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利夫人的秘密》及电影改编的女性主义解读

2013-08-15 00:49:04霍舒缓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奥德维多利亚罗伯特

李 娜,霍舒缓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奥德利夫人的秘密》是英国女作家玛丽·伊丽莎白·布雷登(1835-1915)于1862年写的小说,此小说出版后轰动一时,曾是一部无人不知的畅销书。它与威尔基·科林斯的《白衣女人》(1860)以及亨利·伍兹夫人的《东琳恩》(1861)一起被誉为是19世纪最畅销的三部小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登的作品逐渐淡出了评论家的视线,直到20世纪美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家伊莱恩·肖瓦尔特重新探索并分析《奥德利夫人的秘密》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女性形象,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父权文化以及人物如何反对父权制压迫。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重要批评理论之一,针对以往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以男权为中心的模式,女性主义倡导一种女权主义创作方式,要求以妇女为中心,研究妇女形象,并要求以全新的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奥德利夫人的秘密》讲述的是一个犯有重婚罪的美丽女人,为了在物质上获得更好的生活而不择手段地杀夫,并想方设法逃脱罪罚的故事。该小说颠覆了维多利亚传统中“家庭天使”的女性形象,挑战了以男权统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一、对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奥德利夫人的秘密》作为一部富有刺激性情节的通俗小说,因美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家伊莱恩·肖瓦尔特对小说中女主人公形象所作的女性主义解读,使得布雷登及其作品成为研究热点。人们开始以理解的眼光阅读19世纪独特的维多利亚文化,并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重新解读,定义其行为是对传统父权观念的反抗。虽然小说的作者布雷登并未在文中明确表明其赞同并宽容女主人公为了更好地生存而重婚杀夫的做法,但根据巴赫金的读者理论,“理解不是重复说者,不是复制说者,理解更建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容……理解者参与共同创造。”也就是说,理解并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对话使事物获得新的意义。

1.小说颠覆的女性形象:家庭天使外表下的恶魔

在《奥德利夫人的秘密》小说中,作者布雷登颠覆了维多利亚传统“家庭天使”的女性形象。奥德利夫人美丽天使般外表下隐藏的是一个诡计多端、为了往上爬不择手段的心。作者将奥德利夫人描绘成一个光彩照人的美丽女人形象,这是为了满足维多利亚父权文化机制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期待,这时期女性所共有的特质都是纯洁、美丽、忠贞与温顺。同样,在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这种“家庭天使”的形象,如《荒凉山庄》中的艾斯特和《小杜丽》中的艾米,这两位女主人公都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天使。然而,布雷登在刻画女主人公美丽家庭天使外表的同时,着重刻画了她千方百计往上爬,犯下重婚罪又想方设法摆脱前夫的过程。正如医生所讲述的“因为她的家庭不是一个愉快舒适的家,她离开家是希望换一个更好的家,其中毫无疯狂可言。她犯了重婚罪,因为犯了这个罪她就可以获得财产和地位。其中毫无疯狂可言。当她发现自己处于绝境时,她自己并没有变得绝望。她运用了聪明的办法,她实现了一个阴谋诡计,这个阴谋执行时可需要冷静和深思熟虑的。其中毫无疯狂可言。”这样一个美丽天使外表下的女人,为了让自己能够嫁给有钱的奥德利爵士,不惜一切代价,她欺骗,杀夫,谋杀。她聪明且冷酷的形象与传统“家庭天使”们所具备的温柔顺从是格格不入的。

2.颠覆维多利亚传统价值观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让奥德利夫人被以疯子的名义送入疗养院,并最终被人漠不关心地死在了疯人院,看上去似乎是依附了父权制文化,警示这种偏离“家庭天使”的恶魔行径最终会被社会严惩。然而,作者却也在申诉,让人们仔细去审视19世纪的文化现象,重新评价那些被冠以“疯癫”女人背后的故事。她们生活在不平等的竞争条件下,为了更好地生活,摆脱贫穷,她们努力摆脱父权制文化的束缚,偏离社会常规赋予女性的行为准则,到最后却被打上“疯癫”的标签,目的只是为了在惩罚女人的同时维护自己的男权利益。小说在本质上颠覆了维多利亚传统的价值观,女性不该屈从命运的安排,维多利亚传统所倡导的顺从接受女性只能以悲剧收场,即使反抗这种传统被冠以“疯癫”,女性依旧需要反抗。

二、电影改编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元素

唐纳德·豪纳姆对该小说的电影改编就是对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影片基于原著的基本故事情节,改变了原著中以男性罗伯特为人物中心的男权模式,以女性奥德利夫人为中心展开故事。也就是说,影片改变了原著中突出强调罗伯特的男性成长,而仿若是一部奥德利夫人的女性个人传记。

1.电影保留原著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元素

唐纳德·豪纳姆于2000年将《奥德利夫人的秘密》改编成电影剧本并搬上荧屏,人们开始比较其电影改编与该原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以是否忠实原著为标准,评判其改编的好坏。对于电影改编,不同研究者持不同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忠实派与自由派。忠实派的人认为,电影改编就应该忠实原著。而持自由改编的人,如贝拉·巴拉兹认为,改编就是“把原著仅仅当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所具有的形式”。

所以在电影改编中,奥德利夫人同样是拥有美丽动人的外表,为了获得财产和地位而犯下重婚罪,并运用冷静和深思熟虑让自己一次次脱离绝境。她仿若是“美貌与智慧的化身”。她利用自己的美貌故意引诱罗伯特去亲吻她,同时又故意把这些表现给迈克尔爵士和艾丽西亚看,使得迈克尔爵士将罗伯特赶出了庄园。影片中奥德利夫人的塑造是对传统“家庭天使”形象的颠覆。

2.电影中倡导的女性友谊与互助,发展并强化了女性主义

在电影的最后,虽然罗伯特将奥德利夫人送进了疯人院,艾丽西亚却将其解救了出来。而罗伯特并未能如愿地成为庄园的主人,只能离开庄园靠自己谋生。奥德利夫人,却顺利成为了另一个人金发碧眼的妻子。为了更好地生活的女人是坚强的,她的行为获得了女性同胞的同情与认可。艾丽西亚拒绝了以疯人院的牢笼禁锢女性的残酷做法,她从奥德利夫人身上认清了在这个父权社会里对女性的疯狂压迫。女人不是疯子,只是被叫做“疯子”来实现男人自身的利益而已。正如当罗伯特质问艾丽西亚为何帮助奥德利夫人离开疯人院时的回答一样,‘Look at me Robert-a bird in a gilded cage.Perhaps the only pleasure open to me was to set another bird free.’(笔者试译:“看看我,罗伯特——我就是一只镀金鸟笼中的鸟。或许我唯一的快乐就是让另一只鸟儿自由。”)

女性之间的友谊通常很少表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因为父权文化让女性的生活停留在男性周围,贤妻良母被刻画成女性唯一值得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女性为了获得男人的青睐,勾心斗角互相残害。在该影片中,却表现出了女性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奥德利夫人帮助菲比逃离丈夫马克斯的毒打,艾丽西亚帮助奥德利夫人逃离疯人院,这些都是女性主义所主张的,女性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反抗强大的父权社会,才能生存。同样,在影片中也凸显了艾丽西亚女性意识的觉醒,从一开始依赖男性施舍的爱情而过活到后来宁愿选择一个人生活,她学会了独立,不再依靠。

三、从社会文化背景对小说及其改编中的局限性作女性主义解读

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其中会有一些超越,如布雷登在《奥德利夫人的秘密》颠覆了维多利亚传统文化,改造了传统的家庭天使形象。但是,处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又会使得作家在无形中一定程度地接受这种传统。

1.小说中所体现的局限性

在小说中,人物最后都获得了“完美的结局”:艾丽西亚成了托尔斯夫人,而乔治·托尔博伊斯也跟他的妹妹和老朋友住在一起,生活十分愉快。“他年纪还不老,不久以后,也许他能找到一个对象来安慰他,使他把往事丢在脑后,这样的结果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的。黑暗的往事会逐渐退色,说不定时过境迁,夫人的缺德给这年轻丈夫的生活所投下的阴影,会完全消失无遗的。”话语中体现出来的仅仅是对男性遭受女性伤害的同情,对待女性的态度从其形容“夫人的缺德”可见一斑。而小说中的主角罗伯特,也顺利地娶了梦寐以求的克莱拉为妻子,过着幸福的生活。这种完美的结局是否只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流行趋势?正如童话模式中,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而被描绘成恶魔般的社会叛逆者奥德利夫人一个人死在了疯人院。虽然乔治还被恶魔的阴影影响着生活,却也将最终回归到幸福的轨道上。作者似乎在暗示只有顺从社会规约才能幸福,渴望改变现状、不安分守己的女性代表奥德利夫人只能受到惩罚。

也有评论家在小说中看到了罗伯特的同性恋情节,认为其锲而不舍地寻找乔治完全是出于对乔治的爱恋,而布雷登将这种同性恋情结扼杀掉,因为在这样一个传统社会中,只有异性恋才能被提倡,而任何颠覆任何挑战都必须被摧毁,布雷登顺应这样的社会文化权威,让罗伯特回归男权社会,回归正统的异性恋婚姻制度中。

2.电影中所体现出的局限性

在电影改编中,也有许多顺应社会文化价值的地方。因为在小说中,奥德利夫人被描述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她为了获得财富和地位,不爱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亲、丈夫和儿子,她的一切只为了让自己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罢了。所以,她把自己的父亲看成是生活的累赘;逃跑的丈夫只是给自己悲惨生活带来贫困和障碍,于是她改名重婚;她也不爱自己的儿子,只把他看成是逃跑的丈夫留给自己的负担。而面对这样一个极端现实的女性,在电影中她被改编成了一个因为生活的艰辛,努力着给自己和儿子一个更好的未来的母亲的角色。画面中多次定格其看着儿子充满爱意的眼神,以唤起观众对其重婚以及意外杀夫的理解和同情。因为在传统文化中,母亲一定是要爱自己的儿子的。她可以拥有一定程度的叛逆和反抗,而其反抗的出发点不能是纯粹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在这里添加一些家庭的温馨因素,能够唤起观众的好感,为最后奥德利夫人被解救,成功逃离疯人院提供合理解释。这同样也呼应了20世纪由于女性主义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阐释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开始重新评估女性价值以及重新认识女性身份。为生活压力所迫的奥德利夫人,父亲酗酒不务正业,第一任丈夫在孩子出生仅一个星期就抛弃他们远赴澳大利亚做着发财梦,是生活的艰辛迫使她利用自己的美色搜寻一个有钱的男人作为靠山,如此才能够养活她的父亲和儿子。她并非有意想要谋杀自己的第一任丈夫,仅仅是争吵中意外地将他推下了水井。为了掩藏自己的种种罪行,她小心翼翼又十分机智地应对处处和她作对又贪图她美色的罗伯特。女性解放运动后,了解女性在社会中所遭受的众多男性压迫的观众同情这位现实版的灰姑娘,为满足当代女性观众的观赏需求,影片给奥德利夫人来了一个完美结局。

其次,在电影中,将罗伯特的侦探行为更多地刻画成其对奥德利夫人的美色和奥德利庄园财产的觊觎,同样更符合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男性爱慕的只能是女性的美色,其咄咄逼人的侦探行为也只是为了得到奥德利夫人和庄园的财产罢了,颠覆了原著中其口口声声地说是对正义的追求,满足了观众对男性应持有的野心的期待。同样也是为了回归异性恋的正常社会模式中。

通过研究玛丽·布雷登1862年的小说《奥德利夫人的秘密》与唐纳德·豪纳姆2000年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笔者看到了女性主义对作品的影响。它们共同体现了其支持女性主义的态度,在其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对传统家庭天使形象的颠覆。但都由于受到身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其对待反抗男权社会的努力都有所保留。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吴岩译.奥德利夫人的秘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程惠哲.电影改编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3).

[4]巴拉兹,何力.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5]CoxJ.FromPagetoScreen:TransformingME Braddon'sLady Audley's Secret[J].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2005,(1):23-31.

猜你喜欢
奥德维多利亚罗伯特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 13:15:06
维多利亚时期的人是如何发明“短途周边游”的?
英语文摘(2022年2期)2022-03-16 06:16:28
英国女子心跳骤停六小时! 死而复生创造医学奇迹
海外星云 (2019年22期)2019-01-06 02:21:38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电影(2018年11期)2018-11-24 09:30:36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为156个国家工作,小伙巧挣万元英镑
奇闻怪事(2017年3期)2017-03-30 11:05:48
维多利亚时代(一)
维多利亚时代(二)
Autumn Fiers 秋火
为156个国家工作,英国小伙巧挣万元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