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荔 李瑾 朱法永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临沂276002)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刘启廷主任中医师,是山东省第一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第三、五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级和省市名中医,2011年入选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从事中医事业60余载,善于借经方之精炼,时方之轻灵,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自树一帜。其用药量少效著,直中病所,注重简、便、廉、捷。所创一方通治经验方,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每首方剂均在数百乃至上千例,无不应验如彰。现举其运用一方通治经验方验案3则如下。
组成:紫苏叶15 g,羌活15 g,荆芥15 g,柴胡15 g,黄芩15 g,太子参15 g,甘草10 g。服法: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间隔4小时服1次,不愈再煎第2剂,仍间隔4小时服1次。功用:辛透散寒,化湿解表,扶正祛邪。主治:普通感冒。
组方依据:感冒,证见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皆因风寒乘虚侵袭人体,寒盛生热。《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介宾认为:“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病,寒盛则生热也,寒散则热退。”一般感冒皆有受凉受寒病史,往往是在机体疲劳的情况下感受风寒而发病。正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治疗感冒时,着重于散寒透热和恢复机体功能。组方以散寒透热兼以扶正,使寒散热退,正复邪除而病愈。药用紫苏叶、羌活、荆芥辛温散寒,化湿解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清热解毒;太子参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甘草益气调药。药理研究表明,苏叶、羌活、荆芥、柴胡、黄芩均有解热镇痛、抗病原微生物和抗菌作用,对缓解感冒症状,消除炎症反应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太子参具有“适应原”样作用,有抗疲劳、抗应激、增强免疫的功能,提高病人的机体抗病能力,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调整机体免疫,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诸药合用,共奏散寒化湿、透热解表、扶正祛邪之功效。
加减:若风寒化痰、壅塞咽喉,出现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牛蒡子以清热利咽,散结消肿;伴见寒热闭肺,出现咳嗽气喘者,加炙麻黄、苦杏仁以宣肺降气,平喘止咳;若为体虚感冒,或感冒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者,加黄芪、炒白术、防风以益气祛邪,固表止汗;伴见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体会:普通感冒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虽说是一种小病,但从发病到治疗还是比较复杂的,有些人稍微有点伤风受凉,就服药输液一起使用,结果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刘老认为,对外感病治疗的正确与否,能反映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他本着辨证论治的原则,以辛透化湿汤为基础方,针对不同的兼症,应用相应的药物。在疗程方面,凡疗程短者,说明辨证用药精确而合理。另外还应本着邪去而正不伤的原则,不能感冒虽除,而人之正气亦伤,以致数天不能恢复。辛透化湿汤是刘老在临床中使用率较高、疗效较佳的方剂,加减治疗普通感冒数千例,临床应用取效快,疗程短,各年龄段患者服用均有效。刘老认为,感冒始于风寒,终于热变,故本着急病急治的原则,治疗从速从急进药,不可拖延。进药要有短时间的连续性,即4小时服药1次,1日连服4次,温服,取微汗,使机体恢复,病邪驱尽,切不可取汗太过,以图汗出病愈。本方通过药效学实验,有显著的解热、镇痛、消炎、止咳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组成:炙百部15 g,白前15 g,荆芥15 g,桔梗15 g,陈皮 15 g,紫苑 15 g,川贝 10 g(研末冲服),太子参15 g,甘草10 g。服法:水煎2次混合,纳川贝末,煮沸,分2-4次饭后及睡前服。功用:宣肺止咳,清热化痰。主治:咳嗽。
组方依据:本方主要治疗以咳嗽为主的病症,多发生在感冒后,或因接触某些刺激性气体诱发,经久不愈,一般不伴有发热和憋喘。咳嗽,既是一种独立的病症,又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前人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二者往往不能严格分开,故合称咳嗽。咳嗽的发生总由肺失肃降、痰湿内蕴、气机升降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咳嗽,时发时止,或呈痉挛性咳嗽,早晚加重。治疗以宣肺、清热、止咳为主。药用炙百部、白前、荆芥润肺降气,化痰止咳;桔梗、陈皮宣肺利咽,下气化湿;紫苑、川贝一寒一热,开肺宣郁,化痰止咳;太子参、甘草固摄肺气,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润肺降气、化痰止咳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菀、百部、桔梗能促进气管分泌,稀释痰液,有祛痰作用;百部、桔梗、川贝还能抑制呼吸中枢,有镇咳作用;荆芥能促进汗腺分泌,有发汗作用;太子参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即能增加机体对各种有害物质刺激的防御能力,还可增加人体内的物质代谢。本方的巧妙之处还在于白前长于祛痰,又能降气;桔梗开宣肺气,以利胸膈咽喉,二者协助,一宣一降,宣降并施,疏利肺气。紫苑性温,理肺化痰,川贝性凉,润肺止咳,两者合用,一温一凉,相互制约,使其温而不燥,清不留湿。
加减:伴发热恶寒、咳声重浊等风寒表证者,加用防风、杏仁、羌活以疏风解表,散邪止咳;伴见身热咽痛、咳声音哑等风热表证者,去陈皮、紫菀,加桑叶、薄荷、菊花以疏散风热,轻清止咳;伴见痰多、舌苔黏腻者,加二陈汤以化痰燥湿止咳;咽喉刺痒引起咳嗽者,加地骨皮、炙桑白皮以清热润肺止咳;气虚者,加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久咳不止者,加米壳以敛肺止久咳;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治咳一定要保持大便通畅;有明显过敏者,加蝉衣、防风以散风解痉,利咽止咳;感冒未愈、痰热咳喘者,加鱼腥草以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体会:咳嗽不仅是一个病症,也是人体驱邪外出的一种保护性病理反射,在治疗时决不能见咳止咳,必须按着不同的病因逐邪外出,邪去病除,咳嗽自止。宣肺止咳汤是在《医学心悟》止嗽散的基础上加减组方的,止嗽散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该方无论老人孩童、久病新病、妊娠前后,皆可服用。在临床上通过灵活加减,对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所导致的咳嗽治疗作用最为显著。
组成:蒲公英30 g,川芎15 g,党参15 g,黄连10 g,吴茱萸 6 g,厚朴 15 g,紫苏梗 15 g,川楝子6 g,延胡索30g。服法:水煎2次混合,早晚空腹服。功用:清热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胃炎。
组方依据:胃炎,包括各种类型的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经过电子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确诊,诊断依据以胃脘部疼痛、吐酸、嗳气三大症状为要点。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因由于长期寒湿侵胃,郁久化热,湿热阻络,气血瘀滞,气虚津亏所致。治宜清热散瘀,理气和胃,制酸止疼。药用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瘀解痉,蒲公英素有“疔疮圣药”之誉,有抑菌和杀伤幽门螺杆菌(HP)的作用,且能生肌活血,故对溃疡的修复、炎症的消退及清除HP等起重要作用;川芎素称“血中之气药”,集活血行气为一身,功在活血行气、化瘀生新,药理研究表明,川芎能改变胃粘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及炎症消退;党参益气健脾,生精和胃,有研究表明,党参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内环境,加强胃粘膜的防御能力,通过扶助正气,达到祛邪的目的;胃炎的发生,以饮食所伤、肝郁气滞最为常见,故合用紫苏梗、厚朴理气宽中,燥湿化浊;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重用黄连苦以清心,佐予吴茱萸辛以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川楝子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而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行血分之滞而止痛,两药合用,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可使肝郁解而热自清,气血行而疼痛止,因川楝子苦寒有小毒,故用量要轻。诸药合用,达清热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加减:上腹部冷痛者,加高良姜以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痛甚、泛吐清水者,加干姜、艾叶以温中散寒,燥湿止痛;胸胁窜痛者,加片姜黄、枳壳以行气通络,宽中止痛;口干喝水多者,加石斛、玄参以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槟榔以消积降气,清热通便;大便粘黑者,加三七参、白芨以散瘀止血,生肌定痛;有溃疡者,加乳香、没药、白芨以活血行气,消肿生肌。
体会:清胃化瘀汤是刘老创建早、使用频率高的有效方剂。该方组方严谨,遣药精炼,主方通用,专药对症,在临证时,辨证应用治疗各型胃炎数千例,无不效如桴鼓,收效速捷。在服药放方法上,刘老选用适时的服药方法,使药物直达病所,否则,增加了胃肠负担而起不到应有的疗效,主张在晨起和睡前空腹服用,这样能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长时间的发挥药理效应及保持有效的药物浓度,从而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刘老告诫病人,胃为纳食之府,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或醇甘厚味,或情绪不稳、肝火犯胃,均可影响胃的功能,以致发生病变或加重病情,因此,在服药治疗的同时,主张三分治疗、七分调养,以精神调节、合理膳食、药物治疗三方面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疗效。为此,刘老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适用于病人长期应用,一是坚持晨起喝一杯淡盐水,以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胃粘膜炎症的消退以及杀灭幽门螺杆菌;二是每日早晚摩腹揉脐,既能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清除肠毒素的吸收,又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对疾病的康复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