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丽(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06300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发生在肠道的黏膜层与黏膜下层,是至今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病症,临床表现为腹泻、便血、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侵入肌层或全部大肠。近几年临床患者增多,由于该病病因不明,病情复杂,治疗效果不佳,手术率和复发率高[1]。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消化科入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6,其中男56例,年龄33~62岁,平均43岁;女40例,年龄30~66例,平均4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用单纯西医治疗,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4次/天,1克/次,或静脉滴注松琥珀酸钠1次/天,300mg/d,待病情缓解后可根据情况逐渐减量或停药;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成分:黄连10g、黄柏10g、败酱草20g、黄芪20g、葛根15g、白芨15g、泽泻20g、白头翁30g、黄芩10g、白术20g,水煎药汁至150mL,加入锡类散0.6g,混合均匀每日1剂,温度保持在38℃左右。若腹痛重,加乌药10g、延胡索15g;腹泻次数多,加薏苡仁30g、车前子30g;里急后重明显,加白芍12g、木香10g;便血明显,加茜草15g、地榆炭15g;于每晚排空大便、温水清洁肛门后保留灌肠。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中间休息5d,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和饮食,给予易消化的食物。
1.2 病情分组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轻、中、重和暴发型。
1.2.1 轻型 国内轻型最多见。起病慢,症状轻,可有轻度腹泻(<4次/日),或腹泻便秘交替及黏液血便(不含或只含少量血),体温心率一般正常,无体质量减轻,无或仅轻度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小于30mm/h,病变多局限在直肠和乙状结肠。
1.2.2 中型 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1.2.3 重型 重型较少见。可急性起病,腹泻大于6次/日,血量多,体温37.7℃以上至少持续2~3d,心率大于90次/min,体质量短期内明显减轻,血红蛋白小于75g/L,红细胞沉降率大于30mm/h,血浆清蛋白小于30g/L。结肠病变多呈进行性加重,常累及全结肠,可伴有肠外表现,癌变机会较多。
1.2.4 暴发型 暴发型最少见。起病急骤,消化系统与全身表现严重,病情进展迅速,腹泻频繁,多为黏液血便,极少粪质,有毒血症。腹部体征明显,易并发中毒性巨结肠,可出现急性肠穿孔,病死率高。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订的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2]。显效:症状、体征均消失,大便常规检查呈阴性,结肠镜检查提示溃疡愈合、糜烂消失、黏膜大致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均消失,大便常规检查呈阴性,结肠镜检查提示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大便常规、结肠镜检查均无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Ridit分析,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48例,显效33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48例,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9.17%。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目前由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较长,病因不明确,治疗起来比较困难,西医只是运用抗菌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及水杨酸制剂等进行消炎止痛[3],控制症状,效果不明显,易复发。而且长期应用不但伤害肝脏,还有严重的恶心、呕吐和胃肠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贫血。诸多研究显示[4-6],采用中西药搭配灌肠的方法与单纯用西药或中药的治疗结果对比,总有效率明显升高,溃疡面愈合周期明显缩短,且不易复发。还有研究显示[7],采用口服西药,配合中药汤灌肠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充分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高效性。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是发生在肠道的黏膜层,少部分影响到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中医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肠游、滞下、泄泻、久痢等范畴[8],以大肠湿热壅滞及日久多瘀为特点,病位脾胃和直肠,病疾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陷于下焦,湿邪淤滞大肠,日久化生热毒,血气与之搏击,脂络受伤,脂液外溢,肉腐为脓,故见黏液脓血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现代药理研究证实[9],其中药中白头翁、葛根凉血止痢,败毒抗癌,消肿破结,为君药;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白芨补肺,止咳化痰,止血生肌;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实热淤滞所致的胸腹疼痛;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泻痢腹痛;泽泻利水,渗湿,泄热;薏苡仁健脾,渗湿,止泻,排脓;延胡索活血、散淤、理气、止痛,主心腹腰膝诸痛[1,10]。
本研究采用中西疗法,在西药控制症状基础上,以中药来调理患者的肝、肾、脾、胃,增强人的体质,以此达到机体抗病毒的目的。
[1]任建国.中国肛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1-163.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4):236-239.
[3]朱俊程.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6例[J].光明中医,2010,25(10):1874-1875.
[4]康晓露,李雅.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6例[J].陕西中医,2007,28(5):559-560.
[5]王玉芬.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8例的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264.
[6]黄裕民.青龙散配合西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9例[J].陕西中医,2007,28(9):1184-1185.
[7]黄华丽,王敏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30例[J].陕西中医,2006,27(1):55-56.
[8]孙宝民.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51-152.
[9]张瑜,张风云,李海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1):53-54.
[10]李素萍,薛迪强,郑兴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2):1148-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