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馆藏评价研究

2013-08-15 00:49
图书馆 2013年2期
关键词:印本馆藏期刊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 四川成都 610031)

数字资源的迅速发展改变了高校图书馆以印本图书为主的馆藏形式,数字资源与印本图书和期刊已经成为高校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三大主体资源,印本资源和数字资源有机结合的复合馆藏模式导致了传统馆藏评价方式难以满足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需要。介于馆藏评价对掌握馆藏结构、了解馆藏优劣、制定馆藏策略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高校图书馆对寻求适合目前馆藏状况的馆藏评价方式的需求日趋迫切。

1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及特点

数字资源的迅速发展是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变化的显著特征,数字资源以其巨大的数据量、较高的利用率、低廉的单位使用成本和较强的时效性等优势而得到高校图书馆的普遍认同。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的统计,其成员馆在1993-1994年间数字资源只占馆藏经费的4.45%,在2003-2004年已达到了29.81%;〔1〕2006年香港大学图书馆花费了47%的文献采购经费在数字资源的购买上,相比于5年前的11%增长了37%,〔2〕香港大学的副馆长指出,加大数字资源的经费投入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港大的数字资源经费目前已达总经费的50%,发展目标将达70-80%。

数字资源的快速增长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由以传统印本资源为主转变为印本和数字资源相结合的复合馆藏形式。当前图书馆在资源类型、获得渠道和方式上具有广阔的选择空间,相比于传统图书馆,现代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具有如下特点:(1)馆藏资源多样,包括了印本资源和数字资源,这种复合馆藏模式将长期存在;(2)数字资源的馆藏比例不断提高,其趋势还将继续;(3)现代科技环境下,信息传递平台不断变化,图书馆资源的外延不断扩展;(4)图书馆的文献采购经费与不断递增的海量信息、图书馆经费短缺与资源价格上升、资源供给与用户需求变化等矛盾日趋激烈,对经费利用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

资源特点决定了馆藏决策和评价的复杂性,图书馆资源的采购、组织和管理变得错综复杂,只有以科学合理的馆藏评价为基础的馆藏决策才能确保高校图书馆构建有效的资源体系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2 当前馆藏评价研究

图书馆传统馆藏评价是对图书馆现有藏书体系所具有的各个属性进行检测、评估,即对由藏书数量、藏书结构和藏书的科学艺术价值等合成的总指标进行评价。〔3〕主要包括藏书量、资源信息的购买速度、购书经费、馆藏结构、流通和馆藏使用的统计等。这些传统标准在馆藏以印本资源为主的简单资源结构,并分布集中的条件下是有效的,〔4〕它的范围以本馆馆藏为主,其评价主要侧重于本馆藏书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但在网络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日趋复杂,数字资源的信息量庞大,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更新迅速,用户文献查询和获取方式多样,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不断向纵深发展,这种信息环境条件的改变使传统馆藏评价方法在实践中难以满足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新的馆藏特点催生新的评价方式,从目前馆藏评价的研究来看,馆藏评价具有几大特点:

第一,馆藏评价多针对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为基础分别建立指标体系,而对于复合馆藏条件下馆藏评价研究较少。实体馆藏评价主要针对图书馆印本资源而进行,是以藏书保障率、复本率、增长率、最佳入藏量等为依据来评价藏书总量及增长量控制程度;以藏书内容的情报含量和科学性、藏书的利用率和拒借率为依据来评价藏书质量的高低;以分析藏书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文献类型结构来评价藏书体系结构的合理性〔5〕,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使各类统计指标的获取成为可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实体馆藏评价的发展。但数字资源在图书馆资源中所占比例的迅速扩大,使传统评价标准的局限性日趋突出,对数字资源的评价则成为图书馆界普遍关注的重点,其标准及对象、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研究等成为当前热点。但从目前馆藏评价研究来看,对于复合馆藏条件下的馆藏评价标准的论述较少,虽然学术界已经意识到建立复合馆藏条件下馆藏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并试图在传统评价的继承中对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但研究深度不够,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方法。〔6〕正如Casserly,Mary在他的文章中所说:“很少有文章对学术图书馆如何发展一套理论的框架来指导实践过程进行详细的论述”〔7〕。

第二,国内外对馆藏评价研究的侧重不同。国外对于特定馆藏的实证性评价研究较多,特别是集中于关于单一学科或图书馆就某一目的进行的在微观层次上的评价研究,如期刊的引文分析,馆藏与馆际互借的分析比较等。Xiaoli Li和Carolyn Kopper在加利福利亚大学的Davis图书馆进行了针对数字资源取代纸质期刊订购方面的研究,他们融合了新旧两种评价方式,将价格、用户需求和文献利用情况统计、使用稳定性等因素相结合,为最终的决策提供依据;有的是针对单一资源类型进行的研究,如Carole Montgomery对德雷克塞尔大学电子期刊馆藏的操作和经济意义进行了测量等。国内对馆藏评价的探索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近年来借助图书馆集成系统的统计功能,从藏书结构、图书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馆藏评价的实证性研究,但对数字资源馆藏评价原则、标准、方式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从国内外总的研究和实证来看,对于复杂资源结构的全面馆藏评价仍缺乏权威的评价标准和完善的评价体系。

第三,近年来,国内外出台了一系列与数字资源相关的标准规范,其规范主要针对使用的评价,通过对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各种统计功能,如访问次数、下载文献数量、检索次数、通过互联网访问的任务数等统计数据分析,可以跟踪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状况以及用户利用行为的差异。如2002年欧洲联盟(The European Commission)资助的欧洲图书馆绩效评价和质量管理系统项目EQUINOX发布了电子图书馆的评价指标〔8〕,其中包括电子图书馆服务所覆盖的人口比例、图书馆计算机工作站的使用频率、每次文献浏览的单位成本、数字资源的购买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用户对电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满意度等14个评价指标。除此之外,影响较大、操作性较强的还有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统计和测量项目下面的子项目:数字资源计量项目中的数字资源使用评价;ISO2789的图书馆电子服务使用评价(Measuring the use of electronic library services);NISO Z39.7、E-Metrics等都是实践性较强的标准规范。但这些评价指标主要以定量指标为主,需要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作为辅助。

由于高校学术图书馆的服务人群包括教师、科研人员、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的用户人群对资源类型的偏好不同,教师和科研人员等一般倾向于对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数字资源,但印本资源在本科生教育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印本资源仍保持着较大的比例和使用率,在数字资源不断发展的同时,传统的印本资源的采购仍在继续,印本资源在很长时间里不会被数字资源完全取代。因此,新的馆藏评价“应从信息类型、信息量、存取方式、利用条件和系统易用性等方面,采用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和经验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数字资源的文献保障能力和对印刷型文献的替代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电子文献的保障能力附加到印刷型文献保障能力指标体系中,形成综合的评价”〔9〕,即在对传统评价的继承中形成适合当前资源结构的评价标准。

3 复合馆藏评价主要指标

在复合馆藏条件下,馆藏结构复杂,馆藏利用方式多样,而且每个学术图书馆由于服务人群、馆藏方针、经费预算、历史馆藏的不同,馆藏评价的过程中应基于该馆的现实条件、评价目的和评价手段,在一个大的框架下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形成一套相对灵活的复合指标体系,以适应不同图书馆的评价实践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图书馆技术环境。

3.1 馆藏比例指标

馆藏比例指标是掌握馆藏资源结构的基础,包括印本资源和数字资源的比例;印本图书和电子图书的比例;印本期刊与电子期刊的比例;印本资源中图书和期刊的比例;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的比例;本馆收藏与馆际互借资源比例;以上比例在特定专业学科中的配置;利用率与目标利用率的比例,数字资源和印本资源的重复馆藏比例等。

跟踪馆藏资源的比例,一方面有助于图书馆掌握当前的馆藏资源状况,为数字资源和印本资源的采购决策提供指导,以帮助馆藏薄弱部分的建设,加强本馆优势,确保印本和数字资源的有效互补;另一方面有助于预测馆藏未来走向,揭示馆藏与图书馆馆藏目标、信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从而为图书馆根据需求和服务目标平衡和调整馆藏提供依据,以保证图书馆的馆藏发展与学科建设和用户需求保持一致。

3.2 馆藏量指标

在复合馆藏条件下,馆藏评价不再能以印本资源的数量和增加量来反映馆藏的信息量。而数字资源馆藏量的统计往往比较困难,由于实时更新的特点,在线分类目录往往难以对全部的信息量进行准确统计。Jacqueline Borin建议通过使用采购经费来衡量馆藏量的指标。〔10〕2006年ARL引入了以经费核心指标(Expenditures-Focused Index)的概念来解决当前的馆藏性质变化引起的馆藏量统计问题。通过不同资源(如数据库、纸质期刊订购、印本资源、特色资源等)的投资比例及其变化可有效反映图书馆在资料建设方面的总体现状和发展趋势。经费的衡量方法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无论是印本还是数字资源,无论是本馆资源还是联盟资源,通过采购的经费总额、经费的增加比例、用于不同资源类型的经费变化等指标,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图书馆的馆藏投入力度和对学校科研教学以及各种用户的支持力度。

3.3 专业学科指标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因此需要衡量不同馆藏类型对学校专业学科发展的保障程度,以保证馆藏资源与专业发展的一致性。专业学科指标是馆藏评价的重要指标,其获取方式很多:(1)以用户发表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参考引文数据作为对比目录,或使用权威文献索引与馆藏进行比对,如对于西文期刊,可使用目前影响最大,具有引文索引、引文分析和期刊评价功能的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和《期刊引文报告》(JCR),与不同馆藏类型进行比对,掌握用户对不同形式馆藏的利用程度;(2)根据核心课程所隶属的分类号,将核心课程相关的馆藏及分配比例分别与其他相似高校相同学科的馆藏情况对比;(3)通过对读者提交的馆际互借请求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类型的馆藏在满足用户需要方面的情况;(4)统计某类学科图书流通率和数字资源使用率与整个馆藏的平均使用率进行比较,掌握各学科印本与数字资源在分配上的比例是否恰当。

3.4 馆藏成本指标

馆藏成本是指导图书馆管理和采购的重要指标,通过成本-效益的分析,可以掌握各类资源的馆藏效益,对未来的图书馆馆藏策略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由于馆藏成本包括了固定成本、弹性成本和机会成本,其计算较为复杂,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其简单化,将资源采购价格和某一段时间内的使用频率相结合获得的单位成本进行比较。其指标包括电子图书与印本图书的单位成本;电子期刊与印本期刊的单位成本;特定学科数字资源与印本资源的单位成本;数字资源中不同学科资源的单位成本等,图书馆可以根据其目的的不同,确定相应指标进行研究。如Sylvia将St Mary's University心理学系本科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引文与馆藏期刊进行对比,通过每种期刊年引用次数与期刊价格相结合以确定每种期刊的成本效益并进行排名,以掌握馆藏对该学科的保障程度,并指导未来的期刊订购。〔11〕

3.5 馆藏利用指标

馆藏利用指标能最直观地反映图书馆馆藏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Borin建议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1)用户对不同类型馆藏的使用情况。收集用户访问馆藏文献数据,来研究用户对不同类型文献的利用情况。对于印本资源,可通过用户到馆人数、借阅次数,预约频率等获得统计数据;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获取性较强,可通过图书馆的主页、镜像服务器及数据库商的远程服务器的日志文件获取相关信息。

(2)用户对于不同馆藏资源的使用方式。例如,掌握用户在印本资源的使用中到馆借阅、馆际互借和复印的次数和比例,以及数字资源文献浏览、打印、下载或文献传递的数据,并可根据IP统计,分析用户是在馆内还是馆外使用数字资源。对用户行为方式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用户使用馆藏的偏好。

(3)用户利用图书馆馆藏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情况。统计本校学生毕业论文、教师和学生公开发表论文或出版图书等来自图书馆馆藏的引文数量,衡量图书馆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第一和第二层次主要针对整体馆藏的评价而言,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用户对不同资源类型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将馆藏经费与之相结合,能获得每次使用馆藏的评价成本,有利于图书馆评价文献资源的有效性,也有助于图书馆在馆藏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和调整馆藏策略。第三层次是对馆藏质量的深入研究,往往针对单一学科的馆藏或某一类型的馆藏与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

3.6 用户指标

用户调查是了解图书馆馆藏合理性和用户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组织讨论、或观察研究和测试等科学方法。在对用户关于馆藏的满意度和对馆藏期望的研究中,问卷调查通常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图书馆可以通过问卷了解用户对不同类型馆藏文献的满意度、对馆藏文献的需求、揭示用户使用信息的过程和搜寻信息的类型、用户要求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以及用户对图书馆的现状、组织管理的期望等。Nfila曾在2001年使用问卷形式对Botswana大学的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来了解他们对该校图书馆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满意度,从而为图书馆管理员理解图书馆馆藏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有力的数据。目前,网络的发展使在线调查成为最为普遍的调查方式,高校图书馆的在线管理系统都能提供馆藏使用特征包括用户的馆藏使用类型、频率、学科领域等数据,同时还可以揭示用户资源利用特性,如用户在校内和校外、图书馆开放和闭馆时间使用数字资源的情况等,这些信息对于提升馆藏和服务具有重要价值。

馆藏评价标准是一个复杂体系,各高校应根据其性质(教学型、研究型、技术型或综合行)、高校的整体水平(学位授予等级、学科设置)、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网上教学)、经费预算(预算水平、采购力度、或成本效率状况)、学科方向和未来发展等的不同,对各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来进行本馆的馆藏评价,从而了解已有馆藏的质量,和未来馆藏包括预算、资源类型选择、采购等管理提供指导。

1.Stoller,M.(2006).A decade of ARL collection development:a look at the data.Collection Building,Vol.25 No.2,pp.45-51

2.Ferguson,A.(2006).Print to electronic: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ase.Collection Building,Vol.25 No.3,pp.85-8

3.管计锁,毕杰.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与传统馆藏评价的比较和综合评价.图书情报工作,2004,48(2)

4.Perry,S.L.and Weber,D.C.(2001),Evaluating academic library quality today,Advances in Librarianship,Vol.25,pp.97-131

5,6.何静.馆藏资源评价研究述评.情报资料工作,2012(1):42-47

7.Casserly,Mary.Developing a Concept of Collection for the Digital Age portal: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Volume 2,Number 4,October 2002,pp.577-587

8.http://equinox.dcu.ie/reports/pilist.html

9.张会田.馆藏数字化资源评估方法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2(5):50-53

10.Borin J,Yi Hua.Indicators for Collection Evaluation:a New Eimensional Framework.Collection Building,2008(4):136-143

11.Sylvia,M.(1998).Citation analysis as an unobtrusive method for journal collection evaluation using psychology student research bibliographies.Collection Building,Vol.17 No.1,pp.20-8

猜你喜欢
印本馆藏期刊
2021年版ICMJE推荐规范的更新内容
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参与主体权益调研与启示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开放融合环境下预印本发展态势分析*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期刊问答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