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类型及成因探析

2013-08-15 00:44:35陈洪月
关键词:道德大学生信息

陈洪月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第27次调查显示,大专及以上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100%。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开拓教育新环境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负面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1]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是指大学生群体因不符合或违背一定的社会规范或行为要求,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不恰当地使用和利用网络出现的非理性行为,其行为程度和性质经历网络失德——网络成瘾——网络违法。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类型

大学生网络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乃至整个未来社会文明的进程。为了对高校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类型进行具体深入研究,探析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成因,我们对福建省部分高校99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在992名大学生中,男生为466人,女生为526人;大一学生143人,大二学生333人,大三学生349人,大四学生167人。(由于考虑到大一学生刚入校,还处于适应阶段,大四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考研究生,此次问卷调查以大学二三年级为主)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所引发结果的危害和严重程度来划分,可分为:

1.网络信息行为失范。在个案访谈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其电子邮箱中都曾收到过反动的宣传信息,大部分学生进行直接删除,少部分学生进行阅读但表示并不相信。网络信息浩如烟海,89%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谷歌和百度搜索,仅个别学生利用“专业搜索引擎”获取信息。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为了撰写论文而去网上选材、收集资料,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可见,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西方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信息的隐性传播具有一定的警觉性,但其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并未树立正确的网络学术道德观,对信息从新角度、深层次加工处理的能力还很弱。

2.网络交往行为失范。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人们信息交流的空间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整个世界的网民进行交流。调查显示,26.7%的学生认为网上行为更自由,不需要负责任,7.9%的学生认为网上行为可以随心所欲;在网上与别人交流时,51.9%的学生基本上讲真话,40.5%的学生时而真话,时而假话,68.9%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曾使用不文明语言。可见,由于网络自身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进行虚假的包装,在网络交往过程中隐瞒甚至编造姓名、身份、年龄、相貌和学历等,存在明显的网络交往失范行为。

3.网络娱乐行为失范。通过个别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上网过程中都有如下经历:上网时间难以控制,超过自己预定时间。由于不能有效控制网络游戏时间,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但仍经常上网,欲罢不能;因为上网,休息时间大幅度减少、上网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聊天工具,上网时接连打开网页浏览各种信息后而忘记最初上网目的,上网影响了自身与家人或朋友的关系;上网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由此可见,随着网络的普及,由于大学生自控力较低,网络娱乐功能已明显大于网络学习功能,大学生对网络过度依赖已成为普遍现象,同时网络依赖引发大学生社会功能退化也日趋严重。

4.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犯罪)。调查显示,在对于“为了窃取他人隐私或恶搞他人,你是否尝试对他人进行‘人肉搜索’”的问题回答,22.7%的学生曾经做过,75.4%的学生曾想过要做,但未做;在问及“是否想过在网上散布电脑病毒或虚假信息”,15%的学生曾经做过,83.6%的学生曾想过要做,但未做;24%的学生曾浏览过黄色网页,11.6%的学生制作过黄色网页并进行传播。通过个别访谈,只有少数学生了解“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属于违法或不道德范畴。有些涉世尚浅的大学生为了表现自我,不惜蓄意破坏他人数据信息系统,甚至发生大学生“互联网犯罪”事件。可见,近年来,“网络犯罪”事件的出现,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法治观念淡薄息息相关。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成因分析

1.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和浸染。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任何思想、观点、文化都可以自由地渗透到网络当中,而网络中的“黄色信息”、 “暴力信息”、 “黑色信息”与“灰色信息”等信息很容易对自我控制力不强且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例如,色情信息和色情服务大量出现在网络中,通过情色交易,大学生对性容易产生幻想,造成性堕落,最终走向道德沦丧和犯罪道路。正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为网络不良信息随意传播提供了温床,又由于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具有极大诱惑性,而网络本身对不良信息缺乏防范,这使得大学生思想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不同程度浸染,从而导致网络行为失范。

2.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因素。第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网络的公共空间与现实的社会空间不一致,网络道德不是一种公共道德,网民无须遵守网上的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是一种缺乏约束力的道德虚无,网络中不需要道德的存在。

第二,大学生道德自律松懈。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魅力,发挥自我想象。网络的虚拟性和行为主体的匿名性,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直接带来网络“去抑制化”的特点,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力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成为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但此时处于心理发展“断乳期”的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很难正确把握自由的边界,“自由一旦离开了责任和义务,就会退为毁灭一切的冲动”,[2]在网络面前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例如,在公共聊天室、论坛上随意发表自己的想法或见解,使用不规范的、不文明的语言或随意乱贴黄色段子,而丝毫不受外在规则的约束。

第三,大学生特定的心理困境。一是情感宣泄、逃避现实的心理得以加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进入生长稳定期,正接近人生的顶峰时期,但在心理上却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选择沉默,将自己“包裹”起来,不太愿意与人进行沟通。因此,他们心中长期郁结的各种情绪和压力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宣泄,容易产生逃避现实的可能。这种情况下,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最为便利快捷的平台。二是体验“自我实现”的心理得以张扬。大学生作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对自身的期望值普遍较高,自我认同感也往往偏高,这就容易产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较大差距和冲突。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个案访谈时,曾有一名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留级的大四男生谈及自己沉迷网络的心路历程,“网络游戏可以让我远离孤寂,完全忘掉烦恼,抛却忧愁,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零差距,进而获得一种转瞬即逝的超强烈幸福感。”可是,为了这转瞬即逝的幸福感,他却付出了“留级”的代价。由此可见,网络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虚拟又近似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让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得到暂时的满足和喜悦。三是盲目从众心理越发突出。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他们常常会感到自身渺小,除了色情、暴力等具有明显“不良”特征的信息外,他们其实很难对网络不良信息具备正确的辨识、评判能力和牢固的免疫力。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赏识”,他们往往盲目从众,不加选择地接受外来事物,在网上毫不顾忌地撒谎、谩骂、进行人身攻击等。

3.家庭教育退化。在调查中,53.4%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父母的文化程度在初中水平以下的占68.7%左右,他们的父母对网络技术和知识知之甚少。孩子们在学校里进行哪些网络活动,是否有不良行为,只有21.3%的家长了解,61.2%的家长只知道一些,17.5%的家长并不知晓。然而,生活在城镇或城市的大学生,个别父母自身也存在着不少网络不良行为,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例如,有些家长半夜起床“偷菜”,废寝忘食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电视之中;在贴吧上,使用一些下流、恶毒的话语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试想,在这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大学生要养成健康网络行为将是何其难。

4.高校德育网站建设不到位。道德的发展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当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和交往方式出现以后,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内容和教育体系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出现,并且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3]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登录过校园网,但是认为德育网站或网页对自己有帮助者仅占10.8%,偶尔访问者占60.7%,从未登录者占16.9%,认为这些网站或网页很无聊者占11.6%。可见,目前该类网站或网页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大,由此暴露出高校德育网站或网页存在问题。问及“你对校园网上的内容有何看法”,26.8%的学生表示校园网内容丰富、形式活跃,26.5%的学生表示校园网内容枯燥、形式呆板,36.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1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可见,目前的校园网状况,需要引起高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社会监管不力和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负责监管的有关职能机构和服务机构,未能有效地肩负起相应职责。例如,有的机构只关心业务拓展,较少过问管理之事;不少网站的论坛和聊天室里,充斥着喧嚣、嘈杂和粗俗气息。与监管不力相联系的是,我国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健全,远不能适应网络发展需要。例如,关于网络失范行为,尤其是那些导致严重后果的网络失范行为部分条款的制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使一些网络失范行为无法可依,在某些方面出现“法律盲区”。此外,关于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政策停留在宏观层面,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将政策落到实处。依此现状,一部分法治观念淡薄的大学生凭借对网络技术的熟练操作,很容易将网络当成施展“才华”的天地,导致网络犯罪。

[1]何向阳,祁玉娟.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多视角分析[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3):207.

[2]高兆明 .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81.

[3]尹燕萍.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探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7.

猜你喜欢
道德大学生信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