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521)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全球普遍形成了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环境,信息的载体、传播方式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期待很高,需求无限,另一方面作为信息主要集散地的图书馆面对急剧增长的信息资源,在收集、占有和处理等方面的作为开始变得有限,也因此越来越感受到压力。事实上,图书馆界一直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向任何人提供他想得到的文献信息,这是图书馆服务的最高境界。但是,这个美好理想过去不曾有某个图书馆做到,现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虽然图书馆界之间的诸如馆际互借之类的合作一直都有,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必要和重要。“联合、共享”这条路,是图书馆界应对当前压力做出的必然选择。现实中,国内外众多高校自上世纪80年代起纷纷走上了联合之路,建立了数量众多、规模不等的图书馆联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读者服务的质量。而从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情况来看,近些年参与或组建信息资源共享联盟组织的高校馆多以本科院校为主,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职馆)还维持着各自为政的格局,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以高职馆为主体开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能否得到较好的实现,合作能否顺利开展,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要使这些问题获得满意的答案,图书馆联盟之间的共享合作模式的构建是关键。本文试图对广东省高职馆信息资源共享联盟的合作模式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以期从理论上探索适合广东省高职馆间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寻求解决高职馆开展共享合作工作困境的途径,引发同行的重视和参与,共同促进高职馆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良性发展。
图书馆界讨论的信息资源概念一般有两种含义,狭义的信息资源指信息本身,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既包含信息本身,也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因素〔1〕。本文倾向于后一种解释。为了全面了解广东省高职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共享情况,本课题组于2011年底至2012年初对全省70多所高职馆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及实地访问的方式。
作为全国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广东省的高职院校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从2000年的16所发展到目前的近80所,是全省本科院校总数的2倍多,也是全国拥有高职院校最多的省份之一。在广东省高职院校短短十几年的快速扩张过程中,高职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各馆的软硬件条件都有较大改善,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存在严重分化现象。课题组调查发现只有个别馆的整体实力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可与本科院校图书馆相媲美,大部分馆,尤其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高职馆可谓举步维艰。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馆经费投入相差悬殊。近三年获得总经费最高的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它与最低的高职馆两者所得经费之差竟达2000万元。
高职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源从载体形态分,最主要的类型是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纸质文献资源主要收藏中外文图书和报刊,电子文献资源主要收藏中外文电子图书和数据库。由于高职院校需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检验,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只有图书馆生均纸质图书量和年均进书量是硬指标,对其他资源没有硬性规定,所以调查发现,一方面高职馆对纸质中文图书和报刊的收藏相对较重视,但大多数馆馆藏基础薄弱,突击采购,仓促建设,缺乏长期系统积累和合理规划,导致纸质馆藏总体质量不高,结构欠合理。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短缺,很多馆对外文资源及电子资源的建设投入很少甚至没有,有投入的馆在电子资源方面存在高度同一的特点,既购买品种单一而重复,基本上是一书一刊,书为超星电子图书,刊为维普中文期刊或CNKI全文数据库,有19个馆无购入任何电子资源,有45家馆无购入任何外文资源。另外虽有35家图书馆已有或正在自建数据库,但进展缓慢且数据库质量不高。高职馆资源建设的现状表明其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科研需要。
广东省高职馆大部分是近10年来在原有的中专学校或成人高校合并、改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方面基础条件差,起点低,图书馆人才队伍以本专科学历者为主,年龄、专业、职称等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既缺乏开展高层次信息服务的图情和各学科专业人才,也缺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有少数馆连一个图书情报专业和网络软硬件维护人员都没有。在人员配备上很多馆职数偏紧,一人多岗现象较为普遍。人力资源总体比较匮乏。2.4 网络技术设备不足,信息服务层次低
广东省高职馆普遍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实现了业务工作的自动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资金紧张,多数馆在网络环境、服务器及存储等硬件设备和一些先进的软件系统方面投入不足,有十几家图书馆还未建立电子阅览室。在信息服务方面还是以文献借阅、简单参考咨询、读者辅导和打印复印等传统信息服务为主。各图书馆虽都建有图书馆主页,也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但深入观察各馆的门户系统,则发现多数馆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能力较弱,网上服务主要以访问图书馆主页、OPAC书目查询、数字资源在线使用为主,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方式,如虚拟参考咨询、学科导航、校外用户远程访问、个性化服务乃至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远未普及开展。
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为目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联合体〔2〕。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图书馆联盟被证明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最有效组织形式,为此,国内外各图书馆间纷纷组建和参与了多种形式的共享联盟体。从合作模式上来看,国内共享联盟大体采用了以下四种合作模式:
项目共建共享合作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在教育部的领导下,CALIS系统整合高校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从1998年开始建设以来,CALIS管理中心引进和共建了一系列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主持开发了联机合作编目系统、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系统、统一检索平台、资源注册与调度系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CALIS文献信息服务网络。迄今参加CALIS项目建设和获取CALIS服务的成员馆已超过800个〔3〕。
总分馆模式也可叫中心馆模式,往往有明确的发起和牵头单位,经费由政府财政拨款,有明确的目标和合作项目,有管理中心,有正式的组织和专职工作人员。目前主要出现在经济较发达及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这些城市的图书馆一般以市级图书馆为中心,将本辖区内的区、街道(乡镇)图书馆纳为分馆,将各馆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现总分馆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料共享,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有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系统、东莞城市中心图书馆联盟,有些大学城如苏州独墅湖高教区、苏州国际教育园也采用了这种总分馆的模式〔4〕。
相比以上两种合作模式,以会员制方式开展合作的联盟是一种松散的自发性组织,通常由成员馆自愿参加,经费由成员馆的会费支持,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整个联盟的运行以不定期召开馆长会等形式来开展〔5〕。这种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它的前身是2002年由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牵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1个高校图书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自愿参加、平等协作”的原则共同发起成立的“北京市北三环——学院路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2006年更名。该联合体广泛开展了馆际互借、电子资源本地访问与联采、业务交流、人员培训等合作内容,较好地实现了各成员馆互助合作和资源共享〔6〕。
联合办馆共享合作模式的典型例子是浙江省滨江高教园区网络图书馆。该馆由浙江省教育厅资助,在浙江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指导下,于2003年11月正式开通。浙江滨江高教园区图书馆是滨江高教园区内浙江中医学院、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6所高校共建的文献信息共享项目,是浙江高校数字图书馆网络中第一个建成的分中心。网络图书馆拥有馆际互借、在线查询、馆务公示、联合采编等功能,实现了滨江高教园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将负责园区网络图书馆设施管理与技术维护〔7〕。
广东省高职院校文献信息共享联盟是2009年在广东省高校图工委高职高专分委会的组织与策划下,本着“自愿加盟、自主发展”的原则成立的,目前成员馆有40多家,成立至今,联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可谓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体规划、运行机制、团结协作、资金保障、技术支持、业务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参考上述一些图书馆联盟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结合目前广东省高职馆信息资源建设和联盟共享工作的总体状况,笔者认为广东省高职院校文献信息共享联盟在合作模式上可尝试采取以下一些做法,来促使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高职院校文献信息共享联盟是由省高校图工委高职高专分委会牵头成立的,各成员馆以自愿加入为原则,联盟组织结构处于松散状态,由于广东省各高职馆的发展极不平衡,差异性很大,联盟要长期正常发展下去,应该由牵头机构主持成立广东省高职院校文献信息共享联盟协作委员会,并选择在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高职馆内设立具有业务指导和技术权威的协调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在协作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规章制度和协议合同,协调各成员馆的责任与义务,调配和监督经费使用,对成员馆进行工作分工,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组织成员馆间的各种相关活动等〔8〕。
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文献信息共享联盟基本没有财政资助,加入的成员也无需缴纳会费。经费问题成为联盟合作和发展的一个障碍,联盟工作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自身建设和运作所需的经费问题。在现有条件下,简单被动依靠财政拨款是不可行的。应该以联盟整体力量出发,多渠道,多种方式来筹集资金。可以考虑下述做法:一是做好每年的绩效评估报告,以联盟产生的实际效益来争取持续稳定的拨款和增资。二是将联盟的一些主体工作以项目立项方式向相关管理机构申请专项资金或寻求其他外部资金的赞助,由有能力承担的成员馆承接。如“联盟实验网”共享平台、特色数据库的建立等。三是借助市场力量,如有良好合作关系的资源和系统服务提供商,争取他们的资金投入,达成互利互惠关系。四是收取一定的会费,根据各馆实际情况及获得服务情况实行差别收费。
目前各高职馆普遍缺少数字资源,仅有的资源既单一又重复,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联盟成员间打破各自为阵的局面,突破体制限制,在联盟协作委员会的协调下以“联合共建”为导向,采取分工采购和联合采购方式,避免馆藏严重同质化现象,降低采购费用,同时积极建设各自的特色数据库,做到既各有特色,又互通有无,从而使各馆文献资源合理分布,提升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规模。
人力资源是联盟成功的重要保障,目前广东省各高职馆普遍缺乏图书馆专业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联盟应重视现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开展学术报告、专题讨论、联合咨询、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等方面培训,积极开展各成员馆之间的各种业务交流活动,必要时可采取人才交流和馆员互派等措施来改善和提升整个联盟成员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为联盟共建共享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广东省高职院校文献信息共享联盟是一个地域性系统内共享联盟,由于高职院校各方面条件所限,联盟依靠自身力量的合作与发展还有较多困难,应该走出去,更多地融入其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与其它系统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合作,成为其中的成员或分中心,更好地实现资源建设的互补。比如有条件的高职馆都可以成为CALIS和DRAA,参与联合编目和数字资源联采。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广东省高职院校文献信息共享联盟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困惑。图书馆联盟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合作模式才能有利于促进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联盟成员馆事业的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而一个图书馆联盟究竟采取何种合作模式需要从政策、经济、法律、馆情等多方面情况加以综合考虑。本文提出的一些设想和实施策略,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是否可行还需要在实践中去进一步论证。
1.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郭巍.图书馆联盟与文献资源共享.图书馆学刊,2007(2):100-102
3.莫煊海等.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主要模式及其服务方式.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11):75-78
4.曾征宇.我国各级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典型案例研究.情报探索,2010(9):50-53
5.周婕,崔海媛,蔡祯.自发的地区性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构想——北京市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实践.图书馆论坛,2006(4):147-149
6.周婕等.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合作实践与发展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7(3):121-124
7.浙江滨江高教园区网络图书馆正式开通.〔2012-08-16〕.http://www.mhlib.sh.cn/mhcnt/web/changgui/xiangxi.asp?fid=326
8.陈雅沙.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联盟与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思考.图书馆学研究,2010(7):73-7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