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18)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信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但数字版权管理等技术保护措施为人们自由获取信息设置了无形的障碍,越来越严格的著作权法使得合理使用的范围被大大缩小了,社会公众不能充分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种种便利,开放内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开放内容(open content),也译为内容开放,它是戴维·威利(David A.Wiley)在1998年提出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其他人可以复制或修改的创作作品。他第一次使用open content是用来指以“开放内容许可协议”(此处的开放内容许可协议是指1998年由戴维·威利制定的Open Content License,是许多种开放内容许可协议中的一种)和其他类似条款授权的作品。从此之后,该术语就被用来描述更多种类不受传统著作权限制的内容。〔1〕马格努斯·塞德格伦在《开放内容和价值创造》中指出〔2〕:开放内容经常是许多人共同生产的,这些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内容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分发,其他人能够免费对其进行修改。他认为内容是指任何不能被执行的东西。它可以是任何数字资源,更确切地说是除软件以外任何以数字形式发布或存取的东西。劳伦斯·梁在《自由/开放源代码软件 开放内容》一文中把开放内容定义为:开放内容是以授权方式允许人们使用、发布或修改的内容或资料,例如图书、音乐和电影等。〔3〕opencontent.org网站认为 open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open content中的“open”还与开放的程度有关。开放意味着权利的让渡,著作权人让渡的权利越多,开放内容作品就越开放。内容的开放程度可以用“4RS框架”来判断:Reuse(再使用)、Revise(修改)、Remix(再混合)、Redistribute(再发布)。〔4〕该网站认为开放内容就是通过授权形式,向用户免费提供比传统著作权法赋予的更多权利。现实中的许多开放内容都是通过开放内容许可协议来实现开放的,因此内容的开放程度往往由该作品使用的协议来决定。
上述对开放内容的定义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把开放内容理解为他人可以复制或修改的创造性作品。〔5〕开放内容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文本,还包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维基百科(Wikipedia)、古登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MIT Open Courseware)、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BMC)、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Librivox、Flickr、开放美工图库(Open Clip Art Library)等都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开放内容项目。
目前开放内容作品主要分为两类: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和仍处于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公共领域作品是指任何人不付任何代价就可以使用、复制、演绎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立法之前的作品和超出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6〕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著作权法保护期不断延长,所以会出现已经处于公共领域的作品重新进入著作权保护期的情况。
对仍处于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是通过开放内容许可协议来实现内容开放的。所谓开放内容许可协议就是根据著作权法构建一个具有法律效力、关于开放内容作品的使用规则。具体做法是,著作权人利用著作权法赋予的权利,选择保留部分权利而非全部权利,以许可协议的形式向用户让渡部分权利,用户在遵守许可协议的前提下,可以自由使用作品。创作者保留的大都是署名权、保持作品完整性等精神权利,让渡的往往是和经济权利相关的复制权、发行权等权利。创作者是希望通过让渡部分权利来为社会公众使用作品提供方便,为创作提供更多的素材。这类开放内容作品可以理解为以私人权利来创造公共资源。〔7〕
为什么要使用开放内容许可协议,而不是把作品直接放在公共领域?有人可能认为完全放弃著作权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办法,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把作品直接放在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固然能够更加自由地使用作品,但是作品也可能会被一些人非法利用。一些人有可能稍加修改后便将作品完全据为己有,并不放入公共领域,作品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分享和利用,这有违原作者的初衷。
开放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自由软件运动(Free Software Movement)和开放源代码运动(Open Source Movement)的理念和原则,是开源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是网络共享理念的集中反映。开放内容许可协议仿效的是GNU通用公共许可协议(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也译为GNU通用公共许可证)、BSD等协议。1998年戴维·威利制定了“开放内容许可协议”,这是第一个正式的非软件的公共许可协议。〔8〕
开放内容的创作者来自各个领域,有专业人士、图书馆、广播公司、教育机构及研究和发展中心,还有广大业余爱好者。图书馆不仅参与在线机构库的建设和维护,还参与开放内容的推广和传播。英国广播公司、英国电影协会、电视四台和开放大学成立了创作资料库许可协议团体,提供以该协议授权的视频、音频和图片的下载。〔9〕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影响。科学公共图书馆和生物医学中心是著名的开放存取出版商,它们出版了许多高质量的开放存取期刊。
广大业余爱好者也参与了开放内容的创作,这得益于因特网和网络工具的发展。在过去,信息和知识的复制、发行和传播都非常困难。通常是由出版社和大众传播媒介来担当中间人的角色,由他们把信息传播给广大用户。因特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任何用户都可以利用博客、维基、播客、邮件列表、FTP、torrent、RSS和Atom等工具来创造和传播内容。这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由社会精英、权威人士等少数人生产而多数人消费的传统,而是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
在开放内容的发展过程中,大规模群体协作这种内容创作方式也迅速发展起来。群体协作是指许多人彼此协作共同完成某些项目,这些项目通常是在网络上的,需要使用wiki等软件或工具来完成。大规模群体协作最早出现在开源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例如著名的Linux操作系统就是由许多人共同开发完成的。现在许多著名的开放内容项目例如古登堡计划、维基百科、Flick、YouTube等都是群体协作的结果。群体协作的参与者通常不会获得直接的金钱或物质报酬,他们之所以参加内容创作很大程度上因为内在的兴趣、学习、自我发展、获得声誉和利他主义等原因。
开放内容虽然是免费的,但是许多项目的运行也是需要成本的,目前它的经费主要来自捐款和赞助、广告、服务费、出版费、订购费和政府拨款等。
有些开放内容项目是通过专门基金会来运行的,例如古登堡计划的古登堡计划文学资料基金会(the Project Gutenberg Literary Archive Foundation,PGLAF),维基百科的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 Inc.),它们都是非营利组织,负责管理社会各界的捐赠。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维基百科、维基词典等项目,它的目标是鼓励开放及多语言内容的成长、开发、及分发,并将全部这些内容以维基方式免费提供给公众。〔10〕维基媒体基金会收到的赞助有各种形式。2005年4月,维基媒体基金会得到雅虎支持,雅虎把它在亚洲的一部分服务器用来寄存基金会的开放内容网站。〔11〕2009年维基媒体基金会就收到三笔捐款,斯坦顿基金会(Stanton Foundation)捐款89万美元,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捐款30万美元〔12〕,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的捐款50万美元。〔13〕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也受到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德克和沙琳·卡布塞内尔基金会(Dirk and Charlene Kabcenell Foundation)、马萨诸塞州产业基金会(Lord Foundation of Massachusetts)等机构的赞助。〔14〕除了这些大笔的捐款外,古登堡计划、维基百科、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等还接受个人的小额捐款。例如在维基百科上,人们可以通过信用卡、PayPal、银行汇款等多种形式捐款。〔15〕
广告是开放内容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一些提供视频分享服务的网站例如Revvr,在每一个视频的末尾都链接了一个广告。假如观众观看这个广告,广告客户将付费,收益将由内容创作者和网站共享。〔16〕
向用户提供额外服务并收费是也是开放内容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出版费是开放存取期刊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作者为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支付的费用,PLoS和BMC就主要采用这种形式来维持期刊运行。一些开放存取期刊还出版印刷版,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有些开放内容的经费直接来政府、学校和机构的拨款。中国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就是政府提供资金扶持的。除了上述模式外,开放内容还有一些间接的收入来源,例如现场表演、销售产品等。
开放内容是免费的但并不等于低质量,一部分开放内容的质量还是相当有保证的。目前开放内容的质量控制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先过滤再出版”和“先出版再过滤”〔17〕。
传统的出版社和大众传媒采用的都是“先过滤再出版”,它们都有自己的审稿制度,有专人对内容进行过滤,质量自然有保证。开放存取期刊就沿用了同行评审制度,并进行了改进。例如生物医学中心目前出版的期刊有220种,所有论文都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每种期刊的同行评审政策由期刊编辑负责。生物医学中心的大多数期刊都执行匿名同行评审,BMC系列期刊实行公开同行评审,即每个评审者对自己所作的评论署名。〔18〕现在BMC已经有100多种期刊由汤姆森路透进行引用跟踪,一些期刊已经获得了相当高的影响因子,例如《基因生物学》(Genome Biology)的影响因子已经达到了 6.89。〔19〕
但是这种过滤机制也带来了高成本,在数量众多的内容中仅有一小部分才能正式出版。随着因特网和网络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参与内容的创作与传播,每天新增的内容数量是惊人的,不可能有足够的专业人员来过滤这些内容,“先出版再过滤”成为必然。正如Linus系统的开发者林纳斯·托瓦兹说,“只要有足够多的眼睛,所有的问题都能被发现”〔20〕。用户选择、使用、修改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内容过滤的过程,只不过是由广大用户来完成这种过滤,而不是少数专业人员。
维基百科的质量主要是由用户来维护和保证的。许多条目都是经过一次次修改、讨论和冲突才形成比较稳定的版本,现在的页面都是积累下来的修改的总和,是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最后妥协的结果。这些调整和更新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来关注、阅读和使用维基百科,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够积累大量足够好的内容,同时保证维基百科的数量和质量。〔21〕早在2005年,《自然》杂志就对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的准确性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旗鼓相当。
其他一些开放内容的质量就良莠不齐了。开放教育资源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开放内容之一。开放课件的质量往往依赖老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学校的建设和维护。2001年启动的麻省理工开放课件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全面肯定和积极评价,现在它在线提供2000多门课程,有1亿用户。〔22〕中国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由各校分别进行,课程资源的质量和维护都存在一定问题,使用者不多,影响也不大。
开放内容是一种新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模式,人们可以借此规避著作权法带来的种种限制,贯穿于开放内容创作和传播过程始终的是分享与合作这一理念。创作者正是基于分享的愿望,才用开放内容许可协议来授权自己的作品,让公众能够自由使用作品。
伏尔泰曾说过:“所谓原创不过是深思熟虑的模彷。最具原创力的作家往往互相借鉴”〔23〕。任何信息本身都是根据原有信息进行再创作的结果,利用和借鉴已发表信息是再创作的必要条件,丰富的公共领域是人们再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应该被分享而不是被独占,它应该被全人类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开放内容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人们在过去的实践证明了开放内容是可行的,希望开放内容模式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成为战胜限制信息自由存取的一种手段。
1.Open content.〔2012-01-15〕.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_content#cite_note-Defining_the_.27Open.27_in_Open_Content-2
2.Cedergren M.Open content and value creation.〔2012-01-15〕.http://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071/991
3.Liang L.Free/Open Source Software Open Content.〔2012-01-15〕.http://www.apdip.net/publications/fosseprimers/foss-opencontent-nocover.pdf
4.Defining the“Open”in Open Content.〔2012-01-15〕.http://opencontent.org/definition/
5.内容开放.〔2012-01-15〕.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6%85%E5%AE%B9%E5%BC%80%E6%94%BE
6.杨嫚,何华刚.知识共享协议在我国适用性初探.图书情报工作,2008(2):37-40
7.翟建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及其司法判例介绍.图书馆建设,2007(6):41-43
8.Open Content License.〔2012-01-15〕.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_Content_License
9.FAQs.〔2012-01-15〕.http://www.bbc.co.uk/creativearchive/faqs.shtml#bbc_clips
10.维基媒体基金会.〔2012-01-15〕.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5%9F%BA%E5%AA%92%E4%BD%93
11.Press releases/Wikimedia announces Yahoo support.〔2012-01-15〕.http://wikimediafoundation.org/wiki/Press_releases/Wikimedia_announces_Yahoo_suppor
12.Ford Foundation Awards$300K Grant for Wikimedia Commons〔2012-01-15〕.http://blog.wikimedia.org/2009/07/02/ford-foundation-awards-300k-grant-for-wikimedia-commons/
13.Wikimedia Foundation receives$500,000 in operational support from Hewlett Foundation〔2012-01-15〕.http://wikimediafoundation.org/wiki/Press_releases/Hewlett_Foundation_grant_August_2009
14.Our Supporters.〔2012-01-15〕.http://ocw.mit.edu/donate/our-supporters/
15.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的呼吁.〔2012-01-15〕.http://wikimediafoundation.org/w/index.php?title=WMFJA085/zh/CN&utm_source=donate&utm_medium=sidebar&utm_campaign=20101204SB002&language=zh&uselang=zh&country=CN&referrer=http%3A%2F%2Fzh.wikipedia.org%2Fzh-cn%2F
16.Kumar V.Open Licenses and Content Distribution.〔2012-01-15〕.http://eprints.rclis.org/handle/10760/11094
17.瞿旭晟.互联网平台上的知识生产.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2010
18.BioMed Central Standards and affiliations.〔2012-01-15〕.http://www.biomedcentral.com/about/affiliations
19.What is BioMed Central.〔2012-01-15〕.http://www.biomedcentral.com/about/whatis
20.Linus'Law.〔2012-01-15〕.http://en.wikipedia.org/wiki/Linus'_Law
21.舍基.未来是湿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2.Do BioMed Central journals have Impact Factors and are they citation tracked?.〔2012-01-15〕.http://www.biomedcentral.com/about/faq/impactfactor#jif
23.Voltaire quotes.〔2012-01-15〕.http://thinkexist.com/quotation/originality_is_nothing_but_judicious_imitation/15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