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建辉(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贵阳 550001)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多缠绵难愈,为难治之疾。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痿病”范畴,多数医家以脾肾立论,以补脾益肾法治疗。笔者认为,该病虽以脾肾亏虚为本,但湿毒内蕴贯穿疾病始终,在补脾益肾的基础上重视祛湿化毒法,可提高临床疗效。特浅析如下。
“湿毒”一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曰:“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说明湿与毒密切相关。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或久居潮湿或涉水淋雨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由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聚而成。内外之湿邪可交互为病,相互影响。《金匮要略心典》曰:“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毒的含义有三:一是指温热病中的一些传染性、致病力强的外邪;二是指火热之极,所谓“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三是指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因素超过一定的程度,如热毒、水毒、瘀毒、痰毒等[1]。可见,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聚,或内外湿邪合病,蕴结于内,日久可渐化生毒邪而成为湿毒。
重症肌无力发病与脾肾相关,该病多在禀赋薄弱,劳倦、饮食不节等因素作用下,导致脾气亏虚,化源不足,气血精微虚乏,脾主肌肉,脾虚无以滋养肢体肌肉筋脉,故可见肌肉无力等症状;脾虚日久,病及于肾,或肾阳本虚,均可致脾肾亏虚。水湿之邪的产生和脾肾密切相关,一方面,脾气亏虚,健运失司,饮食水谷不能化为气血精微,反酿生湿浊;另一方面,肾阳亏虚,温化失职,水湿留滞,易成湿浊。湿浊留滞体内日久不去,蕴而成毒,而为湿毒之邪。湿毒之邪一可外侵渍肌肉筋脉,致肌肉筋脉萎软不用;二则内损脾肾,脾肾更行虚损,如此反复,而成痼疾。故该病本于脾、肾,常伴水湿内生,日久则成湿毒之邪。脾肾亏虚,湿毒内蕴为其基本病机。
湿毒致病具有胶着难愈,反复迁延的特性[2]。重症肌无力患者多经久不愈,与湿毒致病迁延难愈的特点相符合,且湿毒内蕴,蕴结不解,非一般药力可为,而使该病为难治之疾;另外,重症肌无力患者除肌无力外,还可出现肢体沉重、大便溏等症状,这与湿性重浊而粘滞这一特点相吻合;重症肌无力患者多可见舌质淡或胖大,舌苔厚腻,从舌象上也可辨识该病与湿毒有关。可见,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和湿毒内蕴密切相关。
脾肾亏虚、湿毒内蕴是重症肌无力的基本病机,一方面,湿毒内蕴是在脾肾亏虚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湿毒之邪也可内损脏腑,伤及脾肾。故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温补肾阳为基本法则,同时注重祛湿化毒之法的运用。疾病初期,脾肾已虚,湿浊之邪即已产生,此时病邪尚浅,舌脉可如常,若待湿毒证候已成,再行祛湿化毒,将殆误时机,故祛湿解毒需早期运用;疾病后期,湿毒之邪已成,可进而内损脾肾,诸脏更行虚损,此时如单用补脾益肾之剂,恐难奏效,需配合祛湿化毒法,方可提高疗效。常用的祛湿化毒药有薏苡仁、土茯苓、苍术等,但因根据本虚标实的轻重酌情使用祛湿化毒之法,以免伤正。如正虚为主,则应重用健脾益肾药物如黄芪、白术、附子等药物,一方面可补脾肾之虚,另一方面也可健脾化湿、温化湿浊,与祛湿化毒法相得益彰,而达到祛除湿毒的目的。
患者汤某,因“反复四肢乏力、右眼睑下垂2年余”于2012年12月3日入院。患者2年前诊断重症肌无力(IIa型)。长期服用溴吡斯的明配合中药治疗,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以健脾益肾治疗,但病情反复发作(每年发作4-5次),疗效欠佳。入院症见:四肢乏力,双眼睑下垂,视物成双,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形寒肢冷,纳差,多汗,口淡不喜饮,舌淡、苔白腻,脉沉细。神经系统查体:眼肌疲劳试验阳性,四肢疲劳试验阳性。入院后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湿毒内蕴。处方:生黄芪90 g,炙黄芪90 g,党参30 g,白术15 g,土茯苓20 g,薏苡仁30 g,麻黄9 g,制附片75 g(先煎2小时),细辛30 g,补骨脂20 g,炙甘草20 g,生龙牡30 g(先煎30分钟),菟丝子20 g。服用以上中药半月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出院后继续与中药内服,在补脾益肾的基础上加用土茯苓、薏苡仁等化湿药。近半年随访,患者病情未再发作。
[1]邓伟.周仲瑛“难病多毒”学术思想初探[J].四川中医,2009,27(3):3.
[2]蒋方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中医湿毒辩治[J].中医药学刊,2006,24(8):1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