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林志(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江西 赣州341000)
《戒子书》有言:“蹈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平时的积累,想要一步登天是永远不可能的。习武之人要特别注意当看到其他人烦躁不安,急功近利之时,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在社会转型期中习武之人要时刻注意保持朴实的作风、不要怨天尤人,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品质,保持自身良好的人性价值。
“躁”是当转型期社会人的通病,是习武之人最大的敌人,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高度。然而,当今习武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过躁的影响,“躁”主要来自于过于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习武必先习心,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一招一式都有着深刻的含义,没有“冬练三伏、夏练三九”的恒心是不可能把武术学好、学精的,只有心静方能成事。在转型期社会的背景下,习武之人首先因该学会克服浮躁,要把心静下来、沉下去,把精力用在练武之上、进而发挥自身的潜力。要坚信一句话,“朴,能镇静,静,能御浮”。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所以,细节决定成败。
在转型期的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在当今社会缺乏的是良好的执行者。因此,当今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习武之人必须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并且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习武之人,是中华武术的传承者。
谦卑在人前,所向尽通;傲慢在人前,寸步难行。《尚书·大禹谟》有言:“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句话是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要谦虚谨慎的道理。不管你是在叱诧武林的武林高手,还是武术造诣极高的武术大师,谦虚,永远是习武之人走进社会的第一课。习武之人若是不谦虚,就永远不会明白就是即使一个简单的招式里面都藏着大智慧,不谦虚,习武者就不会明白什么叫“大智若愚”,不谦虚,习武之人就将永远沉醉在自己的“太虚幻境”之中,不谦虚,习武之人将随时迷茫在“海市蜃楼”中,进而最终会在社会上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80后、90后已成成为了中华武术传承的主力军,然而由于处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80后、90后大都朝气蓬勃,年轻气盛,具有自己特有的个性,骨子里都透露着一股骄慢,普遍存在这一种势要与人攀比之心。正所谓“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戒浮,浮则无深”。戒满,就是要摒弃夜郎自大的满足感,戒骄,就是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其实,习武之人除了自己的一身功夫外,根本就没有值得骄值得满的理由,况且中华武术的精髓与内涵并不是当今的习武者所创造出来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当今的习武之人是中华武术的受益者。作为习武之人要时刻注意维护武术者的形象,不要成为抹黑中华武德的罪人,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同时要正确的看待转型期的社会现象,正确处理社会上的事物,要把武者身份看成是一种历练,一种鞭策。一个真正传承中华武术的武者,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赢得社会的人可和人民的赞誉。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在当近社会,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建构习武之人的人性价值?人作为文明的创造者,有着与动物特殊的区别,笔者认为对于转型期中习武之人人性价值的构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习武之人的人性价值的重建,必须要唤醒习武之人的人性价值意识,使习武之人体会到: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具有最高的人性价值,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每个人都必须尊重周围的人。习武之人人性价值的重建,必须要以“文化”和“文明”为核心。文化实质上就是人使外部世界和人本身按“人”的标准和理想而化的活动及其成果,当世界和人本身“化”到人所认可的程度时,就是“文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反省和重构我国现有的的文化和文明理念,创造更适合习武之人的标准的生活,创造具有无限魅力的、并使大多数人认可的人文精神。习武之人人性价值的重建,必须要用现代文明来感染习武之人,同时还必须要唤醒习武之人的贪婪、耻辱、罪恶等意识,对习武之人那些丑恶的行径,社会必须严加家督,给予处罚。对与那些罪恶深重的习武之人,要用法律给予制裁。因此,拯救习武之人的人性沉沦,最重要的是培育习武之人的道德意识,使习武之人的道德信仰体系得以重建,使习武之人人性价值观得以升华,进而构建出“公正、自由、平等、诚信”的现代新型的武者人性价值的理念。
在习武之人人性价值构建个过程中,我们更因该认识到,为了建构更高层次的人性价值,习武之人不仅要培养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品行,还要培养出热爱大自然的品行,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回归自然。
[1]聂晓辉.儒家人性论与转型期人性价值的构建[D].青海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