艺术精神,并将美学所倡导的与自然和谐的美学观念融合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使作品具有“中国味道”。
2.1 有意味的形式——点线面的美学特征直接反映了景观的艺术形式
国画当中有意味的形式,经夸张可总结为点线面。在画面中点可表示树,线为房,山为面,他们错落有致地经营着一张画总的格局。在艺术方面,点线面美学和景观相通的,景观设计中的面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景观格局。通过艺术的手段是可以转化的。美国著名建筑师巴里·A·伯克斯说:“艺术和建筑总是会把观赏者拉同到那些作为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的最基本的形体上来。这些基本形体的意义是永远也不会被磨灭的:它们充满了在新的构图组合上的可能性,让人们不断去探索。”[6]对中国人来说,每一个接触过中国书法的人,都体验过汉字结构那种在平面上创造立体的“空间”意趣,都听说过书画家强调“线与线之间的流动”,魅力和神韵才是书画艺术追求的空间所在。这种神秘的魅力在传统中国的木框架建筑并不陌生,从竖起一根木柱,架设一条梁枋,到楣檩桁椽,无不是书画家所说的那样。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地在“在天空中勾画”的,体会优美的线性结构空间。[7]而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抽象出来的元素,通过对中国画线条的把握与分析,如自然式景观变化丰富,意境深邃、委婉。我们看到了关于现代景观设计的精神背景与灵动,启示我们要从承载着民族文化意蕴的中国画线条中来汲取营养寻求出路,也便从基本形态的简约提取上找到了线条艺术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契合点,进而也便找到了线条艺术与景观设计之间的相互通融的精神脉络。
2.2 留白——国画意趣形式美与景观的现代发挥与营造
留白是国画形式美表现中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空灵之美也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的主要体现。在国画艺术中,追求神色、追求气韵,使得仅用黑白色彩便可产生“象外之象”与“韵外之致”,达到一当十的效果。国画意趣的现代发挥与营造将中国画线条艺术的神韵物化为现代人居环境的景观形象。它们虽然都有各自的体系,但是在时空意境的营造上是有相同的美学意蕴的。
从国画的二维虚实转化为景观设计中现实存在的三维空间虚实,实质是一种空间的置换。要发挥景观设计的创作主观能动性:从景观设计中的虚实与中国留白内涵出发以中国画留白的理论来指导景观设计的实践。中国园林的独特性也在于它是写意的。运用写意的手法,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从而使有限的园林空间具有了无限空灵的感受。景观设计中的虚实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虚实的思想和对景观空间体验的方法。正如景观设计师要表达“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茂密的山林可视为实,隐现的建筑就被视为虚。景观设计中的虚实和中国画留白的本质都是虚实空间营造的相关问题,在艺术加工和提炼的过程中具象景物会被赋予特定的精神内涵,完美融合后的具象要素成为整个环境的意境营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总能看到给人以“有声更觉静”的空灵境界,山石为实、水面为虚;黑为实,白为虚;有色为实、无色为虚等。要综合运用各景观元素的疏密和虚实的关系。
中国画美学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及运用,是中国式思维方式在景观艺术中的反映,是中国景观设计艺术创作的重要法则,也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景观设计屹立世界设计领域的重要因素。
[1]刘宏彬评析.老子[M].武汉:崇文书局,2003:119.
[2]徐涛.景观空间创造——景观设计方法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7):241-243.
[3]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49.
[4]宗炳.画山水序·叙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5]宋韩拙.山水纯全集[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78.
[6]巴厘·A.伯克斯著.刘俊,蒋家龙,詹晓薇译.艺术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赵广超.中国木建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