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世利(重庆市璧山县人民医院 402760)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1],它同以往母亲与新生儿分开护理不同,采用的是在产室母亲床边,对母亲进行切口护理,乳房保健,育儿知识宣教等,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疾病筛查、预防接种等,家庭成员均可参与其中,这一举措对促进产妇恢复,增强新生儿体质,促进夫妻关系和谐均有重要作用。为此,本院进行了相关的临床对比,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9月在本院分娩的162例初产妇,均为单胎,年龄分布在23~40岁之间,平均年龄(29.3±2.4)岁;孕周在37~42周,平均为(40±5)周;分娩方式包括阴道自然分娩57例和剖宫产105例;入选产妇均为单胎初产,排除有严重原发心脏、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者,排除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恶阻等严重妊娠期并发症者,排除产后出血、严重尿潴留产妇;新生儿包括男婴84例和女婴78例;新生儿身高在46~56cm,平均为(51.3±1.3)cm;新生儿体质量在2.3~4.1kg,平均为(3.3±0.5)kg;排除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肾分离、畸形病变婴儿,排除体格检查分数在8分以下者。随机将母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分组情况已报备护理伦理会,得到许可和支持,两组的产妇年龄、孕周、生产方式、文化程度,新生儿的身高、体质量、体格检查分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母婴分离护理模式,即对照组母亲的育婴知识、切口护理、乳房保健等在产房完成,婴儿与母亲分离,在监护室由专门有经验的护士照顾,包括喂养、洗浴、抚触、疾病筛查、预防接种等;观察组生产后,新生儿完成初步的包扎脐带、清洁体表等,即同母亲一起回产房,阴道分娩的产妇,可将新生儿置于母亲小腹部,剖宫产产妇,新生儿在母亲床旁,母亲的育婴知识、切口护理、乳房保健、新生儿的喂养、洗浴、抚触、疾病筛查、预防接种等,均在产房内完成,无需另行处理或回避,家属可共同参与学习[2]。
1.3 观察要点 主要观察比较新生儿和产妇的状况,并如实记录,从新生儿哭闹频度、产妇育儿技能、新生儿和产妇发生感染的概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喂养方式、产妇情绪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比较两组的差别。
1.4 统计学方法 将计量资料用χ2分析,将计数资料用
SPSS11.0软件包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新生儿状况比较 将新生儿哭闹频度、发生腹泻和感染的例数、喂养方式等进行对比,观察组新生儿哭闹次数少,腹泻、感染概率低,母乳喂养比例多,黄疸消退时间和脐带脱落时间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产妇状况比较 将产妇育婴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切口感染、乳腺发炎、情绪稳定性、对护士满意度等进行对比,观察组产妇育婴知识掌握更多,切口感染和乳腺发炎的概率低,情绪稳定,抑郁低落者少,对护士的满意度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母婴同室进行床旁护理的模式,是一项新的技术新的挑战,也是充满人性化的表现。通过早期母婴接触,可以唤醒母爱,增强产妇的责任心,使产妇从分娩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看着自己缔造的生命充满自豪和欣喜之情,可以促进泌乳素和缩宫素的分泌[3-4],加速分泌乳汁,增加母乳喂养概率,减少因宫缩不利造成的产后出血,刺激和加速子宫复旧,减少乳腺疾病的发生率,并且因为能亲眼看到新生婴儿的听力、视力、握力筛查和预防接种过程,减少对新生儿身体状况的焦虑[5-6],避免因看不见婴儿产生的无端恐慌和紧张猜测,情绪更容易控制,大多能保持在平和的状态,有利于产后抑郁的控制,并且在进行育儿知识宣教时,可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喂养、洗浴、抚触,增强对育婴知识的理解。新生儿自子宫内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重现建立,是一个繁复的过程,虽然新生儿幼小,没有语言和思维能力,但对母亲有先天的识别能力,对母体和母乳的气味尤为熟悉,在母亲身边,会更有安全感,据有关报道,如果新生儿哭闹,把他放在母亲怀里,让他听母亲心脏搏动的声音,会很快止住哭闹,说明新生儿虽与母体脱离,但对母亲的熟悉和依赖更明显,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发生新生儿腹泻,脐部或口腔、臀部、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小,黄疸消退时间和脐带脱落时间更短,哭闹的频次和程度降低[7-9],更有利于新生儿各系统的完善,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通过家属的参与和学习,丈夫更能理解妻子的辛苦付出,能增强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心,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通过产后第一时间内母婴的亲密接触,能促进产妇身体恢复,提高母乳喂养概率,减少产后出血、乳腺炎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感染概率,增加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感,使产妇情绪稳定减少抑郁,使新生儿情绪稳定减少哭闹,是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1]王玉玲,王玉杰,刘铭,等.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3-5.
[2]程萍,堵敏芳.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VIP病房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11):2283-2284.
[3]张士琼,李德姣.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温馨病房应用中的效果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340-341.
[4]王玉玲,梁文化,王玉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关键流程在产后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5):1-3.
[5]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6]陈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088-7088.
[7]邢美珠,蔡婉静,谭光英,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在母婴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3):2448-2450.
[8]王小雨,崔志清,陈向韵.母婴床旁专科护理工时的测算与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5):1796-1798.
[9]赵慧栋,李娟.产科护理中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新模式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31):2887-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