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偏执型人物形象分析①

2013-08-15 00:51:59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现实性茨威格情欲

陈 英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7)

斯蒂芬·茨威格是世界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在创作中,他抓住个人生活与命运中的一个个插曲,以他那高度纯熟的艺术技巧,真实而丰沛的感情,给中短篇这种体裁增添了光辉。本文选取茨威格小说中的偏执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力图探讨这些偏执个性人物背后的现实性因素,帮助读者加深对茨威格小说的理解,拓宽对茨威格小说进行研究的角度。

一、偏执型人物形象

茨威格曾说:“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即囿于某种单一的思想而不能自拔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越狭小,他一定意义上就越接近无限”。[1](P86)因此,茨威格笔下的人物很多都是具有个性或者某种精神类型的各种心理典型,也就是具有偏执型性格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的夸张,往往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如《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马来狂人》中的医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以及《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这几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他们不能作为某一阶级或者某一阶层的典型人物来理解,但是,深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就是会发现,他们中的每一个,而且只有一个,都是这种心理个性的典型精神类型。下面对这四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

《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由于被隔绝在绝对的真空里,只得靠不断的自我博弈来打发时光。这种可怕的经历给他留下了后遗症,只要他一下棋,全身心地投入,就会精神精神分裂,逼近疯狂。

法西斯的“文明”暴行,虽然并没有让B博士受皮肉之苦,但是这种对人的精神所施加的无形暴力,比严刑拷打还有过之而无不及。B博士忍受着孤独沉默,为人遗忘,与世隔绝,生活在真空、虚无之中,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摧残。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自救,使自己的精神保持活力,于是他选择分裂自己的精神,把自己分成两个个体,自己陪伴自己。同时,他又陷入了另外一种痛苦之中。当他被释放后,在远渡他国的船上,他与国际象棋冠军对弈,又陷入了那种精神错乱、几乎崩溃的状态。他曾经对棋局的研究,高深的程度非常人所能及,而他人为的精神分裂,也不是常人所能办到的。那段囚禁的时间里,他把自己局限在象棋的世界里,使自己的棋艺达到了无人所能及的程度,一种极限,也塑造了自己性格当中偏执的成分。

(二)《马来狂人》中的医生

《马来狂人》中的医生,由最初对贵妇的憎恨、报复,到后来深深爱上她,为了保全她的名誉,奋力搏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无怨无悔。

马来狂人近似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的心境和精神状态,“他们像患有阵发性狂躁型精神病的人一样闯进生活,从嗜淫到忏悔、从忏悔到暴行、从犯罪到认罪、从认罪到神魂颠倒——沿着自己的命运之路到处乱闯,直到嘴角流着白沫倒下,或者被别人打翻在地。他们会上升到神灵的地步,也会堕落到野兽的水平……他们从明哲的清醒状态纷纷扑向疯狂的漩涡,他们的精神求知欲会变成感情的错乱,他们的罪过能扩展到强奸幼童和凶杀……他们有时升上高空,有时跌入无底深渊,被引向对立的两极:精神和冲动、理性和非理性、圣者和罪犯,时而升上灵魂的殿堂,时而陷入激情的漩涡。”[3],医生就是这样的狂人。

这位医生与贵妇只有一面之缘,对她的一切也了解不多,而对她的感情却在这样的基础上飞速发展,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转变之快,转变之深刻,异于常人,这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偏执性格。

(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她用她的全部生命深爱着一个不曾真正记起过她的男人,爱得如痴如狂,无怨无悔,正如尼采所说的:“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4]

陌生女人是一个具有偏执性格的形象,她对作家R的钟情,疯狂的程度异于常人,达到了一种极限。她明明知道作家R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他学识渊博,事业有成;另一方面,他沉湎于玩乐,寻花问柳,与他交往的女人不计其数。即使在她要搬走的时候,还能听到作家R与别的女人调情的声音,这个男人根本就不关心她的存在。在她三次委身于作家R之后,他始终没有认出她,他对她只有肉欲,没有爱情,在他眼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妓女。为了抚养孩子,她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也不愿意打扰作家R的生活,让孩子成为他的负担。而对于陌生女人不惜一切的付出,作家R却什么也没有回报过,他只关心自己的生活。面对作家R的薄情寡义,不负责任,陌生女人依然没有任何怨言。最后,当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作家R的唯一要求,竟是恳求他在生日那天,别忘了为自己买一束白玫瑰插在花瓶里,因为往年都是她送给他,今年却办不到了。

爱情已经让陌生女人失去了自我,她在非理智的状态下疯狂地爱着这个男人,为他付出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美貌、家庭直至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她从来没有认真反思过,这样疯狂的单恋是否值得,是否正确,只是一味地深陷其中。她对作家R的这种畸形的爱情,充分显示了她性格中的偏执。

(四)《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想挽救误入歧途的青年,最后失败。在这不同寻常的二十四小时里,几乎改变了这个女人的命运,让她在此后的生命里日思夜想,魂牵梦萦,“全神贯注凝望了整整一生”。“她像去救火的人,几乎自焚,也像救助溺水之人,几乎自溺 。”[7]

这个出生名门,一生操行无污的C太太,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时里,竟爱上一个陌生赌徒青年。“为了这个人,我会将我的钱、我的姓氏、我的财产、我的名誉全部牺牲……我会甘心沿路乞讨,只要是他领着我走,世界上好像没有一处卑下的角落是我所不愿去的。一般人所谓的廉耻和顾虑,我可以完全抛在一边,他只须说一句话,只须向我走近一步,只要他曾经企图抓牢我,我就会在那一秒钟里立刻将自己整个儿交给他。”[8]她甚至愿意为了他放弃一切,和他私奔。只是用陷入强烈的激情来解释C太太的行为,不能充分解释她行为的不可思议。在自述中,她提到“我不自主地——他那种雕塑式的身姿给我印象太深刻了”,“我当时全然神志昏迷,那状态确也像是受了催眠术。”“我下一步所做的事只能说是完全失去知觉以后的举动,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那简直是发了痴,甚至是非常愚蠢,我几乎羞于叙述。”“我那次正是这样,不假任何思索,意识里没存任何清醒的顾虑……”“我真是神智昏乱了,竟这么无聊,这么幼稚。”[9]这些语句在她的叙述中反复出现,表示她当时的行为是不受自身意识控制的。是她压抑了太久的寂寞、空虚,积聚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精神上的一种偏执和极端,是她偏执性格的一种体现。只是,这样的一次偶遇,激发了C太太原本就具有的偏执性格。

二、偏执型人物形象的特点:非现实性

纵观上述四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笔者认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非现实性。拥有如此极端的偏执个性的人物,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中,都极为少见。虽然文学作品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高于现实生活,其中刻画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化,但是上述作品中的主人公,其行为举止所达到的极端程度,难以令人置信。

爱情是自私的,对于爱人,每一个人都有占有欲,只是程度不同。陌生女人用她的全部生命爱着作家R,她从来没有对爱人提出过任何要求,甚至纵容爱人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形象之所以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她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奉献也有欲望,具有一定现实性和典型性的女性形象。而茨威格小说中的陌生女人缺乏理性的无私奉献,对爱人的无欲无求,这种难以理解的病态的爱情,却令人感到缺乏一定的现实性。

同理,C太太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神奇般地爱上一个赌徒青年,甚至愿意为了他放弃一切,和他私奔。并且在她此后的生命里日思夜想,魂牵梦萦,“全神贯注凝望了整整一生”。一切就发生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时之内,这种突如其来的强烈激情,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和虚幻性,犹如一场梦,醒来之后才是现实。而《马来狂人》中的医生,他受到对贵妇的那种强烈的激情控制之后,就远离了他原来的生活轨道,远离了现实。为了这个他只见过一面就深深被吸引住的女人,不断地狂奔着,甚至为了她的名誉,与她的棺材一起葬身海底。而这个贵妇只把医生当做趁人之危的无耻之徒,逼不得已才向他提出请求。像医生这样具有阵发性狂躁型精神病的狂人,还有《象棋的故事》中具有精神分裂症状的B博士,这两个癫狂的人物,都只是作者的幻想,缺乏现实的依据,具有非现实性。

三、偏执的非现实性的形成原因

茨威格之所以塑造了大量看似缺少现实性的偏执型人物,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茨威格作为犹太人的特殊的生活经历

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中深刻地描写了法西斯对人的精神进行的残酷折磨,“在各式各样的法西斯的牢房里,有多少优秀之士不堪这种折磨,终于精神崩溃。又有多少人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无声无形的酷刑,内心极度痛苦,终于在自杀中寻找到了解脱痛苦的途径。”[10]这样的遭遇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茨威格自己的命运。在茨威格生活的后期,由于法西斯的迫害,他不得不流亡巴西。四处漂泊的生活给他造成的精神苦闷是衣食无忧、物质丰足所不能抵消的。“长年累月置身于操不同语言、在陌生的文化背景里生活的人们中间,虽在人群之中,却游离于人群之外,没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命运。这种在群体中成为异体、在喧闹中痛感孤寂的滋味,使人联想到单身牢房中囚徒的阴郁心境。就是这些感受,使茨威格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也披露了他自己心中的苦闷。这种精神状态的发展趋势,不是发狂,便是自杀。”[1](P266)茨威格作为著名的心理分析大师,他的感情极其细腻、极其敏感,所以他当时在心灵上、精神上所受的痛苦,也是非常人所能理解、所能承受的。灵魂高尚的人往往脆弱,茨威格的性格中就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对此,他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并直言不讳:“我本性缺少这种英雄气概——我今天不羞于公开承认这种缺点。在一切危险场合,我始终自然而然地采取回避态度。”[12]虽然,茨威格相信最终善能够战胜恶,但是这需要等待,而在这场搏斗中他只能等待,只能忍受,却无能为力。作为一个正直,有良心和责任感的作家,茨威格无法忍受这些。他不是一个战士,也没有一颗坚强的心。最后他选择了自杀,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与他这一性格上的弱点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在他饱受精神折磨的状态下创作的,B博士的偏执、癫狂,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而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在某种程度上的非现实性,是受到了茨威格自身经历和性格的影响。茨威格内心的极其细腻和敏感,他在心灵上、精神上所受的痛苦,是非常人所能理解的,就像B博士的精神分裂与癫狂一样,异于常人。

(二)弗洛伊德情欲高于理性主张的巨大影响

这是茨威格在与弗洛伊德的交往过程中所引发的关于人的强烈的情欲是否完全无法控制的思考。茨威格与弗洛伊德有着密切的交往,十分推崇弗洛伊德的人格与学说。弗洛伊德对人类病态心理的缜密观察与分析,为茨威格提供了一把开启人物心灵的钥匙。“在与弗洛伊德的交往中,茨威格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的强烈的情欲是否完全无法控制?在弗洛伊德创立他的学说时,他的确把情欲说得强大无比,仿佛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驾驭。茨威格指出: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因为碰到理性是否能主宰我们的情欲生活这一问题,弗洛伊德便陷入一个可悲的矛盾之中。’茨威格指出,弗洛伊德当时很难做出决定。这位老人不会说谎。他看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深重的四年中,群众心理表明,欲念控制着人的意识的理性。但是在他心里,还是不愿意承认人类在世界大战中完完全全地遭到了道德上的失败。他最终还是相信,人的理性能够控制人的情欲。”[1](P432)

对于茨威格的疑问,弗洛伊德给出了他的答案,他认为人的理性能够控制人的情欲,笔者也同意弗洛伊德的看法。但是,笔者认为,从茨威格塑造的陌生女人,医生,C太太这三个人物来看,茨威格更倾向于认为人的情欲高于人的理性。所以他笔下的这三个人物都受到了情欲的控制,都曾失去自我,并且在情欲的掌控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行为。同时,这种情欲高于理性的观点,也必然影响到了他笔下的人物的现实性。使这三个具有偏执性格,行为极端的人物带上了非现实性的特点。

作为世界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茨威格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瞩目成就为世所公认。但是,特定的时代及茨威格个人独特的成长、生活经历影响着他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他塑造的偏执型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非现实性。提出这个观点,绝无质疑茨威格人格与成就之意,只是希望能够提醒读者在感受茨威格笔下人物的魅力的同时,思考这些人物是否具有现实性的问题,这样将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茨威格的小说世界,同时也为茨威格小说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角度。

[1]张玉书.伟大心灵的回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高中甫.茨威小说全集[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5:45.

[3]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3:168.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725.

[5]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张玉书,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4:25.

[6]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M].张玉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26.

[7]孙岩梅.论茨威格笔下女性形象的人道主义激情[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8]茨威格.象棋的故事[M].高中甫,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323.

[9]舒昌善.茨威格小说全集(第二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2.

[10]阎嘉.触摸人类的心灵:茨威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85.

[12]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M].舒昌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9.

猜你喜欢
现实性茨威格情欲
作家的办法
小读者(2022年19期)2022-11-17 05:25:42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9:06
启示
文学港(2016年7期)2016-07-06 15:47:47
掌握情欲催化剂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5:06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