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叶
(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范畴化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认知手段。人类的范畴化能力,首先体现为对事物的基本区分,以“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1983:77);“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Lakoff,1987:6)”。因此,何为范畴化以及如何范畴化成为重要课题。我们认为,范畴化是人类以主观能动性观察纷纭复杂的外部世界,并根据所发现的相似性将世界条理化的认知过程,是人类参与世界过程的认知活动的起点。两千多年来,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论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度、广度和视角的变化,范畴理论也趋向多元化。Rosch等人提出的原型范畴论以及韩礼德、麦悉森(1999)(陈海叶,2008,2009)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模式,都试图从新视角来解释人类的认知机制。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经典范畴论与原型范畴论的理论冲突,并提出语境进路的范畴理论,阐明其主要特征、优势和解释力。
经典范畴论强调范畴成员与非成员间的二元对立,否定边缘范畴的存在。但自维特根斯坦首先发现同类范畴之间的家族相似性以来,先后有诸如Berlin和Kay等学者证明,范畴之间存在边缘范畴,Rosch(1975)继而提出了原型、基本层次结构等概念。莱考夫(1987:14)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才大胆断言:“渐变范畴是真实的”(同上:15),经典范畴论是“关于心智的错误观念,这一观念已伴随我们两千多年了,必须加以改正……观念的转变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这个变化包括真理、知识、意义、理性的等其他观念的变化,甚至语法观念的变化”(1987:xvi)。但是,国内外不断有学者对后现代经验主义哲学和原型范畴论提出质疑。胡塞尔(1998:112)认为,一味用“经验”和“实证”来反对形而上学有其偏差,因为只有不顾或“悬置”经验对象,才能“自由地”处理理想的纯粹的形而上学的对象。只有借助理想的纯粹形式,杂多的经验才有了秩序。科学就存在于用纯粹形式整理经验杂多的活动中(彭立群、赵威,2011)。Wierzbicka(1996:167)也曾指出:“把原型理论当成一把万能钥匙,以为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将很可能是有害无益的。”
在过去的20年里,国内对原型范畴论的研究热情大为高涨。据笔者对国内期刊的调查,从1994年到2012年6月的近20年间,国内 CSSCI期刊上以“范畴化”、“原型范畴”、“类典型”、“范畴理论”、“家族相似性”以及“家族相似”为关键词发表的论文达到519篇,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达到175篇。其中大多数是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赞颂和对经典范畴论的批判,(如石毓智(1995),袁毓林(1995),杨忠、张绍杰(1998),吴世雄、陈维振(2004),廖光蓉(2005),等等,或者原型范畴论在词汇、语义等语言教学中的运用,如王子春(2006),梁晓波、李勇忠(2006),熊锟(2007),等等。然而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开始质疑原型范畴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1)探讨层次错位,即这两套范畴体系处于不同层次:前者是本质而后者是现象,原型不能作为划分范畴的根据,如赵彦春(2010),赵彦春、姜孟(2007);(2)混淆了共相与本质,否定了范畴的本质,如王宇弘(2008)、赵彦春(2010);(3)在实验方法方面流于经验和主观如江桂英(2011);研究样本缺乏语料的多样性如俞建梁、黄和斌(2007)等。经典与原型范畴论之间的冲突似乎渐趋激烈了。
经典论把范畴理解为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原型论则以经验主义为基础,把范畴理解为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对主观心理意愿的满足,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验识解的范畴化模式则“更接近后现代主义的语法哲学,它通过经验范畴在语法中的体现来识解经验世界”(陈海叶,2009:202)。这些范畴理论虽然各有独特的解释力,但是由于经典与原型范畴论各执一边,在对世界事物的解释方面必然存在某种片面性。我们认为,一方面,承认认知范畴的经验事实与原型论所蕴含的主观性与建构的社会性,并不完全意味着该范畴论是纯主观的,而只是说明,Rosch等的实验事实与原型理论是对范畴实在即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理解;另一方面,理论的更替往往是能够揭示更高层次的客观理解,所以,站在某一边的立场而破斥原型范畴论或经典范畴论都有失公允。
从语境视角观照范畴化,我们不再把范畴理解为认知研究的结果——认知范畴,不把它看作纯客观的,而是把它理解为认知研究的目标,把认知的结果看成是对现实事物本身的理解,把范畴理解为依赖于语境的概念。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把经典与原型范畴论之间的龃龉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对范畴本质的揭示。原型范畴论中范畴概念的语义与语用演变、其灵活的运用规则以及认知过程中的主观性、社会性与语言等因素,是范畴理论不断逼近现实事物本身实在的具体表现。认知范畴化过程中蕴含的主观性具有合理地位,因为“范畴化和概念化是一种心智过程,像心智能力一样具有规则性,因为人类形成范畴时必须依据一定的规则(王寅,2007)”,而人的心智过程必然会体现出认知主体的主观性。Langacker(1987:116)也认为:“一个事体在该范畴的范围内可以偏离原型的距离没有固定限制,只要实施范畴化的人具有足够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就可找到该成员和原型成员的相似之处。”澳大利亚土著语Dyirbal中有个词balan,可表示 women(女人)、fire(火)、dangerous things(危险物)、水、无害之鸟和像 platpus(鸭嘴兽)、bandicoot(袋狸)等特殊动物。这些毫无共性的范畴在土著人看来却是相互联系或大致相等,故将它们归为同一范畴。这个例子恰恰证明了Langacker等的上述论断。
杜威曾反思:“哲学思维最普遍的错误是忽视了语境”(Deway,1931,转自 Hahn,2001)。Schlagel(1986:xxxi)曾断言:“所有的经验和知识都是相对于各种语境的,无论物理的、历史的、文化的和语言的,都是随着语境而变化的。”范畴认知过程的语境特征正是范畴理论依赖于语境的具体体现,因此,语境进路是范畴理论新的可选项,语境因素成为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角度,因为范畴在建构过程中,必然有语言与非语言(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主体的身份、地位、心理与文化背景、交际的目的、方式、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伴随话语结构的副语言特征)等多种语境因素共同施加影响。在哲学界,语境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纲领(江怡,2011),是最有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因此,语境进路的范畴理论有其多重理据。
语境进路的范畴论不同于经典范畴论。它主张,认知主体在对事物进行范畴类属划分以及范畴的确切含义都是语境相关、语境敏感和语境依赖的,语境决定范畴的意义;也就是,范畴的形成和理解具有语境依赖性,范畴理论的形成同样是语境相关、语境敏感和语境依赖的。“balan”这一澳大利亚土著词汇竟然包含七个在我们看来毫无关联的义项就是典型个例。语境进路强调范畴建构的语境依赖性,范畴结构形成过程的动态性以及范畴理论的开放性;强调范畴建构过程的语境依赖性并不否定事物之间的界限、范畴间的区分度,不否定事物的事实存在,不否定经典范畴论。语境进路的范畴论强调动态性,因为经典范畴论只代表了二值逻辑思维方式中的两种极端理想状态,即二元互斥,但在具体实践中实际存在着许多中间状态,它们体现了对实在不同程度或层次的理解,如麻雀、知更鸟、鸵鸟、家鸟、野鸟等。因此,语境进路主张,应当始终在动态的、开放的语境中理解范畴和范畴理论。语境进路的范畴论使范畴成为一个与研究过程相关、与真实的符合度相关的概念,而不再是一个与研究结果相关的范畴成员之间关系的概念。这些主张决定了语境进路的范畴论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征:
语境通常分为语言和非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又包括情境知识、百科知识(世界、社会的一般知识)和有关某事的具体信息。语境进路的范畴论具有动态特征,这意味着,它首先突出了认知世界事物的语境性或即时性特征,即范畴不仅是社会过程的结果,更渗透在情境、场合、偶遇和日常生活惯例等动态的社会过程之中。它是此时此地的经验与认识,具有因民族、国家、文化、历史时期而异的特征,比如,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人们把“面条、馒头”等视为[饭的]典型范畴,而南方人却把“米饭”视为典型。费尔莫(Fillmore,1982)详细考察了breakfast(早餐)的语义结构成分,结果发现不同国家的早餐所指内容差别很大。德国、法国和英国人的[早餐]是咖啡、面包、果酱等,而中国人的[早餐]是米粥、豆浆、馒头、咸菜等。此外,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原型范畴也会有所改变,如“火车”、“手机”等。原型也因个体所受的教育、社会地位、收入的不同而不同,富二代心目中的“房子”和穷二代心目中的“房子”有所不同。
其次,语境进路的范畴论突出认知过程的动态性,认为任何认知都是在当下语境中形成的认识,而过去和未来的语境与当下语境构成语境连续体,因此,在当下语境对事物的认识既是对过去语境中所得出认识的批判与继承,也是未来扬弃的前提。换言之,语境视角能够揭示世界不断变化的本质。所以,既不能把范畴动态变化过程中由各种语境因素组成的因与范畴化的果分离开来,也不能脱离因与果所发生的语境来理解范畴;它强调对本原世界的范畴化取决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语境,因为当下语境中的认知只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因此,人类当下对世界事物的范畴化,即对基本层次范畴、范畴的结构、范畴的边界、范畴成员间的关系等的认识永远不会是最终形式,更不可能是绝对真理,而只能是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认识,是特定语境的产物,还有待于未来语境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这就进一步凸显了语境进路的范畴论的动态性。Barsalou采用诸如“things on a desk that could be used to pound in a nail”或“things to take on a picnic”这些没有约定俗成名称的范畴来做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很容易形成在语境上连贯的范畴,这些范畴显示出和已经约定俗成化的范畴同样的特征。Smith和Samuelson(1997:161-195,引自Croft&Cruse,2004)由此认为:范畴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一旦需要就会“在线”构建起来(construed online)。构建的形成受到语境制约(contextual construal)。范畴理论的模型与世界中真实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决定着范畴理论的逼真性。逼真度越高的理论,越接近真理。这就是语境进路的范畴论的动态性特征。
社会现实在不断地发展,解释现实的理论即理论产生的语境也在不断更迭。这种动态性决定了语境进路的范畴论具有开放性特征,此特征是认知主体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去语境化(decontextualized)与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ed)的结果。去语境化是认知主体为了排除自己的片面理解而去除自己过去范畴化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再语境化则是立足当下语境,接纳新语境中的各种因素。
任何理论都产生于特定的语境,这一主张决定了语境进路的范畴论具有多元性特征。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人们的范畴化方式通常是多元的,而非唯一的;范畴化的语境进路既允许存在经典范畴论、原型范畴论,也承认系统功能语言学经验识解的范畴化模式(韩礼德、麦悉森,1999;陈海叶,2008,2009)等相互竞争的范畴化理论体系和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哲学等多学派的观点,从而形成解释范畴化的共同域。在这一共同域中,经典范畴论、原型范畴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经验识解的范畴化模式等都是对世界事物的不同理解,换言之,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事物分类的某些内在机理分别做出的不同程度的模拟和描述。经典范畴论侧重世界事物之间的区别,其基础是二值逻辑,原型范畴论侧重事物之间的连续关系或称联系,其基础是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模式则强调语言和语法是人类认知与范畴化本原世界的重要介质。
选择理论要根据理论模型与世界之间的相似度比较进行,但也不必因为理论的某种特征不适用于某种语境而否定或证伪所淘汰理论本身曾经的作用。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认为,理论应当是多元的,理论与经验事实可以不一致,因为科学研究中的“观察偏见”、“实验期望”、“背景渗透”等语境因素都起作用;理论不应因与经验事实不一致而被证伪;不同的理论在不同证据误差范围内可能不一致,也不必一致;不一致的理论可以并存,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魏屹东,2010)。我们认为,各种范畴化理论的路径也同样如此。欣赏和应用原型范畴论时不必证伪经典范畴论,更不必因为视角差异而批判原型范畴论,在语境进路的范畴论中它们和谐共存,这就是语境进路的范畴论的包容性。这一特征揭示了认知研究过程的艰难性,而探索的动力则是不断地揭示人类的认知奥秘和宇宙的奥秘,不断地逼近真理。
首先,语境进路的范畴论容易揭示为什么被原型范畴论证明是片面的经典范畴论,却在两千年的历史语境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一敏感问题。“人类科学史的发展表明,后来证明是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论并非一无是处,而正确的理论也会有适用范围的限制”(成素梅、郭贵春,2007)。经典与原型范畴论成为这一论断的注脚。经典范畴论非此即彼严格地区分范畴,消除了“怀疑、不确定”等科学界所抵触的模糊情形,使之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有助于将世界秩序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认知心理学、数学、哲学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赵彦春(2010)这样赞美经典范畴论:“2000多年的语言研究……清理了我们对句法、语义及相关范畴的认识,并维护了经典范畴理论那不可替代的价值。”站在范畴理论语境进路的立场上,我们不赞成莱考夫(Lakoff,1987:xvi)把亚氏范畴论诟病为“关于心智的错误观念……必须加以改正”,也不赞成把原型范畴论诟病为“对存在的把握不够精到,本身算不上范畴理论”(赵彦春2010)。有了范畴化的语境理论,这里的“错误”就不再是“错误”,而是站在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语境下对范畴给出的不同解释。两论之间的这一矛盾在语境化进路中很容易就得到了化解。
第二,语境进路的范畴论具有历时语境的宽广视野和共时语境的包容性,能够更合理地解释和反映范畴和范畴理论的真实发展历程。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劝诫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看作发现理论、摒弃错了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纪树立,1987:前言)西方国家对粒子范畴认识的演变证实了这一论断。西元前后西方认为土、气、水、火是最基本的物质,到16世纪,这个范畴中增加了水银、硫磺和盐。100年前,化学元素被认为最基本,而在1960年代,基本物质则是100多个原子核,而到现在,最基本的东西是六种夸克和三个轻子,乃至中微子。可见,不同的历时语境设置了不同的认识标准,标准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人类的范畴化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发展,而这个范畴化的疆域随着人类的对外求索也在不断地动态变化和扩展。”(陈海叶,2009:164)历时语境观使我们更宽容地以动态观来看待范畴理论的发展。共时语境观则使我们得以理解同种范畴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中的准确意义。不断地探索深层奥秘、更接近真理,这正是范畴理论不断调整的目标。所以,历时语境的视野和共时语境的包容性十分必要。语境进路的范畴论把范畴理论看成是对实在或世界的理解,允许范畴理论中含有主观的东西,承认主观性存在于认知科学研究的起点,追求客观性是范畴化研究的目标。换言之,认知主体的主观性不仅参与了语境的建构,同时还受到当时语境的制约,这就构成了动态发展变化的、复杂的范畴化活动。
与范畴两论相比,语境进路的范畴论既承认研究过程中蕴含着主观性和创造性,也不否定事物的本质,而是持语境的立场,避免了经典范畴论使认知主体的主观理解和语境因素成为全然无关的东西。该路径兼顾主观与客观及二者的统一,以语境为观照,以提高客观性为目标来阐述范畴化问题。这种立场既避免了由于经典范畴论所主张的二元对立和原型范畴论中的主观因素而将两种理论全盘否定的极端做法,同时又有利于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分别成为语境进路的范畴论的不同侧面或维度。这就是语境进路的范畴论的主要优势。
综上所述,语境进路的范畴论具有后现代语哲的消解中心和非中心化特征,不否定或瓦解事物的本质,维护了经典范畴论的客观性,但同时也兼容了原型范畴论的社会性与建构性,从而把超拔的逻辑从先前抽象的高度降低到历时和共时的社会语境中,将社会、文化和心理等语境因素从客观理性的对立面兼容为客观理论的一部分,这样就化解了主客观之间非此即彼的矛盾。语境进路的范畴论既继承了经典范畴论和原型范畴论的优势,又避免了它们各自的危险;既克服了前者的刚性,又接纳了原型论对具体现象解释的独特性;既承认有边缘范畴的存在,又以特定的时空语境克服了原型论中事物范畴的无限连续性,从而使范畴论得以在主体语言实践的现实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经典和原型范畴论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是在特定语境中为真的理论,所以在其他层次更高或更低的语境中会被修正甚至抛弃。语境是沟通客观主义的经典范畴论与人文主义的原型范畴论的桥梁;它使范畴化问题走出尴尬选择的境地。总之,范畴化的语境进路不是静态的逻辑模型,而是动态发展模型。它所具有的优势将为范畴化汇聚语言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模糊学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焦点提供新的视角,有效地化解范畴理论之间的冲突。
[1]Berlin,B.& P.Kay.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Croft,W.& D.A.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Hahn,Lewis E.A Contextualistic Worldview[Z].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The Board of Trusteses,2001(84).
[4]Dewey,John.Context and Thought[C]//California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Philosoph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31:6(5).
[5]Fillmore,C.J.Frame Semantics[C]//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Hanshin Publishing Co.,1982.
[6] Jackendoff,Ray.Sem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ss.:MIT,1983.
[7] 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8] Lakoff,J.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9]Rosch,E.& C.B.Mervis.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 -605.
[10] Schlagel,Richard H.Contextual Realism[M].New York:Paragon House Publishers,1986.
[11]Smith,Linda B.& Larissa K.Samuelson.Perceiving and Remembering:Category Stability,Variability and Development[C]//Koen Lamberts & David Shanks.Knowledge,Concepts and Categories.Hove:Psychology Press,1997:161-195.
[12] Wierzbicka,Anna.Semantics:Primes and Universal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67.
[13]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14]陈海叶.功能与认知双维观照下的范畴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
[15]成素梅,郭贵春.语境论的真理观[J].哲学研究,2007(5).
[16]纪树立.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7]江桂英.原型范畴理论缺陷再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8]江怡.语境与意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2):8-14.
[19]廖光蓉.多义词意义关系路径研究[J].外语教学,2005(3):56-59.
[20]梁晓波,李勇忠.原型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4):67-74.
[21]彭立群,赵威.略论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转向”[J].上海大学学报,2001(4):44-55.
[22]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2):17-22.
[23]魏屹东.认识的语境论形成的思想根源[J].社会科学,2010(10).
[2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5]王宇弘.“家族相似”与范畴的本质——论“家族相似说”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中的哲学意义[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9).
[26]王子春.原型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7]熊锟.范畴边界清晰性与语义的清晰性——兼论不同范畴观的对立与语言研究的分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
[28]杨忠,张绍杰.认知语言学中的类典型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29]俞建梁,黄和斌.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质疑——基于反训为语料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
[30]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31]赵彦春.范畴理论是非辩——认知语言学学理批判之三[J].外国语文,2010(6).
[32]赵彦春、姜孟.先验与本质的缺失:认知语言学学理反思一[J].外语学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