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文(宜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游戏化教学之于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教育参与群体方面,即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
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就教师而言:首先,是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改革创新意识的表现,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满足了现代人对教育的新要求。其次,游戏化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最后,游戏化教学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同时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肯定。
(1)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玩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特性。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成长时期,他们活泼好动、热爱运动、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源于高校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压力,使得他们的特性得到压制。高校体育游戏化教学正好填充了此项空白,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精神。它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愉悦了学生身心、陶冶了学生的性情等,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
(2)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团体意识。
体育游戏化教学,基本以集体形式开展,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团体意识。且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对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并使得学生正确摆明自身在团体当中的位置,有利于学生集体责任感和团体荣誉感的形成。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无差别交流,有助于构建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3)学生各方面兼顾发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游戏化教学在有利于完成高校体育教学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体育游戏化教育还有助于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如道德价值、审美价值、运动价值等。学生各方面兼顾发展,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国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人的创造力不过是童年时代那些重要品质在成年阶段的延续而已。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其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师生角色互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制定游戏体育项目及规则,从而发挥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5)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终身体育意识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意识教育的重点。游戏化教学通过学生的游戏参与,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指导学生培养适于自身发展的体育兴趣,并由这种意识指导自己终身的体育学习及体育锻炼。游戏体育教学通过学生自身的体育需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这种隐形因素的影响、促进下,最终形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游戏化教学区别于游戏教学,“化”是对游戏教学的一种修饰及限定,其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彻底将自身融入到学生的团体活动当中,身份之间的平等化,形成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台对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更直接、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从而促进形成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继而构建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游戏化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现是将游戏与体育的形神融为一体。然而游戏的精神内涵是什么,我们尚无明确的定论,《真理与方法》中给了我们重要提示,游戏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四点,即开放性、自主性、愉悦性、对话性。注重游戏化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特性发挥,四点融合,游戏特性引导体育游戏教学行为,使游戏的制定者和参与者深刻领悟游戏体育的精神内涵,从而通过行为参与提升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应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育亦是如此。充分体现学生在高校游戏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兴趣热点。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过程中,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准确、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兴趣热点,并以此为指导,结合相关体育教学内容,制定游戏教学计划。二是,以学生为切入点,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化教学,如自主体育游戏课堂、学生团体体育竞技、师生对换课堂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指明了方向,是开展高校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基础。在此笔者提出了几个方向: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参与能力为目标,形成一定的内部体育文化;以学生的安全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体系和良好的精神品格。上述几点为大致教学目标制定方向,各高校应依据自身的教育情况,结合现实教学需求,制定更为确切的教学目标,并编辑为文件,下发到每一位体育教学相关工作者当中,以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合理规划游戏化体育项目。
鉴于高校体育教学的非专业性,许多体育项目的难度和强度不是普通高校学生可以承受的。合理规划游戏化体育项目,在学生的承受范围内,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首先,将体育项目分文别类如球类项目、田径项目、体操项目、武术项目等。其次,依据教学需求的不同简化、改造相关体育项目技术难度和运动强度。最后,为每一堂体育课程设置一个暂短的目标,并依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合理选用不同的游戏化体育项目。
(3)引导学生选用最优学习策略。
高校体育游戏化教学是一项繁杂的教学实践工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选用最优的学习策略,其中学习策略可分为以下几种:记识策略。此策略基本应用于游戏化教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强调的是学生将教师对游戏活动内容和游戏情境的描述短暂存储于自己的记忆当中。而针对教师对游戏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则选用永久记忆,为理论融入实践活动做好铺垫工作;自我调控策略。自我调控策略一般应用于游戏化教学的学习阶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思路,并指导自己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自我检测策略。此策略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全阶段,是学生完成既定学习目标的必要手段。学生在教师教学和自我学习过程中,及时检测自身的认识范畴,更改已出现的错误意识和行为,并调整形成正确的意识和行为,以指导自我下阶段的学习。
(4)采用游戏化体育项目开展保障措施。
在体育游戏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的行为。采用游戏化体育项目开展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安全保护方面,切实考察学生的能力范围,制定合理的游戏教学相关活动,规范学生的游戏活动行为。对有可能出现的伤害,做好一定的防御措施,及时解决游戏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将游戏对学生的伤害降低到最低范围。
(5)做好学生的活动总结工作。
活动总结是对一项活动认知的提炼与升华。切实做好学生的活动总结工作,督促学生就活动中所产生的认知进行分析、总结,并交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就新颖、正确的认知予以鼓励,及时更改学生产生的错误意识,通过语言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加强高校体育游戏化教学相关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形成一定的校园体育文化,使学生对游戏化体育教学有一个正确、全面、清晰的认识,并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合理调配学校资源,将体育教学建设纳入到日常教学建设项目当中。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学生在一个物质配备完善的校园环境中成长。
[1]肖玲.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
[2]找新正.论体育游戏在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J].热点透视,2008.
[3]杨彤彤,宿元.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课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