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林(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安徽淮南 232038)
公共文化这一概念建构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民主化进程,伴随资本主义近代民主化进程而形成的公共领域,在分化为政治公共领域和文化公共领域后,经由体制化而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1〕。现实中的公共文化有以营利为目的和以公益性为目的的文化。而公益性文化是基于全民参与共享和非营利的,因而公共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非生产性文化生产形态。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公共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内在关系,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的。随着服务型政府共识的确立,许建业〔2〕把公共服务概括为“公共产品的范围和内容是提供公共设施,发展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公共服务的目的和导向是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公共文化与公共服务的融合,其实质就是在公共领域实现公民文化资源的公平享有和获取,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就是“知识的平民化”过程;其目的就是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全体公民对文化的基本诉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过程中提出的,张永新〔3〕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角度,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内容。从张永新的观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为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序发展,国家和地方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二是各类型的建设主体,即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文化事业单位、其他责任机构和企业。
图书馆的使命规定了其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传播社会文明、满足社会文化发展,为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阮胜利〔4〕基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从权力分配、治理结构、制度设计并结合公共图书馆推行委员会制治理模式认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就是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各种类型图书馆,在公平获得政府公共财政或社会公益捐赠的政策引导下,加入面向全社会提供图书馆公共服务的行列中,构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王世伟〔5〕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反鸿沟战略、实现城市图书馆纵向统筹的总分馆制等理念和实践出发,建议把各级各类图书馆纳入图书馆服务体系,体现图书馆的系统服务观和整体服务意识。
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所具有的整体性、分工协作性等特征,如果缺少各类型图书馆的有效融入,单一类型的图书馆很难满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众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教育部所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这从政策上规定了高校图书馆应面向社会公共领域发挥自身优势,是对高校图书馆专业化服务的“公共适用性”要求。2005年7月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中也强调:消弭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是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服务,就是对该《宣言》最好的一种诠释。但是,无论是从《纲要》,还是从《宣言》,并没有赋予高校图书馆服务公众的社会性功能,完全融入还存在一些客观问题:以校内读者为服务对象、馆藏资源和服务社会认知度较低;封闭式管理体制和专业化藏书体系,不具备完全对外开放的管理条件和资源基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即使在共建共享上也都固守着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做法;沿袭以往的服务理念,缺乏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因此,高校图书馆尚不具备完全融入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政策及措施。
但是,高校图书馆无论是作为学科文献传承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还是在保证教学科研需求的前提下,都不应被人为地割裂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外。从社会效应角度,高校图书馆在面向公共领域进行文化传输中会产生和谐文化和教育社会化效应,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效应;从经济效应角度,则体现在知识溢出、文化扶贫和资源优化效应三个方面。
从资源存量数据来看: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有责任在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中分担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压力。据教育部2010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达182241万册,有电子图书约8200TB。〔6〕把高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优势纳入图书馆公共资源体系范畴,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整体性来看,虽然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主体重要组成部分,受制于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限制。但校园文化也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空间的扩展,其学科专业化功能在于整合文化知识载体媒介,能快速高效地传播各领域各专业的学科知识,达到培养文化公民的目的,这为高校图书馆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奠定了社会基础。
从公共财政理论来看,图书馆经费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政府拨款,所提供的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因此应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各类型图书馆都兼有公共性和公益性服务功能,前者是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不同受益群体划分的,后者是从公众受益与特定群体受益不同实现机制划分的。
从社会分工责任来看,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无论是作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共图书馆还是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图书馆或机构内部图书馆,都是整个社会的组成单元。”〔7〕高校图书馆面对公民的知识诉求与中央、国家倡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行以学科知识服务为主的与其他异质性的图书馆常识性知识服务互补的图书馆联盟,最终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价值与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公民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不仅是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共识,也是图书馆行业的一致行动和广泛实践。同质性联盟建设能够有效整合本领域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比如,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6所高校图书馆为主组成的首都图书馆联盟,免费向首都市民开放;南开大学图书馆与泰达图书馆合作,为天津滨海新区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基于行业协会为企业开展信息服务;浙江林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学科资源优势,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异质性图书馆联盟能够有效整合本区域各类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减少信息资源的闲置和重复配置,提高政府财政的利用率。例如,宁波市充分整合本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研发园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依托国家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宁波市科技文献保障服务平台,为宁波市科技工作者和市民提供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宁波市科技信息资源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8〕
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社会意义在于,它的存在使社会公民具备了自由获取知识的权利。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说,公民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和谐,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保障公民获取知识资源机会的平等,其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与求知的文化权益。从知识的角度动员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保障公民平等获取知识、平等阅读、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就要突破因时间、空间、经济等带给公民信息利用的障碍,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和谐、保障公民权利的义务。
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管理体制,是阻碍高校图书馆融入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放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个支点。虽然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服务领域直接开放,但高校图书馆的专业性和高层次性,决定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不考虑高校图书馆的作用。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上的放权,就是不直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而是通过自身的技术、人力和资源优势,直接融入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上级部门尽量不干预,不设置相关职能部门。实际上,这种策略是一种巧妙的开放性融入策略,即高校通过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严格的内部制度,保障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帮扶社区基层的图书馆、室和中小型文化单位,注重帮扶公民广泛参与阅读。
高校图书馆公共服务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放权:一是利用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对其他成员馆进行技术改造和人才培训。通过这种形式的帮扶,可以促进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内部结构调整,逐步满足广大公民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诉求;二是通过制度放权,鼓励高校图书馆员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事业,进行公益性文化服务。在经费上给予适当支助、时间上给予调整安排、精神上给予积极鼓励;三是高校图书馆具有雄厚的信息资源储备,专、精、深的知识整合能力,如果不能在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这些优势,不利于高校图书馆融入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更不利于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
无论是阮冈纳赞图书馆学5定律和还是高曼的新5律,都强调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性和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李廷翰认为,图书馆最重要的三种服务包括: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教育服务,而这些服务能否很好地实施,是基于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服务项目的实现。
在服务方式方面,美国高校图书馆借助网络链接发布信息和知识,如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开放收集方案开放教学性、历史性的资源,加州大学戴维斯图书馆推出的开放校园服务设置中,为全球的学者和特殊人群提供的数字资源访问模式。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教育公众、情报服务和公众文娱生活等方面所提供的服务手段及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如厦门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采取为部分读者办证或向社会部分开放,此种方式不等于是高校图书馆为公民服务的本质,更不能代表它的方向。
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应在纵向上按公民知识层次水平分别推出常见问题、虚拟参考和My Library个性化服务,旨在建立对社会所关注的生活知识为核心的资源体系,倡导以公民为主体的社会阅读,调动公民的主动学习的求知欲,全面提升公民的社会适应能力;横向上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服务。如Living Library将“公民”作为可供阅读“信息”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这种以公民为信息载体进行即时交流的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为高校图书馆学科专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广泛利用。
在服务对象方面,首先在保证高校师生正常教学和科研前提下,积极开办面向大学生的自修阅览室、面向返修生的专门阅览室等;其次,高校图书馆应加快融入公共服务领域步伐,充分利用本馆所能提供的资源服务,主动根据各行各业建设和发展需求、分门别类地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如增设分馆、社区阅览室和农家书屋等,当前尤其要注重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竞争情报服务;再次,随着高校图书馆有效融入公共服务体系,在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内实现文献借阅一体化,采用馆际通用借阅证、通还通借等方式,使不同居住地、不同需求的读者都能就近得到良好服务。为特殊群体人员,如残疾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等特殊服务对象提供到馆访问或信息查询或就业指南等特殊服务。
在服务项目方面,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成员,通过校际合作或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展开公共服务项目。〔9〕校际合作项目:如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是中美合作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由我国投资、美国合作方提供软硬件支持,CADAL与CALIS一起构成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的框架;与社会机构的合作:美国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与社会机构合作,并且这些合作项目均以服务于公共领域为目的。比较典型的有少年儿童服务项目、国际信息服务项目和综合性服务项目。国内高校图书馆与社会机构的合作仅限于学术交流,如浙江大学图书馆为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等项目服务,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25所大学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书刊资料交换关系,江汉大学图书馆与东风汽车、神龙汽车等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这些合作项目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服务的典范。
按照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定位,有内部基础服务和外部延伸服务两种表述。所谓内部基础服务是指高校馆对本校师生员工的一般服务,包括普通的借还、阅览、新生入馆教育、读者培训讲座等,具有常规性、日常性,是整个高校图书馆体系的共性服务,表现出相对稳定、成熟、不变的特点。基础服务又是开展延伸服务的前提和保障。
外部延伸服务是在满足本校教学资源需求的情况下,向公共领域的拓展,由于各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对象、服务水平、馆藏资源、经费资源、设备资源等有所不同,延伸服务的领域也各不相同。党和国家大力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在这样一个日益依赖知识的新型社会里,社会环境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深,高校图书馆服务领域所要面对的专业知识领域也会越来越广。确立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延伸定位,学科服务将是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服务领域现实的应然表述,拓展后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将更加完善。因此,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农村和社区、企事业单位延伸服务时,通过现代咨询手段重点开展个性化定题服务、竞争情报服务和特色服务的延伸。高校图书馆从延伸定位服务所表现出的不成熟、稳定性差、变数大,转变为趋于稳定、成熟时,就将演变成基础服务,最终促进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科学定位和有效融入。
(来稿时间:2012年6月)
1.荣跃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和特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3):38-46
2.许建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图书馆发展路向——兼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图书馆事业改革的启示.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44-48
3.张永新.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2-04-25〕.http://www.022net.com/2010/8-15/475361252991309.html
4.阮胜利.对严济慈图书馆管理委员会——模式的理性分析与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7(1):28-31
5.王世伟.关于加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与布局的若干思考.图书馆,2008(2):5-8,13
6.教育部网站.资产情况.〔2012-04-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60/201012/113510.html
7.苏海潮.合作:现代图书馆分工效率的重要源泉.图书馆杂志,2005(7):17-19,25
8.胡开胜,肖静波.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资源共享平台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0(5):49-53,97
9.谢丽娟,郑春厚,吴庆伟.中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比较研究.图书馆建设,2009(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