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喜 张 燕
(扬州市江都区蔬菜蚕桑指导站 225200)(扬州市江都区丁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养好小蚕一半收,实行小蚕共育,通过给小蚕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线、气流,给予优良的桑叶,加上合理的饲养处理,是养好小蚕,保证蚕茧高产优质的重要技术措施。采用合理有效的小蚕共育设施,对小蚕共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几十年来,江都区在改进共育设施,提高共育水平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实行小蚕共育之前,春季小蚕饲养时由于温度较低,常采取的办法是将蚕种放在人身上或利用锅底余温等方法增加温度,使蚕孵化,蚕孵化严重不齐,饲养困难,产量也低。我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推广小蚕共育,开始使用煤炭炉、锯末等燃料明火加温,也曾利用过太阳能加温,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推广地火龙坑房或坑床加温。自蚕桑大发展的八十年代起,全区以地火龙坑房为主的小蚕共育设施全面推开,到八十年代末,小蚕共育率达到95%以上,每个共育室饲养蚕种20~120张不等,全区养蚕水平、蚕茧产量均得到较大的提高。但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原来由村、组集体组织承担的小蚕共育室逐渐减少,不少农户又改为自育蚕,由于不可能家家都建地火龙,相当一部分蚕农又采用明火加温,小蚕共育率有所下降,随之而来的小蚕中毒、发育不齐等现象有所增加。进入本世纪,在仙女镇试验采用自控电加温小蚕共育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区逐渐推广自控电加温小蚕共育室,现已在丁沟、小纪、郭村、仙女等蚕桑重点镇推广30余座,由于加温效果好,使用方便,受到蚕农的好评。
从饲养实践来看,使用明火加温饲养小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蚕室温度,但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一是遇低温天气,不容易达到目的温度,二是易造成蚕室干燥,三是桑叶易干瘪,四是易发生小蚕中毒事件,个别严重的可能发生饲养人员中毒,是一种不适应小蚕生理特点,不利于小蚕生长发育,不利于共育人员健康的模式。使用地火龙坑房(坑床)共育小蚕,可以较好地控制蚕室的目的温度和湿度,蚕室的空气不因明火受到大的污染,可以有效地防止桑叶干燥,从而创造出适应小蚕生理特点的饲养环境,有利于小蚕的生长发育,还能防止蚕和饲养人员中毒事件的发生,同时建造成本不高,只要加强维护,可以多年使用,是一种较好的共育设施。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农村养蚕劳动力的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年老的蚕农体力精力、技术水平不能适应全天候地火龙加温的要求,主要表现有:白天、晴天易加温,往往温度偏高;夜晚、雨天较困难,往往温度偏低;气温激变时难调控;只注意加温,记不得补湿,室内干燥,桑叶易干瘪,因此导致小蚕发育不齐,体质不强,最终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自控电加温小蚕共育室具有①方便省工。只要按照要求,适时试温,插上电源,将控制器按目的温度定位设置即可工作,减轻了人工昼夜值班加温的麻烦,用电成本与地火龙加温用煤的成本不相上下。②温湿度易控。室温平稳,不易干燥,只要适当补湿,就能保持目的温湿度。③提高桑叶利用率。桑叶不易干瘪,能良桑饱食。④改善蚕室小气候。电气化加温,蚕室无烟无味,给人和蚕营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养蚕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蚕儿健康发育。因而,小蚕发育齐一,体质强健。
一个共育室加温设备视共育规模,一般功率为1~2KW(1~2根空气加热线,每根1KW,长约54m),可共育20~40张蚕种。在一面或两面墙上固定4×1.2m左右的木框,木框上装绝缘瓷瓶,(1KW用一面墙、2KW用两面墙),将加热线均匀地绕在木框上。蚕架顶上和三面用塑料薄膜围拢。控制设备为与功率配套的一个交流接触器,一个漏电保护器,一个控制精度为0.5℉控温器,安装在控制箱内,控温器连接感温棒,感温棒悬挂在薄膜内蚕座上部。
一是要确保用电安全,控制箱加锁,不共育时要切断电源,养蚕操作时不得刮碰、损害加热线,消毒时要做好对控制箱和加热线的防护,防止孩童接触。二是设定好目的温度,以蚕座内实际温度为准,注意补湿。三是做好保温工作,房屋要有较好的保温效果,不操作时薄膜要围好,还可根据育蚕多少灵活掌握加温空间,以节省用电量。四是各项养蚕操作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以发挥共育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