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传统谚语中的女性文化观

2013-08-15 00:42:55
文教资料 2013年6期
关键词:谚语日本传统

蒋 静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日语系,湖南 长沙 410116)

1.引言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我国的谚语源远流长,根据《古谣谚·凡例》记载:“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1]说明谚语在文字产生之前早就已经存在了,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被记录了下来。

中国与日本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两国在文化、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相近相连。日语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谚语,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日两国都属于“儒教文化圈”,日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入日本的儒教构成了大化改新以后贯穿日本律令的道德要素。在日本律令的法学说中,有“妇人以夫为天”、“夫乃妻之天”的内容。这些内容显然与中国儒教男尊女卑的思想一脉相承。[2]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在日本谚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在中日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女性以其独特的性别角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持续不断地受到限制、约束,经受过神权、皇权、夫权的种种压迫。在神权方面女人被视为“污秽之物”。如民间流传的谚语:“女人上船船就翻。”在皇权方面女人被视为“祸水”,如“美色从来是祸胎”。在夫权方面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女性天生就应温柔,女性的社会角色就是贤妻良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日古代就有所谓的“男女有别”、“夫为妻纲”、“三从四德”。因此,通过对这些与女性有关的谚语的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中日传统女性文化的特点。

2.中日传统谚语中的女性文化观

2.1 中日传统女性形象之美观

美丽的女人是首诗,也是一幅画,是宇宙间灵秀之气的凝聚,更是上帝的杰作。只要我们翻查古往今来的文献资料就不难发现,人类对于美的追求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中国传统美女的标准是:饱满的瓜子脸,眉毛细长如弯弯的新月,四肢和手指纤巧,皮肤细腻,白里泛红。

汉谚中有不少谚语描写了女性的天生丽质和略加修饰后的脱俗之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燕赵妇人美如玉。”

“黑大的眼睛,显出姑娘的俊美。”

“花为肠肚,雪作肌肤。”

“少女要有百灵的歌声。”,等等。

与汉语一样,日语中也存在许多描写外貌美的谚语。日本传统美女的标准是:瓜子脸、白皮肤、泛着淡淡粉红的脸颊、高挺的鼻子,娇小的嘴巴生动而富有活力,两排整齐而洁白的皓齿时隐时现。从下列谚语中能得到体现:

“一瓜実に二丸顔。”(头等瓜子脸,二等圆胖脸。)即女性的脸型最好是瓜子脸,中间高出,略呈细长型,其次是圆脸。

“米の飯と女は白いほどよい。”(女人皮肤越白越好。)女人即使相貌有很多缺点,如果皮肤白也可弥补这些缺点。类似的谚语有“色の白いは七難隠す”(一白遮百丑)等。

在女性面部美的全部特征中,眼睛最受重视。“女の目には鈴を張れ”(女人的眼睛装上铜铃)。说的是女人的眼睛要像铃铛那样大才好。在日本的江户时代,认为女人作为美人的标准就是大眼睛。也许因为“大眼睛”的日本女性太少,所以日本对于女性的眼睛特别看重。

当然,漂亮的脸蛋,迷人的身材绝不是女人全部的美,还应有女性的底蕴。所谓的底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要求女性必须有细腻的情感、温柔的言行,这就是女性的内在美。如:

“功名出于闺阁。”

“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

“与其择漂亮的脸,不如择善良的心。”

“一个美丽的姑娘只能悦目,一个高尚的姑娘能够贴心。”

“美名胜过美貌。”

日本人不但注重女性的外貌举止,更注重的是女性的内涵。因为外在的美丽会像雨后的彩虹一样转瞬即逝。请看下列日谚:

“男は度胸女は愛嬌。”(男子要勇敢,女子要温柔。)

“女は人間を左右にせよ”(女人对谁都应该和蔼。)

“見目より心。”(容貌美不如心灵美),与容貌漂亮相比,心灵美更为可贵。

说明了女性的内在美较之外在美更胜一筹。

2.2 中日传统女性社会地位观

被人们普遍尊崇、认同的大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论语·阳货》他首先把女子与小人并列在一起,就是对妇女严重的歧视,孔子的这句话,千百年来被儒家奉为经典。孟子道:“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儒家思想终于成为了“儒教”,统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儒教”的两位教主“圣人”都这么看待女性,使得几千年来女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男子中心成了人类社会的普遍特征。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女子受到更多的压迫。她们不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且她们的地位低下,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社会上没有她们的舞台,外面是男人们的天地。中国鲜活的几千年的历史中,男人命是个宝,男人不管他多大的错都可以原谅,女人犯一点小错就会送命,相差极其悬殊。就算是武则天这样的女皇帝也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传统观念认为天下应该是男人的。中日两国,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偏见是长期存在的,长久以来,女性在社会所处的不平等的卑下地位,造成了语言上对女性的歧视。在中日谚语里反映传统社会里男女不平等,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现象很多,我们先看汉谚:

“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臣为君死,妻为夫亡。”

“贤妻唤回迷路郎。”

“尽孝兼慈,不特助夫还旺子。”

“妇人声满四邻,不恶也是神。

再看看日语部分。

日语中,丈夫通常将自己的妻子叫做“愚妇”、“家内”、“拙荆”“女房”等。相反,妻子却称呼丈夫为“主人”,男尊女卑由此可见一斑。“家内”、“女房”显然是限定了女人的活动范围只限于家里,“愚妇”、“拙荆”则说明了女人经济地位的低下。

我们考察以下日语中的诸多谚语,就可发现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中,男性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如:

“夫に付くが女の道。”(女子从夫是正道。)

“女子は五障三従あり。”(女子有三从四德。)

“女に七去あり。”(妇有七去,指丈夫休妻的7种理由,如“淫去”“妒去”等。 )

“鬼と女は人に見えぬが良き。”(女人和魔鬼还是待在家里不见人好。)

“女子の横座は百になってもない。”(女子百岁不能坐上座。)

2.3 中日传统女性婚姻嫁娶观

婚姻是文化的一个方面。中国传统婚姻是以两性相爱而结合的,女人没有选择对象的自主权。“三从”是封建社会女子必须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当时社会女性婚姻观的真实写照。这方面的谚语有:

“全凭父母一句话,屎壳郎、癞蛤蟆也得嫁。”

“鲜花插在牛粪上,巧妻常伴拙夫眠。”

“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

“不打老婆非好汉。”

“挨打受骂休烦恼,受些气儿灾祸少。”

“三年不知公婆意,十年摸不着丈夫心。”

传统文化把情爱、性爱视为恶的人性,中国古代的婚恋史,实际上就是男人不断出去风流快活,统治阶级通过三妻六妾满足自己的性爱欲望,普通人无妾无妓,其性爱表现往往采取犯禁方式——偷情。女人以色事夫,一旦人老珠黄,则“门庭

冷落马鞍稀”,便遭冷落遗弃。谚语中有许多血泪控诉:

“妻不如妾,妾不如婢。”

“婢不如妓,妓不如偷。”

“自古红颜多薄命,人老珠黄不值钱。”

“红颜多薄命,知心不遇。”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旧时的日本妇女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忍辱负重,毕恭毕敬的贤妻良母形象。传统的婚姻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婚姻生活中妻子依附丈夫生存,而且,妻子应当像家奴一样忠贞地服侍丈夫,顺从丈夫。婚后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这和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夫为妻纲”一脉相承。请看日谚例子:

“一女両家の茶を喫せず。”(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

“男は松、女は藤。”(男人是松,女人是藤。)

“妻は夫の譜代の臣。”(妻子是丈夫永世的臣民。)

“亭主の好きな赤烏帽子。”(丈夫放屁也说香。)

“主人と病気は勝てぬ。”(夫命不可违。)

尽管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得不到公正待遇,甚至遭到鄙视。但是一个忠诚、贤惠和能干的女人,能使丈夫事业有成,儿女健康成长;而一个“坏女人”或不称职的妻子,会不经意地毀了丈夫的事业甚至江山社稷,毀了子女的前途,毀了家庭的平安与幸福。因此,要结婚成家,选择一个贤惠善良的女性做妻子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谚语中有不少描述女性职责的:

“妻贤夫祸少。”

“男立外,女立内。”

“姑娘讲绣花,秀才讲文章,农民讲种地,渔民讲海洋。”

“男勤耕,女勤织,丰衣又足食。”

“女人爱针线,男人爱镢头。”

“好小子进了书房,好闺女进了绣房。”

日语也毫不逊色,比如:

“家に無くてならぬものは上がり框と女房。”(无妻不成家。)

“女房は家の大黒柱。”(老婆是家里的顶梁柱。)

“女と俎板は無ければかなわぬ。”(家无女人不行。)

“男は妻から。”(妻贤夫达,妻愚夫穷。)

“悪妻を持った男はこの世ながらの地獄。”(娶了坏老婆,如同下地狱。)

“悪妻は一生の不作。”(娶了坏老婆,倒霉一辈子。)

“鍋釜売っても良い格もらえ。”(砸锅卖铁娶贤妻。)

以上谚语说明了在家庭生活方面女性的重要价值和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4中日传统女性被视为“红颜祸水”观

杜甫的诗 《暮秋忆枉裴道州手札》:“忆子初尉永嘉去,红颜白面花映肉。”其中的“红颜”二字都是指美丽女子的容颜,后来逐渐演变成美丽女子之代称。《辞海》里给“祸水”下的定义是“祸人败事的女子”。“红颜祸水”是自古就有的一种说法,大致是指美女会耽误国家大事的意思。

在旧中国,女人就像男人的一件衣服,想穿就穿,想丢就丢。同样,也像一件风屏,专为男人遮掩住他们的缺陷。又像一只替罪羊,男人所有的过错都由女人一并承担。传统的中日两国社会都认为女性是罪恶的化身,成为社会所责骂、唾弃的对象。因此,中日谚语中有很多谚语把女人描绘成一个难以相处、危险、惹是生非的幕后祸首或罪魁祸首。

“美色从来是祸胎。”

“女人上屋屋要塌,女人下船船要翻。”

“女人当家,房倒屋塌。”

“天下最毒妇人心。”

“养男不养女,养女要受苦。”

“养儿防老,养女赔钱。”

“郎才女貌,癞汉配丑妻。”

请看日语部分:

“女の笑窪には城を傾く。”(女人的笑涡可倾城。)

“女は乱の基。”(女人是动乱之源。)

“女の情けに蛇が住む。”(最毒莫过妇人心。)

“大蛇を見るとも女を見るな。”(宁见大蛇勿见女子。)

“酒と女は敵なり。”(酒与女子是大敌。)

以上谚语深刻地揭露了过去的女子地位低下,深受歧视的社会现象。

3.中日传统女性谚语男尊女卑的形成原因

原因一:从历史根源看,男尊女卑最初是由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的作用日益重要,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来源,强而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转移到男子身上,于是体力较强的男子便在经济生活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以男子为核心的大家族家长制便应运而生,男性家长与丈夫居于统治地位的父系氏族公社也逐步形成。男女地位的转变,导致了婚姻形式的变化,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女人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女性的权利、尊严、人格逐渐被抹杀,最终成为男性社会的附庸和工具。

原因二:从文化方面看,历史上儒学曾经跨山、渡海、南下,流传到朝鲜半岛、南亚次大陆乃至南洋群岛一带,东亚各国在古代都崇尚过儒学,儒学作为各国共同的文化传统曾经以各种不同的渠道普遍地影响到东亚、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结构、教育制度、家庭组织等,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文化思想为特征的“儒教文化圈”。儒教思想统治中国两千五百年,日本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所提倡的男尊女卑思想在中国和日本的社会意识形态中乃至东南亚各国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谚语“女に七去あり。”(女子七去)认为女子结婚后,若有不顺从父母、不育、多嘴多舌、偷窃、淫乱、嫉妒、不治之病等七种情况,就应该被丈夫休掉。这一做法甚至成为古代日本的律令,而得以在日本社会中宣扬儒家的妇道精神,进一步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言行。[3]

4.结语

谚语是文化观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文化、生活习俗,而人类文化中包含女性的文化。在众多谚语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与女性有关,因此中日谚语中也就自然而然有了有关女性的一部分。男人和女人构成了这个世界,但是千百年来这个世界的主宰一直是男人。中日两国传统家庭都是实行家长制、大家族制的。在家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家长为主,夫妻关系是一种主从关系。社会对夫妻角色所确立的规范以“三从四德”为核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出现了有关反映传统女性观念中所包含的蔑视贬低等思想观念的谚语极多:“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七去之恶”、“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是中日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我们要冷静分析,有许多精华的地方值得发扬,比如“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与其择漂亮的脸,不如择善良的心”、“見目より心”(容貌美不如心灵美)。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谚语中体现出了人们新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我国,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反映此种变化的谚语诸如“(婚姻)爹娘做主,一辈子受苦”、“强扭的瓜不甜,包办的婚姻不美满”、“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等等。当今日本社会传统的婚姻观也在弱化,结婚观的多样化呈现发展趋势。日本年轻女性在择偶时虽不能完全摆脱现实、功利的影响,但追求个人幸福,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仍然是大多数日本女性的婚姻模式。情感的需求和满足成为日本年轻女性的主要结婚动机,“男は度胸、女は愛嬌”(男子要有胆量,女子要有魅力)。语言是有时代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被淘汰、新的会出现,因此新的女性形象必将用新的谚语来描述。

[1]杜文澜.古谣谚[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8:6.

[2]杜芳琴.女性观念的衍变[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33-136.

[3]张艳萍,徐璐.论日语谚语中的中国文化因素[M].外语教学[J],2007(2):39-42.

猜你喜欢
谚语日本传统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说说谚语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