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荣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州 增城 511370)
1.重视辅导员工作,尤其是给予独立学院辅导员更多的关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辅导员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正常运行的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因此,重视辅导员工作,肯定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能使辅导员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更能使辅导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
2.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通过各种专题培训或专题讲座,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学院应该结合各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及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使辅导员通过培训获得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这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进而专家化的必然要求。
3.学生家长应积极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家长应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繁琐性,不能把学生在学校不好的表现都归因到辅导员身上。家长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多跟辅导员沟通孩子在家庭以及学校的情况,积极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家长应配合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不要因为溺爱孩子而向辅导员提出违反校规校纪的要求。
独立学院相对于二本本科学院而言,在辅导员的选聘、培养、任用、评价和激励等方面缺乏完整而规范的政策体系。在辅导员的选聘上,要有别于专业教师的选聘制度,建立一套符合辅导员岗位要求、志愿、素质的选聘制度,可以增加“职业测验”的环节,把好辅导员队伍门槛的第一关。
1.在进修培训和职称评聘等方面对辅导员优惠。大力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研究生,获得资格后与专任教师享有同等的待遇,要有计划、有针对地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逐步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鼓励优秀辅导员走职业化的道路,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
2.逐步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根据辅导员工作特殊性的特点,建立一套独立的工作评价体系。独立学院应该建立有利于调动辅导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管理机制,建立辅导员职业的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形成维护队伍壮大的稳定性机制,引导和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3.要关心和满足辅导员的合理需求。学院领导要深入到基层了解辅导员的实际困难,切实改善辅导员的生活待遇、住宿条件及工作环境,以便减轻辅导员的生活负担和工作压力;要认可辅导员工作,不要因为学生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到辅导员身上,要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学院应多创造机会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心理培训和心理咨询,辅导员也会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心理困惑,学院要像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那样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机会,帮助辅导员缓解心理冲突,解决心理问题。
4.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学院层面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必然造成学院对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减少。因此,学院领导应积极转变原有的观念,采取措施增强学院领导与基层辅导员间的沟通和联系,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心理支持,减轻辅导员的心理压力,有效地预防辅导员的心理疾病。学院领导在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需加大人、财、物、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保障,提供专项资金,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科研研究、评估奖励及心理讲座、咨询、测试等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研究表明:当人自身出现心理冲突时,除了要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外,还应注重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和维护。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辅导员除了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还要不断提高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这才是增进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
1.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成功的概率就高些。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对人宽容、尊重。
2.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提高心理学理论水平和心理保健意识
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掌握心理保健的技能,逐步形成应对外来压力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寻求心理帮助等思维方式。另外,辅导员还要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
3.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工作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辅导员要在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去认识自我和评价自己,全面了解自我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能力和不足,悦纳自我,这样才能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定位准确。只有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辅导员才能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从而对这个职业产生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
4.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近几年来,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当人的心理处于压抑、烦恼和不快时,需要有人倾诉,有节制地发泄,把闷在心里的苦恼统统倒出来,这是保持心理健康所必需的。宣泄对于抚慰一个人的心灵创伤,是一种极为有益的调节剂。通过向朋友倾诉,心里会觉得轻松很多,还可以从朋友的劝告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5.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加强认知调节。认知方式在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起根本作用。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地看待事物,其心理反应完全不一样,由此可见,辅导员应用积极乐观的认知方式去免除和减轻心理压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加强情绪调节。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正视不良情绪,如果不承认自身存在的负性情绪,长期压抑在心里,将会对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其次,学会和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再次,学会宽容,能理解他人,宽容包括对自己和对他人宽容两个方面。
加强行为调节。人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活动效率及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对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辅导员应注意自己工作、生活等行为的调节,使之能够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要求,更好地实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从而提高对自己的满意度,产生自信心和愉悦感。
6.多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
“肌肉饥饿是危害现代人健康的祸根。”因为运动过少,血液在内脏器官瘀滞,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容易出现疲劳,感到头昏脑涨,脑子反应差,脑的工作效率降低。活动时,愉快的情绪又对消除大脑和身体疲惫、恢复脑的工作效率起着良好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应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些体育运动,调节身体机能,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从社会层面、学院层面及辅导员自身探讨了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健康维护的思路,当辅导员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心理问题时,除了外界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以及独立学院机制的保障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辅导员自身的调节,通过对自身不良情绪的排解,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1]刘进强,许丽华,宋旭超.浅议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及工作方法[J].科技信息,2009,(31).
[2]陈伊生,娄雪.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01).
[3]梅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7,(3):473-475.
[4]任胜洪,吴红,曾琦.教师自我发展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