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玲玲(武汉科技大学体育课部 湖北 武汉 30000)
近几年来,在当代大学生中,由于各种心理矛盾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增多的趋势。研究表明,有10%-20%的大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等症状。另有调查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范围内的12.6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查,结果显示,患有心理疾病的竟占20.3%,近几年的比例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趋势,令人担忧。
笔者通过C N K I等检索工具查阅了从2005-2012年有关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共462篇,并运用了数理统计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整合与归类,从而分析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现状。
(1)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具备健康的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挖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自爱、自信心,而且有自知之明;第二,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第三,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高校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笔者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中,有许多文章是从体育课程的教学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讨论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仲鹏飞认为可以“利用体育教育的基本原理,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进行教学改革,拓展体育的功能,以治疗和调适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浦北娟“提出了通过体育教学手段和培养目标促进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许春彪认为“体育课程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还可以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还有一些研究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倾向,从而探讨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比如曾红卒“通过对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了解他们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考核、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心理倾向,分析现代大学生对上体育课的认识和学习态度,为教师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方面提供参考。”张学林则认为“大学女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运动心理障碍,即使参加体育课程,但是对课程的投入度却也不够,不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导致大学女生的教学成为体育教学的难点。”并 “探讨了大学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女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教育对策和建议。”因此,高校体育课程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不断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这些改革与创新又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3)项目、内容、形式不同的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许多的文章是研究有关不同项目、内容、形式不同的体育课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的。例如张棣选择了普及性较广的9种运动项目的健康体育课程,并根据其项目的特点设计了对抗合作交流类、艺术表现类、以个人形式为主的对抗类的3种类型的健康体育课程干预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维度的影响。石能对体育课程练习的强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应合理安排与选择运动强度。邓雷则通过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与单一体育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教学模式对心理健康影响效应的不同。
(1)不同的量表造成评定标准的不一致。综合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大多数使用的是国外早期编制的量表,如 S C L-90、16 P F、E P Q、M M P I、S A S、S D S和 L E S等,这些量表都不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编制的,并且存在各自的理论构建不同造成评定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国内学者曾探索编制量表,但是也存在被试取样缺乏代表性或实证研究不确切造成推广的幅面偏狭的问题。
(2)小学、中学及不同民族、地域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复员辽阔,民族众多,中小学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基础,然而在查阅近8年的462篇相关资料中,大部分是研究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有关中小学的研究却只有6篇,研究不同民族、地域的文章却只有2篇,希望笔者们今后能够加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
(1)引进国外新的项目加入体育课程,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在知识化、信息化爆炸的今天,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不能一成不变,应与世界接轨,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引进国外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从而促进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
(2)在体育课程中安排专门的心理疏导课程与心理拓展训练的内容。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校体育课程仍仅仅停留在体育项目的身体素质的锻炼上,这种现状取决于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关心理疏导与心理训练的专业教师,因此,将心理疏导课程与心理拓展训练的内容安排在体育课程中将是今后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大难点。
(3)将体育课程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心理健康的培养。可在部分体育课程的时间段安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这样既加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又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心理健康的培养。
(4)尝试将心理健康评价纳入体育课程考核内容,使体育课程考核更加全面。然而心理健康评价中各项指标的确定,评价结果是否合理,在体育课程考核中所占比例等等将成为今后研究中丞待解决的问题。
[1]万月红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2]汪跃金等.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3]卢吉.论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互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
[4]仲鹏飞.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9).
[5]浦北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世界,2010,(5).
[6]许春彪.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世界,2008,(3).
[7]曾红卒.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心理倾向[J].体育学刊,2007,(5).
[8]张学林.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心理因素分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9]张棣等.不同类型健康体育课程干预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
[10]石能.体育课程练习强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11]邓雷.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