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英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旅游教学的关键,就是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不断地在实地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做到工学结合。目前教学中采用的是在景区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景区实习时间短,大概一星期,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导游技能,实习就结束了;学校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不尽合理,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单独在景区实习,但学生初涉社会,遇到种种在学校没有碰到的问题,在工作中得不到及时解决,没有老师协助解决,从而受到挫折,使自己身心受到伤害,甚至对旅游这项事业失去热情和信心,从而放弃努力,这是我们旅游教学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
“课堂进企业”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这种模式是将课堂搬到企业,教师跟随学生到企业上课,学生在企业半工半读,使学生既对旅游相关工作任务有基本了解,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业务水平,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将来毕业后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财富,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课堂进景区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进企业的教学实践要求学生所学专业课程要在乔家大院景区完成。学生在企业学习时,学校教师跟随学生到企业上课,周课时保证为30学时,最低标准是周一到周四每天6学时,晚上上自习。教学内容则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期末进行考试。教师既要承担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为学生排忧解难。学生在企业上岗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得到答案,同时将学到的理论课程又运用到导游活动中。从学生反馈来看,他们觉得这样学习很有效果,他们都积极地、主动地想要了解更多知识。这样将学生实践与理论学习很好地结合,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就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应当适应课堂进景区的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旅游法律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导游资格考试必考的三门理论考试课程之一,首先,教学应该强调使学生获得职业资格的能力,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旅游法律法规分析、解决旅游管理和经营活动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能力。其次,旅游法规这门课程综合性、应用性很强,讲授时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生才更容易理解。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必须借助案例教学的方式完成,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务技能。
旅游法规涉及的知识点内容很多,既包括《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与旅游相关的法律条款,又包括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知识,虽然法规内容比较枯燥,但它是旅游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导游考试必考科目之一。这门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必须多用案例来巩固所学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方法,比起单纯的课堂讲授法更生动有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以往选取案例不同,笔者在讲授课程中结合学生在乔家大院讲解时所发生的案例,这些都发生在他们实习过程中,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将这些典型案例与所学内容相结合,能使他们对知识点的了解更加透彻,能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在《旅游法律法规》教学中的实施应用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案例引入
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搜集案例材料。每天实习结束后,由小组长汇报每个学生一天的实习情况和在实习中遇到的典型问题,然后筛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在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循针对性原则。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积累的经验越多,分析和联想的思路就越宽,理解和认识的能力就越强,处理实际问题的水平就越高。例如在讲到《导游人员权利与义务》一节时,以案例:赵某等人在乔家大院参观结束时,导游将其带到一商店买犀牛望月镜,商店服务人员声称犀牛望月镜是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导游也证实确实如此,游客欣然买下。在回家不久去鉴定得知是赝品,遂与商家和导游人员交涉。这个案例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使学生综合运用合同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行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分析解决旅游合同方面的问题。
2.案例分析与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则起引导学生的作用。笔者非常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完后,请在实习过程中发生过类似情况的同学发言,让学生思考他们当时如何处理,是否存在欠妥之处,解决他们的疑惑。
1.情景表演法:变抽象为具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情景表演法既可以调解课堂气氛,把学生引入学习过程,又可以化解课堂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比如合同的撤销和无效行为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教师可采用情景表演法,要求学生扮演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商家和顾客存在具体违法行为,而导致合同无效或可撤销。学生们长时间实习,可能对上课有一些厌烦情绪,这样就会影响上课的效果。采用情景表演法,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使同学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2.故事串讲法: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旅游法律法规》是导游资格考试必考的三门理论考试课程之一,学生在乔家大院实习的同时,还要加紧复习考试内容,在很短的时间里要将涉及到的很多法律条文背会,学懂,不是易事。故事串讲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以故事的形式将知识点罗列起来,对于记忆和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导游资格考试考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权利这一节,教师可采用故事串讲法,要求学生设计关于游客在乔家酒店消费的情节,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得知识权、受尊重权、监督权设计在内。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会更准确,也不容易忘记。
1.丰富了教师的旅游实践经验
从事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师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工作经验,教学内容只能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课堂进企业”的实践模式,要求教师在企业给学生上课。《旅游法律法规》教师,因为搜集案例的需要,每天会掌握大量学生景点讲解的信息。在上晚自习时,法规老师除进行专业课辅导答疑外,还要及时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导游与游客间纠纷的处理问题,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避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帮学生解疑答惑,更丰富了教师的旅游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很多现实案例。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旅游法律法规》这门课程应用性很强,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旅游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能力。“课堂进企业”的工学结合模式,使教师能够及时地搜集到他们实习过程中亲身经历的一些典型案例,这样在讲授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韩黄英,郭娟.“课堂进企业”模式下工学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
[2]刘雪梅,张虹薇.高职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法的创新方式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3).
[3]王丽.案例教学法在《旅游法规》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学刊,2010,(4).
[4]熊礼明,唐跃工.案例教学法在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